APP下载

高职建筑类人才“411三阶段”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

2009-01-20李社生

职业教育研究 2009年11期
关键词:顶岗实训职业

高职教育的发展给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带来了挑战。高职院校应探索适合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实施“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教育;将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塑造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以能力为主线构建“411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科知识体系与专业能力体系的有机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过程

我院在选择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借鉴过其他学校的经验。

首先,探索了“2.5+0.5”的人才培养模式,整个教学过程以理论教学为主,用两年半时间完成课堂教学,最后一个学期让学生下施工现场进行毕业实习,培养学生的现场操作能力。该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强调理论学习,忽视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动手能力不强,既缺乏扎实的工程设计能力,又缺乏工程施工能力,丧失了高职学生应具备的优势与特长。

其次,探索了“2+1”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加了施工实践教学时间,用一年的时间在施工现场进行毕业实践,力争通过长时间的实践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但是,仍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原因是:(1)前两年以理论教学为主,没有突出学生单项能力培养,也没有重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训练,导致学生下工地只是在“看中学”,而不是在“做中学”,更谈不上顶岗实习。(2)甘肃省处在北方寒冷地区,一年中有4~5个月不能施工,加上其他原因,学生在工地只能实习5~6个月。(3)由于建筑产品具有规模大、施工周期长、结构形式多、无法复制等特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只能学到个别几项基本技能。(4)学生在学校没有经过综合实践能力训练,不能真正达到顶岗实习的要求,得不到企业的重视和欢迎。(5)高职教育虽然属于职业教育,但同时也具有高等教育的属性,由于过多地压缩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间,学生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上存在不少问题,对其将来的发展会有不良的影响。

“411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411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将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培养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将学生能力的培养分为基础能力(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综合能力、顶岗能力三大块,以培养高素质建设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的,以职业能力为支撑,以工程实践为载体,以顶岗能力为目标。

“411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由三个阶段构成,每个阶段有主要培养目标,各阶段培养的能力又是有机统一、互相支撑、互相影响的。

“411三阶段”中的“4”指前四个学期,以基本能力为培养目标——即第一阶段。主要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强调基础能力培养,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素质,通过实践教学将素质转化为专项基本能力,并通过相应的单项职业能力考试,取得单项职业资格证书。

第一个“1”指第五学期,以综合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即第二阶段。主要采取“工程项目”实践模拟方式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将学生内化的素质和已有的基本能力加以综合,形成能独立完成一个工程项目的完整的专业综合能力。

第二个“1”指第六学期,以顶岗能力为培养目标——即第三阶段。主要采取工程现场实践的方式。学生在一个真实的工程建设环境中,将已形成的专业综合能力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并将非专业的知识和素质转化成能力运用到实践中,形成真正的职业能力,并通过相应的岗位资格考试取得执业资格,最终形成顶岗就业能力。

“411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

以能力为本位,循序渐进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很强的职业针对性,因此,岗位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但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所有的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都将影响能力培养的最终结果。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中,应贯彻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从学生入校到毕业,以能力为主线,依据教育教学规律,合理设计能力培养顺序,以学生的单(专)项专业能力培养为基础,以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学生的顶岗能力培养为目标。以能力为本位,循序渐进是“411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理念,体现了“411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和核心要求。

模拟实训,超越情境能力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最直接的方法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学习。但是,希望学生在有限的教学周期内,通过下工地实践学到所需的全部能力是不可能的,而且会影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模拟实训的理念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学到相关的能力。在一个影响因素可以控制的情境下学习,通过对工程实际项目的有效设计,建立仿真(真实)实训实验室,在仿真的环境中学习,可以达到超越情境、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学习的效率。模拟实训,超越情境是“411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理念,体现了建筑行业人才培养的特殊性。

能力本位,既是出发点,又是终结点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培养目标,它既是培养方案的出发点,又是培养方案的终结点。整个培养过程要贯穿“项目教学法”的理念,以培养建设工程项目施工岗位(群)人才为目标。

以能力为中心构建教学结构体系

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合理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应依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及建筑施工类岗位群人员的执业需要,完善“411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的能力结构;从基础理论知识到知识应用能力,都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培养过程要依据能力形成的顺序安排;要从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入手,明确各专项基本能力的教育目标及培养要点,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以项目贯穿能力培养,以行动促成能力形成”的整个教学结构体系。

以专项基本能力培养为目标,制定能力训练大纲及评价体系要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标准,各教学环节应围绕专项基本能力培养进行,确保教育教学过程对能力培养的有效性。按照教学规律,在有效的时间内合理安排专项能力培养,这是第一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

1.培养学生应掌握的各专项基本能力。专项能力由各个单项基本能力组成,这有待进一步划分并完善。

2.建立各专项基本能力评价体系。为了达到学生专项基本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根据各单项能力的特点,制定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各项能力训练大纲与训练方法,建立各专项基本技能考试试题库及考核标准。还要制定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内容包括评价目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过程、评价结果。

3.采用“互动式”教学,强化专项基本能力培养。在基本理论知识、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要制定培养方案,重组课程结构,构建新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技能训练,实现能力针对化;要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法;要根据知识点的需要,采取认识实习、参观、校内各种专项技能训练、课程设计、大型作业、跟踪实践、仿真模拟、情境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互动式”教学手段强化专项基本能力培养。

4.认真实施认证教育,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根据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并重的原则,应在教学中推行认证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要根据建筑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的相关标准,经过专项基本能力培养,组织学生通过技能考试取得各种资格证书:(1)取得社会承认的各种技能资格证书,如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部颁发的“CAD计算机绘图员”、“测量工”、“建材试验员”等技术工种证,教育部颁发的“计算机一级B”、“英语B级”等资格证以及广联达造价软件(GSAA)应用证书等。(2)按照学校制定的各专项职业能力考核标准,安排学生通过学校组织的能力考试,取得学院颁发的相应资格证书。(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教师进行系统能力培训,提升教师的能力和认证教育水平,使其具备专业认证教师资格。

以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制定综合能力训练大纲及考核方法以“项目教学法”对学生进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将学生已掌握的各项基本能力综合应用到一个完整的项目中。首先设定综合能力培养项目,然后组织学生开展项目能力综合训练,为学生顶岗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第二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

1.模拟实际工程项目,编制综合实训任务书。(1)建筑设计。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一套建筑施工图设计;强化学生的系统绘图(可用CAD程序)和识读建筑施工图的能力以及对建筑规范的应用能力。(2)建筑结构设计。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一套结构施工图设计;强化学生的系统绘图(可用CAD或PKPM程序)和识读结构施工图能力以及对建筑结构规范的应用能力,掌握一般结构构件的计算能力。(3)招投标文书编制。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一套招投标文书;通过技术标书的编制,提高学生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施工材料、施工工艺、施工机械选用,施工质量、施工进度、施工安全、工程材料管理等综合实践能力;通过商务标书的编制,提高学生的工程计量计价、造价软件应用、施工成本控制等综合实践能力。

2.综合答辩。选择专业技术能力强的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提出工程项目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回答,以此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

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确保学生就业顶岗实习主要应注重以下环节。

1.安排顶岗实习,提高职业能力。学生在学校模拟环境中形成的综合实践能力,是建立在人为设计的教学情境基础上的,将教学中形成的能力转化为学生在实践中加以应用的能力,是毕业顶岗实习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要使学生将已形成的专业综合能力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形成真正的顶岗就业能力,同时还要将一些非专业的知识与素质转化成能力运用到实践中,提高职业能力。

2.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企业是全面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良好阵地,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把学生安排到生产第一线,可以创建一种能够有效促进教与学双向互动的社会交往情境和职业情境,在浓厚的职业氛围中锻炼和培养学生从事并胜任某一职业岗位工作的能力,使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升华,使能力在实践中提高。要努力把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成实践能力训练的实践基地和专业素质培养的教育基地,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实践环境。

3.注重实习管理,全面提高素质。顶岗实习在教育教学的空间和时间上都发生了变化,只有加强管理才能确保教学质量。学院应成立专门的实训管理机构(实训部),制定“学生实习实训大纲”、“学生实习实训实施细则”,安排实习现场指导教师,采用学院指派与企业聘请指导教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全过程实习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实际工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完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构建“641”管理体系,即完善六项制度、落实四项到位、构建一个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如图4所示)。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进行教学改革

课程体系的定位与思路要建立科学的、职业教育特色鲜明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要符合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建筑施工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应起到主要支撑或明显促进作用,且与前后续课程衔接得当;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建筑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整合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及开放性的要求。

改革教学内容要根据建筑业发展的需要,根据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择教学内容,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要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合理设计实习实训等教学环节。要选择先进、实用的教材,可与企业合作,编写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教材,鼓励教师制作编写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材、课件、案例、习题、实习实训项目、实习实训大纲及考核标准、学习指南等。

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要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能力训练一体化等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要充分利用仿真实训室、多媒体、网络等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保证教学质量。

加强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

要建立健全教学管理组织系统,遵循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突出质量管理在教学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健全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要建立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建立针对各部门、各系的评价制度和针对教职工的目标考核制度,并与经济效益挂钩,措施要得力,奖罚要分明。教师管理队伍要精干、高效,服务意识、合作意识及责任感要强,整体素质要高,年龄、学历、专业结构要合理,能够发挥好管理育人的职能。

要建立有效的质量监控与保证体系(监督、评估、信息采集与反馈、控制体系),并应运行有序。每年一次的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要有材料、有分析、有总结、有反馈,要能够对优化专业结构、推进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发挥积极的影响。要推动管理方法科学化和管理手段现代化,全面实现计算机辅助教学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教学档案应完备、齐全。

参考文献:

[1]黄卫.在全国建设类高等职业教育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J].中国建设教育,2007,(6).

[2]刘晓萍,陈淑娟,李光.构建能力本位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J].中国建设教育,2007,(8).

[3]周衍安.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李社生(1956—),男,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主管教学副院长,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结构工程。

猜你喜欢

顶岗实训职业
依托互联网实施商务英语函电实训教学
液压课程开放式虚实结合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提升中职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
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监管体系研究
浅析职业院校实训中心管理机构设置
我爱的职业
教育部要求保障顶岗学生实习安全
五花八门的职业
关于马术职业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