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职院校基层教学组织改革的思考

2009-01-20蒋祖星

职业教育研究 2009年11期
关键词:教研室院校高职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从数量增加、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特色培育的转变,高职院校面临着新一轮的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以加强院校内涵建设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学校的改革与实践,关键是教师,如何将广大基层教师组织和调动起来,使其积极投身教学改革与实践,是高职院校管理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改革基层教学组织管理模式,以开放、平等、协作的专业教学团队取代传统的教研室作为高职院校基层教学组织,对加强院校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传统教研室已成为推进教学改革的体制性障碍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学活动的开展形成了以教研室为主的组织管理体制。教研室作为高校教研活动和教学管理的基层单位,是按学科专业或课程组建起来的。随着高校在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方面功能的扩展,高校教研室的职能已从建国初期的组织教学逐渐演变为组织教师进行政治、业务学习,具体负责教学计划实施,指导教师进行教学与科研的基层组织。但实际上目前高职院校教研室的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教研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教研室内部的学术和科学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大多数只是完成教学任务布置、教学检查、课程考试、期末总结汇报等日常事务。教研室内每个教师承担一两门课程,多是独立地自由授课,以完成教学任务为己任。许多教师在“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思想支配下,将课堂当成自己的“独立王国”,过分突出教师教学的个性与自主性,忽视或拒绝群体合作,呈现出一种有组织的无序状态,使高校教师成为一个松散联合体。这种松散的格局使专业教师缺乏思索、研究专业教学改革的条件,最多是考虑所授课程内容的更新,也难以组织跨学科、跨院系、跨专业的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就业能力培养等方面难以形成有突破性的教学改革成果。

在高校科层制管理体制下,教研室在很大程度上被行政化了,成为学校和院系自上而下对教师进行行政管理的基层组织。在具体教学活动的实施和教学研究及改革创新方面,教研室缺乏教学工作的指挥权和决定权、教学资源的分配权、教师资源的调配权,实际上成为无任何责、权、利的行政组织机构,缺少组织教学改革的动力,无法真正开展教学研究,导致严重的功能缺失。

与普通高校的基于课程或课程群的学术型教学团队不同,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是由以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为共同目标,为完成某一专业的教学和教改任务而分工协作,相互承担责任的知识、技能互补的个体所组成的团队,以团队成员目标一致、责权平等、沟通顺畅、分工协作、特长互补为基本特征,强调成员年龄、职称、知识、技能结构的合理性和带头人的影响力,具有开放性、可持续性、协同性及创新性等特点。

与教研室的组织管理不同,教学团队更多的是依托教学和教学改革任务而形成的一个教学群体,具有共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改革目标,着眼于促进课程系统的优化与教学内容的优化,改革与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各施所长,从整体上提高育人效果。教学团队的协同性有利于克服教研室组织管理的弊端,有利于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其开放性有利于教师进行跨学科、跨专业合作,推进全方位的教学改革研究。教学团队建设强调带头人的核心和影响作用,强调形成知识互补、年龄职称结构合理、具有较强创新意识的教学改革队伍,对于学校的教学改革将会产生示范与推动作用。

传统教研室制约了教师专业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教研室虽然具备教学团队的基本特征,但缺乏教学团队运作的内涵,合作开展教学研究的基础差,教研室内部成员对群体智慧的优势没有太多的体验,缺乏协作的意识、动机和经验,教学与科研更多地只能是单兵作战的“个体化”模式,得不到其他教师经验与智慧的支持,不利于发挥不同年龄层次教师之间的传帮带作用,教师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无法形成知识与技能的互补和互学,制约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个体成长,无法形成符合现代高职教育教学需要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建立结构合理,专兼职结合,既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又懂得专业技能教学的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学团队应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专业教学团队有共同的任务和奋斗目标,为了完成专业教学和教改目标,必须制定各种教学科研的规章制度,开展多种教研活动,研究教学规律,进行包括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习实训条件创设等在内的专业建设活动,这些活动的展开会无形地规范教师的言行,明确高职教育教学规律,渗透学科前沿动态。在专业教学团队中,由于团队成员的异质性、互补性及成员间的平等协作关系,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教师是思维活跃、思想复杂的独立性较强的群体,他们大都尊奉人格权威和学术权威(很多学者对自己的老师十分尊重和崇拜就是一个例证),一个专业如能培养一个学术地位高,精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人格高尚的权威,就会影响一批人,权威的学术地位、专业素质、治学风格、爱岗敬业精神和作风必然会无形地感染和教育青年教师,起到传帮带的作用,促进合理的梯队结构的形成。高职院校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发挥权威教师的作用,通过其人格和个人素质的影响力加强对教师的管理,会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取消教研室后行政命令管理的不足。

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是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关键,专业建设的内容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的设计、课程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专业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等多个方面。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应立足于人才培养方案的社会化、课程建设的职业化、教材建设的精品化、教学改革的实用化、基地建设的实效化、师资队伍建设的科学化、社会影响的品牌化等高标准进行专业建设。显然,这样的专业建设如果不依靠紧密型的“集团军”,而依靠个体自主性极强的普通教研室是无法实现的。以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为例,传统的做法是靠少数专家提出初步方案,经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论证(往往流于形式)审查,即付诸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产品的设计一样,设计上的先天缺陷必然会导致产品最终的功能缺陷。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与普通高等教育根据学科制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不同,应该按逆向思维,以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需要的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依据,先设计专业课程和技能课程,再按必需、够用的原则设计专业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无论是一般教师还是专家,对市场的了解、对学生未来职业岗位要求的熟悉程度都是有限的,只有充分发挥专业团队的集体智慧,通过专兼职教师的互补、协作才能设计出满足就业市场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的基础在学校,关键在教师,高职院校应将专业教学团队作为专业建设的主力军,力争在专业建设方面有特色,出品牌。

教师个人经历上的差异会导致教学方式、教学理念上的差异。出身内地的专业教师不懂特区教学,来自普通高校的专业教师不懂职业教育的规律。用普通学历教育的方式开展职业技能教育是难以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职业教育强调职业本位,要求以项目带动教学,通过行为引导、技能示范的方式使相关的理论与技能融会贯通。以松散型的教研室为基层教学组织形式,教师集教材组织、教案编写、课堂讲授、辅导答疑、作业批改于一身,理论与实习实训教学相互脱离,各自为战,教师个人素质和技能水平的高低,往往决定了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相对于专业培养目标而言,教研室内全体教师的贡献往往出现1+1﹤2的结果。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要求是全方位的,只有将具有不同专长、不同个性的教师组织成团队,在教学中默契配合,分工协作,扬长避短,才能实现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职业型、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专业教学团队是实现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培育特色专业的基础,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高职教育,以提高毕业生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为培养目标,因此,必须走工学结合、产学研合作之路。工学结合、产学研合作的前提是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具备服务社会、服务企业的实际操作技能,即必须具备“双师”素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和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导致职业岗位呈现动态性,适岗能力、素质要求也表现为多变性,交叉学科、综合学科、横断学科的新技术不断涌现,使得现代企业逐渐成为技术高度密集的基地,岗位技术、技能水平的要求在不断提升,企业一线的实际技术应用水平往往超前于课堂教学内容,这不仅导致学生毕业与上岗的距离拉大,教师个体服务社会及企业的技术、技能水平也会产生严重不足,这是导致校企合作“单相思”局面的根本原因之一。以专业教学团队为基础的产学研合作能充分发挥团队的智慧,提高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以此为基础,推动校企人员的合理互动,实现校企人力资源共享,相互取长补短,将企业的教育服务责任与学校的社会服务责任紧密结合起来,进行有效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合作,会有力地促进教师科研能力、信息交流能力、协作能力和团队整体素质的提高。以专业化、开放性教学团队为行动模式进行校企合作,是提高教师的社会服务水平,广泛吸纳行业、企业一线技能大师参与教学工作,创建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促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效实现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要保持高职院校的“产品适销对路”,就要求学校教学内容必须紧跟市场,紧跟科技发展步伐,保持人才培养的与时俱进。任何一个教师个体,由于专业基础及智慧的局限性,知识和技能的更新都不可能完全与时代同步,与企业岗位需求同步,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教师自身发展需求都促使教师必须走同类合并、联合作战、共同发展、合作多赢的紧密合作之路,而专业教学团队的组建可以为教师的紧密合作提供一个有效的平台。创新和积淀是培育特色专业的两大基本要素,就业导向要求高职教育必须面向职业领域或职业岗位群,必须体现为学而教,为用而学,紧密合作型的专业教学团队能围绕培养目标凝聚创新合力,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创新、教育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技能培养途径的开拓创新等是培育特色专业,树立品牌专业的根本途径。专业教师是专业改革与创新的设计者、组织者、执行者,需要在教学团队这一平台上打下思想观点的基础,进行各种改革尝试,单枪匹马、独来独往很难产生创新性的成果。集中团队成员的综合创造力,进行专业改革创新,是培育学校特色专业的基础。

传统教研室作为高校的基层教学组织具有悠久的历史,但从高职院校的发展来看,以行政管理为主要职能的教研室已无法适应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开展及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笔者就如何进行高职院校基层教学组织改革提出一些构想,希望能引起高职教育同仁的深入思考。

参考文献:

[1]马廷奇.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7,3(11).

[2]刘宝存.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 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高[J].中国高等教育,2007,(5).

[3]田恩舜.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初探[J].理工高教研究,2007,3(4).

[4]王淑芳.“大教研”理念与团队教研室内涵建设[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2).

[5]周建松.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47-65.

作者简介:

蒋祖星(1968—),男,湖北荆州人,硕士,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教授,教务处处长,评建办主任,主要从事航海类专业教学和高校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教研室院校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浅探碳酸镁的生成问题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走进大山里》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