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科学发展观之以人为本

2008-11-28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08年1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主体科学

钱 伟

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谋发展、促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动力,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认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核心地位和基本要求,对于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古已有之。我国古代思想家早就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强调要利民、裕民、养民、惠民。近代西方人本主义反对迷信、崇尚科学,反对专制、崇尚自由,反对神性、张扬人性,对于反对封建主义、推进人的解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人本主义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离开人的社会性,以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性说明社会历史,在本质上是为资产阶级取得和维护统治地位服务的。

马克思超越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创立了自己的科学理论,即“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和学说都是围绕着如何使人摆脱剥削、压迫和异化,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发展来展开的,他把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发展视为无产阶级和人类奋斗的理想和目标。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们将有条件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实际上,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

科学发展观继承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是对人类发展规律认识的又一次飞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有其特定的基本涵义。作为一种价值取向,首先,它强调尊重人、为了人、解放人、塑造人和依靠人,其关键是尊重人,包括尊重人的生命、权利、利益和自由,尊重人的价值、能力、人格和个性,尊重人的劳动、创造和创新等。其次,它对人的主体地位与作用加以肯定,强调人是主体,既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主体,又是价值评价的主体。因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以人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程度又是衡量社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尺度。再次,它强调既要坚持并运用历史的尺度,又要确立并运用人的尺度,要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命运给予终极关怀,要关注人的共性与个性,树立起人的自主意识并同时承担责任。从总体上来说,以人为本的本质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以现代人文精神为导向,以提高人的素质、满足人的需求为主线,以保障人的权利、体现人的价值为核心,在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中实现人自身的发展。这就为马克思主义人本价值观的发展增添了更加具体、更加丰富的内涵。

二、为什么说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而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则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科学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人,是为了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之所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在科学阐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也指明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规律,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本质规定和核心价值理念,同时又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是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即人是社会发展的目的,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科学发展观从更深刻的层面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既包含着在经济发达和社会公正的基础上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又包含着在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把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导入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和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

第二,以人为本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与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胡锦涛同志指出,相信谁、为了谁、依靠谁,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带领广大人民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

第三,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首先,在为谁发展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要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其次,在靠谁发展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依靠人民,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再次,在发展成果如何分配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走共同富裕道路,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更是发展成果的享有者。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一切惠及人,三者的统一构成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

三、坚持以人为本,要突出人在发展中的根本地位和作用

发展归根结底要着眼于人,着眼于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的以及自身发展需要的满足。人既是发展的主体,又是发展的对象。不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社会的发展,都是以人为主体和尺度来进行的。人在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也实现了自身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要突出和强调人在发展中的根本地位和作用。

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我们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个体素质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在发展中不能只见物不见人,只追求物质生产力的发展速度而不顾及或较少顾及人的生存条件、生活质量以及人的素质改善和提高的程度。人的生命和生活始终是第一位的,关爱人的生命,改善人的生存条件和生活质量是发展的第一要义。

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在发展中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全社会造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制度和氛围。

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在发展中不断提高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因素的人的素质,这是发展快慢、好与不好的决定性因素。提高人的素质要靠教育和学习。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使人民充分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要深化教育改革,坚持教育创新,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努力造就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要努力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坚持以人为本,更要坚持以民为本。在社会主义中国,绝大多数人是作为人民中的一员而存在的。以人民为本的发展,必须是实现人民愿望、满足人民需要、维护人民利益的发展。人民既是发展的实现者,又是发展成果的享有者。人民在改造客观世界、为自己创造新生活的同时,也在改造主观世界,为自身发展创造新的条件。作为领导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建设、发展核心力量的中国共产党,必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全心全意地为中国最广大人民谋求体现他们根本利益的发展。因此,我们在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的同时,还要提出坚持以民为本的执政观。把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和坚持以民为本的执政观结合起来,我们党才能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王 成]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主体科学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何谓“主体间性”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科学拔牙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