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拿来主义》实录片段

2008-09-10余诗明

中学语文教学 2008年7期
关键词:拿来主义反语饭粒

余诗明

师:鲁迅的杂文具有鲜明的个性,那就是:幽默和冷峻。下面请同学把课文《拿来主义》通读一遍,大家仔细听,看能不能感觉到这一点。(一生朗读第一段)

师:他是否读出了鲁迅的反语幽默的味道?

生:最后一句的“进步”,他读的比较重,把“反语”的味道读了出来。

生:前面的“主义”二字有好几处,他读的都较重。体现了鲁迅讥讽的语气。

师:大家的感受不错。下面2、3、4三节,我想请同学用绍兴方言来读。据说用绍兴方言更能够读出鲁迅的冷峻幽默的力度。

(一男生用绍兴方言读得声情并茂,全班鼓掌)

师:读得太好了。你可以做绍兴的形象大使了。哪位同学说一说,哪些地方因为用了绍兴方言来读因此效果忒好?

生:“丰富”“大度”用绍兴话读,显得比较重,讥讽的感觉特别强,而“几百年之后”,他是用上扬的语气来读的,更能体现出鲁迅的冷幽默的文风。

师:我们绍兴的同学是不是感受深切?下面几段我们请女生来读。

(一女生主动用绍兴方言来读。读后,全班再次鼓掌)

师:好!“此曲只应绍兴有,他乡能有几回闻”。请同学们谈一谈其中的绍兴味。

生:有一处最能体现绍兴方言独特的地方:“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用绍兴话读效果确实好。她是这样读的(男生绍兴版演绎一次,同学大笑鼓掌),非常干脆利索,很符合鲁迅先生的文风。

师:在鲁迅故乡,鲁迅的小同乡用乡音朗读他的作品,也许更加容易走近鲁迅。也许。这比较便于让我们感受到鲁迅的“生动、幽默、冷峻”。

(以下略去师生讨论课文语句环节)

师:鲁迅的文字为什么这么冷峻?这与他的生存环境有关。包括文化生态环境。有人说鲁迅是被逼成思想家的文学家。鲁迅曾经说过,希望他的文字与他一同死去。这句话怎么理解?

生:鲁迅的文字是针对当时的黑暗社会所写的,他希望以后的社会不要再黑暗。

生:鲁迅说过。中国人在“铁屋子”里沉睡。他可能想靠他的文章将黑暗打破。

师:是啊,在一个黑暗的社会里,冷峻讥讽确实是一种战斗的姿态。如今,我们的时代是怎样的呢?毋庸讳言,也有不少问题,这时鲁迅喜欢采用的冷峻幽默的笔法是不是仍然还有意义?且让我们一起来体会当代一些类似的冷幽默吧!

(投影)

一、许多人上不起学,是因为学费还收少了:许多人买不起房,是因为房价还太低了。如果房价再高点,开发商就会有更多的钱造房子。房子一多,自然就便宜了;如果学费再多收点,学校就有更多的钱做奖学金,这样,更多的穷人称可以靠奖学金上学了。

二、黑猫警长在新闻发布会上悦:“兔子的死虽然跟森林里所有食电动物相关,但更主要的还是它自己的安全防范意识不强。比如,没有合格的安全帽和自救器,而且。你完全可以拒绝出洞嘛!”

三、这锅饭虽然馊了,但我们应谊充分认识到,这锅饭里大部分饭粒是好的或比较好的,坏饭粒只是少数、极少数。

(教师以低沉语调读出,无任何解说;学生颇受震动,课堂气氛凝重)

师:如果一个人生病了,我们希望病人身边有医生;如果一个社会有问题,我们觉得鲁迅就有存在的必要。然而先生早已去世,我们有责任继承鲁迅,我们依然需要用先生幽默、冷峻的文字来针砭时弊。

猜你喜欢

拿来主义反语饭粒
一粒米
数饭粒
我就爱“反”着来
鲁迅《拿来主义》读后感
关注文本解读浅谈《拿来主义》背后的现实意义
行走50国深思对西方“拿来主义”
关联理论视角下《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语探析
《拿来主义》教学案例
无人知晓
儿童反语语用功能知觉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