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70后”“乌托邦”和“冲锋号”

2008-08-05

八小时以外 2008年8期
关键词:理想主义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本刊编辑部 ■封面插画/默默&涂

Born in 1970/1980/1990

在成其为蝴蝶之前,小小的飞蛾做着痛苦的涅槃,它们遭受或蠢笨或丑陋的评价,他们挣扎着,努力着,冲破束缚,拨开丝茧,将自我解放,一切只为最终那个飞翔之梦。

这是一个自然的生物现象,也直接地反映了一个广泛的生存哲学:个体生命从粗糙走向精致,要去除个体成长路上的浮华和负面因素,不断蜕变;要超越群体的生存困境,不断飞升,释放自身潜能。

知易行难。尤其是处于纷繁复杂而又快速发展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一个时代的痕迹刚刚烙下,另一个时代的大幕正在拉起,各种物质的、文化的、价值的等符号激烈碰撞,相容共生或者水火不容。

于是,产生了所谓“70后”、“80后”、“90后”的长期激烈交锋。每一代人在按照自己的既定轨迹前行,又不停地被前一代和后一代否定和批判,在推拉弹扯之中尽力活出自己的颜色和意义,尽力调整自己的方向和角色。每一代不但背负着基本的生存压力,还背负着社会舆论和历史评判的压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活着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然而,否定也好,压力也好,调整也好,每一个被聚焦被争议的群体大抵都是在刚成年到青春未消逝这一时间段。人们的惯性思维使他们对未成年人有一种包容,对已经老去的人有一种漠不关心(或者说认为他们已经“不可救药”),但他们对已成年和未老去的这一广义上的“青春”期主流人群,给予相当多的注意力并抱有很大的期望,当达不到期望值时,人们就或失望,或抨击,或鼓励,或考察……

在多重质疑声中,“70后”、“80后”、“90后”进行着艰难的蝶变。

青年作家桑格格和她的第一本书《小时候》。有人评论说这是“70后”的集体记忆

上个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生在“文革”,长在改革,活在大时代,是最后的理想主义者,或许还有些英雄主义情结。他们读着王小波,琼瑶,听着崔健,窦唯,记着战斗英雄的故事,凭着一腔冲劲走向发展的道路。他们困惑着,拼搏着。如今,这一群体已渐渐成为主流社会的中坚力量,掌握着大量的社会资源。在个人问题方面,“70后”大都过了30岁,或者结婚有了孩子,但依旧幻想自己还年轻;或者就根本不结婚,赚大把钞票,过悠游自在的单身生活。王小波说:“但求有趣。”许多“70后”把这句话当作生活格言,无论如何要活得快乐。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媒体都鲜为关注“70后”这一群体了——他们更多随大流地聚焦“80后”。像一抹清淡的云安静地飘过暗黑的山,“70后”似乎已经消失在人群中,甚至可能已经成为历史影像,他们的青春还没来得及绽放,就成了缅怀的对象。

但这绝对不是事实。今年6月13日的一则消息,使得人们的注意力重新回到这一群体上来。当天,共青团十六大选举出新一届团中央领导机构,1970年出生的汪鸿雁顺利当选为书记,成为团中央历来首位“70后”领导人。

“70后”的青年才俊崛起政坛!消息迅速传遍各大媒体。年长的人感慨“未来还是掌握在年轻人手中”,而年轻的“80后”和“90后” 也纷纷侧目,拍案叫好。

“70后”力量只体现在政治领域吗?不!深挖下去,在经济和其他领域,“70后”人群其实早已占据了自己的一席位置。潘刚、马化腾、陈天桥、丁磊、唐越、陈宁宁、李师江、盛可以、戴来、安妮宝贝、章子怡、黄磊、袁立……无数个“70后”正在多个领域里抢夺自己的话语权。

“70后”已渐渐成为主流社会的中坚力量,掌握着大量的社会资源。他们已经不需要通过一些非理性的行为来诠释和宣扬自我,他们完全可以用行动来展现和实现价值。

最后的“乌托邦”

“70后”常常被比作是最后一批理想主义者,而且他们身上还有着深深的英雄主义情结。他们常常做一些让别人觉得莫名其妙的事,比如有些人喜欢摄影,他们会放下工作,离开城市,去很远的地方,一呆就是很多年。“70后”有这种为理想不惜代价的冲劲。他们的血液里总有一种东西在召唤着。

这种理想主义是和“70后”的成长环境息息相关的。

“70后”正好处于一个独特的过渡情境之中。他们可以说是在一个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的最后阶段出生,在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巨大的变革中成长。他们人生最为关键的成长时期是处于中国和世界最为复杂的转变年代。“70后”经历过历史上的匮乏和压抑的过程,却又在一个异常活跃和饱含激情的变化的时代里从青春度向中年。

在他们的成长历程中,革命传统教育仍然是主流,也因为物资匮乏和传播方式的单一,他们所接受的精神产品也比较单一。比如,露天电影几乎是那一代永恒的记忆,他们会读关于雷锋、董存瑞、黄继光等英雄人物的连环画,这些都曾让他们信心百倍豪情满怀。

那个时代,风靡一时的“朦胧诗”、汪国真新潮诗也如同一缕春风一样让年轻的他们心潮澎湃,同样,琼瑶的言情小说、路遥的小说,有些也深深地影响了那一代人。这大概都可以算作是70年代人有理想,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纯真性格形成的原因。

在全球化的剧烈冲击和过去的封闭性之间,在现代和后现代之间,“70后”的性格当中还有躁动的一面。《少林寺》、《霍元甲》等的上演,征服了很多“70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一些人渴望做一个霍元甲那样行侠丈义的武林英雄。牛仔裤、红裙子也似乎成为“70后”叛逆者的烙印。 “70后”开始成为追星族,谭永麟、罗大佑等人的形象深入人心,他们的流行歌曲让“70后”如醉如痴。歌曲中情啊爱啊什么的,或许也可以算作“70后”躁动性格的催化剂。

当然也有人说,“70后”的一代是最能适应环境变化的一代, 因为他们经历了并且经历着中国最快速的社会变迁,甚至来不及作出反应。他们是矛盾的一代, 看着充满诱惑、欲望的周围,心中怀揣着梦想,蠢蠢欲动,而又不知所从。他们强调个性,也同样热爱传统文化,能接受包括网络语言在内的所有流行的东西,也不忘自己的社会责任。这就是“70后”,最后一群有着理想主义的人。

作家刘小枫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怕和爱》一文中说,“这一代人从诞生之日起,就与理想主义结下了不解之缘。然而,这代人起初并没有想到,理想主义竟然也会有真伪之分,这代人曾经幼稚地相信,神圣的理想定然会在历史的行动中实现。” 但很多“70后”事实上没有那么多的伪理想,他们的理想没有那么宏大,更多是指向自身,纯粹的理想主义在身份分离中已经“下岗”了,他们以更加现实的姿态去实实在在地奋斗。

迷惘从未消亡

如今,尽管“70后”这一群体已经成为社会的主力军,占据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创造着不菲的价值。但是,只有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才会明白自己是多么地迷惘。

首先,他们的成长环境虽然也还算单纯,但他们所处的却恰是一个中国版的“上帝死了”的阶段。原有的价值观遭到了空前的怀疑,他们也难免因为无法获得现成价值观而陷入迷茫。

但同时,“70后”精神世界背负的十字架相对又比前一代要相对小得多,他们的思考因此不至于太沉重。所以,尽管遭遇现成价值观的缺失,他们也不至于沉沦,他们的思考能更平和,更具张力。

在这种弹性和柔韧度之间,“70后”独特的成长背景也及时挽救了他们:相对于大多是独生子女比较自我的80后,非独生子女“70后”更善于和他人和平共处,从而也更容易被社会接受,并迅速融入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关键位置。

但是,戴着“成功”的面具,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城市流浪,“70后”精神的游历并没有停止。

他们无可奈何地发现一个秘诀:他们不是给自己活着的,而是活给别人看的。作为领导,他们被假想成成熟稳重无所不能;作为下属,他们似乎心甘情愿当不计较个人得失;作为家里的男人,他们永远都把自己打造成不会倒下去的硬汉;在对自己老家父母兄弟汇报状况时,从来都是公式化的回答:一切都好,你们不用操心。

钞票越来越多,地位越来越高,但他们仍活在虚空中,人过30后,像回到青春期一样,不知道自己的将来在那里,不知道自己应该去那里,寻找不到精神归宿。如果青春期是人生第一个迷惘期,那么30后是人生第二个迷惘期。

学会关爱自己的心灵

一方面是坚持不懈地奋斗,另一方面又做着迷惘的的梦,背离了和谐的外在和内心,沉重的压力,使得“70后”有些累。

“70后”人群大多没有享受到计划经济的庇护,就被推入市场经济的洪流中,面对突变的环境,不能靠父母、靠关系,只能通过个人奋斗才能立足。而现在,已经步入而立之年的“70后”人群大多已经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渴望事业的成功和领导的重视是他们积极的追求。

然而,他们不得不面对昔日称他们为叔叔、阿姨的“80后”人群正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并以低年龄和高学历的优势成为他们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于是,很多人为了在工作中出成绩,大多是超时工作,压力大。他们的心理健康低于身体健康水平,其中情绪疲惫较为明显,工作满意度低,对身体健康影响最大。

于丹说:“30岁以前是用加法生活的,30岁以后用减法生活,学会舍弃那些本不是你心灵所真正需要的东西。”

“70后”应该学会关心自己的心灵,要在忙碌中留点空间给自己,因为塞得太满容易窒息。最好的东西都是最简单的。学会关照自己,简单地生活,快乐地生存。

王小波说:“但求有趣。”许多“70后”的一代,要把这句话当作生活格言,无论如何,你要活得快乐。

切·格瓦拉

20世纪60年代,切·格瓦拉的名字已经在世界传扬。他在古巴推行游击战道路,西方对他则冠以“红色罗宾汉”、“共产主义的堂·吉诃德”等称号。现在,切·格瓦拉已经成为当代流行文化的偶像之一。他那头戴黑色贝雷帽、披散长发、双眼凝视远方的头像在世界各地被重复翻印,出现在招贴画、T恤衫、唱片和咖啡杯等等物品上。

崔健

许多人一直在怀念1986年北京工体那个沸腾的夜晚,那个穿长褂、弹吉他的青年,那个高歌“一无所有”的邋遢男人,那个中国的“摇滚教父”。就是他,点燃了一代人对摇滚的热情。

刘德华

那个年代,超人气偶像刘德华的形象是这样的:Ray-Ban太阳镜,鸡翼袖T恤,如果加外套,一定是牛仔外套,还有白色皮鞋,以及最重要的,刘德华发型,他的分头,他拨头发的手势,都定义了一个年代香港帅哥的品格。

费翔

费翔,那个年代的流行偶像。这个高大英俊的海外同胞,用一曲《冬天里的一把火》,不但火了他自己,也点燃了多少“70后”姑娘学英语的热情。

琼瑶

《雁儿在林梢》、《我是一片云》、《几度夕阳红》,琼瑶的小说带着她特有的浪漫,仙境般的爱情故事,击中了当年无数少女的芳心,让她们狠狠地营造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青春爱情梦,琼瑶就这么轻而易举地引领了70年代中至90年代初中国的阅读时尚。

章子怡

8岁学习跳舞, 17岁考入中戏, 19岁出演张艺谋的电影,21岁凭《卧虎藏龙》一举成名,25岁已成为世界当红影星,章子怡,这个从北京胡同中走向世界舞台的女子,已经成长为一个国际巨星,她在海外声望超过任何一个日韩女星。

陈天桥

2003年,一部叫做《传奇》的网络游戏风行天下。年仅30岁的陈天桥荣登当年“中国大陆百富榜”。自1999年开始,陈天桥通过在线游戏创造了高达40亿元的巨额个人财富,盛大网络负责运营的《传奇》更是风靡全球。

马化腾

马化腾1971年10月出生于广东潮阳,腾讯公司创始人之一,现任腾讯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他在在模仿间不经意打造了一个庞大的QQ帝国,让2亿中国人改变了沟通习惯,打造了最具知名度的“深圳制造”;曾被美国《时代周刊》和有线新闻网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商界人士”之一。

陈宁宁

一个斯文女子,纽约工学院工商管理硕士,27岁开始执掌一个矿业帝国,33岁时成为沪港两地上市公司副董事长,个人财富值目前高达34.2亿元。她的出现,打破了矿业行业由男人主导的惯例,她的生意占据了中国进口铁矿石10%的份额。

汪鸿雁

6月13日,共青团十六大选举出新一届团中央领导机构,来自湖北的汪鸿雁成为引人关注的人物——官至正厅三个月后再获升擢,成为团中央历史上首位“70后”领导。这无疑为政坛添上一抹年轻的亮丽风景。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媒体都鲜为关注“70后”这一群体了——他们更多随大流地聚焦“80后”。像一抹清淡的云安静地飘过暗黑的山,“70后”似乎已经消失在人群中,甚至可能已经成为历史影像,他们的青春还没来得及绽放,就成了缅怀的对象。

但这绝对不是事实。今年6月13日的一则消息,使得人们的注意力重新回到这一群体上来。当天,共青团十六大选举出新一届团中央领导机构,1970年出生的汪鸿雁顺利当选为书记,成为团中央历来首位“70后”领导人。

“70后”的青年才俊崛起政坛!消息迅速传遍各大媒体。年长的人感慨“未来还是掌握在年轻人手中”,而年轻的“80后”和“90后” 也纷纷侧目,拍案叫好。

“70后”力量只体现在政治领域吗?不!深挖下去,在经济和其他领域,“70后”人群其实早已占据了自己的一席位置。潘刚、马化腾、陈天桥、丁磊、唐越、陈宁宁、李师江、盛可以、戴来、安妮宝贝、章子怡、黄磊、袁立……无数个“70后”正在多个领域里抢夺自己的话语权。

“70后”已渐渐成为主流社会的中坚力量,掌握着大量的社会资源。他们已经不需要通过一些非理性的行为来诠释和宣扬自我,他们完全可以用行动来展现和实现价值。

最后的“乌托邦”

“70后”常常被比作是最后一批理想主义者,而且他们身上还有着深深的英雄主义情结。他们常常做一些让别人觉得莫名其妙的事,比如有些人喜欢摄影,他们会放下工作,离开城市,去很远的地方,一呆就是很多年。“70后”有这种为理想不惜代价的冲劲。他们的血液里总有一种东西在召唤着。

这种理想主义是和“70后”的成长环境息息相关的。

“70后”正好处于一个独特的过渡情境之中。他们可以说是在一个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的最后阶段出生,在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巨大的变革中成长。他们人生最为关键的成长时期是处于中国和世界最为复杂的转变年代。“70后”经历过历史上的匮乏和压抑的过程,却又在一个异常活跃和饱含激情的变化的时代里从青春度向中年。

在他们的成长历程中,革命传统教育仍然是主流,也因为物资匮乏和传播方式的单一,他们所接受的精神产品也比较单一。比如,露天电影几乎是那一代永恒的记忆,他们会读关于雷锋、董存瑞、黄继光等英雄人物的连环画,这些都曾让他们信心百倍豪情满怀。

那个时代,风靡一时的“朦胧诗”、汪国真新潮诗也如同一缕春风一样让年轻的他们心潮澎湃,同样,琼瑶的言情小说、路遥的小说,有些也深深地影响了那一代人。这大概都可以算作是70年代人有理想,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纯真性格形成的原因。

在全球化的剧烈冲击和过去的封闭性之间,在现代和后现代之间,“70后”的性格当中还有躁动的一面。《少林寺》、《霍元甲》等的上演,征服了很多“70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一些人渴望做一个霍元甲那样行侠丈义的武林英雄。牛仔裤、红裙子也似乎成为“70后”叛逆者的烙印。 “70后”开始成为追星族,谭永麟、罗大佑等人的形象深入人心,他们的流行歌曲让“70后”如醉如痴。歌曲中情啊爱啊什么的,或许也可以算作“70后”躁动性格的催化剂。

当然也有人说,“70后”的一代是最能适应环境变化的一代, 因为他们经历了并且经历着中国最快速的社会变迁,甚至来不及作出反应。他们是矛盾的一代, 看着充满诱惑、欲望的周围,心中怀揣着梦想,蠢蠢欲动,而又不知所从。他们强调个性,也同样热爱传统文化,能接受包括网络语言在内的所有流行的东西,也不忘自己的社会责任。这就是“70后”,最后一群有着理想主义的人。

作家刘小枫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怕和爱》一文中说,“这一代人从诞生之日起,就与理想主义结下了不解之缘。然而,这代人起初并没有想到,理想主义竟然也会有真伪之分,这代人曾经幼稚地相信,神圣的理想定然会在历史的行动中实现。” 但很多“70后”事实上没有那么多的伪理想,他们的理想没有那么宏大,更多是指向自身,纯粹的理想主义在身份分离中已经“下岗”了,他们以更加现实的姿态去实实在在地奋斗。

迷惘从未消亡

如今,尽管“70后”这一群体已经成为社会的主力军,占据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创造着不菲的价值。但是,只有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才会明白自己是多么地迷惘。

首先,他们的成长环境虽然也还算单纯,但他们所处的却恰是一个中国版的“上帝死了”的阶段。原有的价值观遭到了空前的怀疑,他们也难免因为无法获得现成价值观而陷入迷茫。

但同时,“70后”精神世界背负的十字架相对又比前一代要相对小得多,他们的思考因此不至于太沉重。所以,尽管遭遇现成价值观的缺失,他们也不至于沉沦,他们的思考能更平和,更具张力。

在这种弹性和柔韧度之间,“70后”独特的成长背景也及时挽救了他们:相对于大多是独生子女比较自我的80后,非独生子女“70后”更善于和他人和平共处,从而也更容易被社会接受,并迅速融入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关键位置。

但是,戴着“成功”的面具,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城市流浪,“70后”精神的游历并没有停止。

他们无可奈何地发现一个秘诀:他们不是给自己活着的,而是活给别人看的。作为领导,他们被假想成成熟稳重无所不能;作为下属,他们似乎心甘情愿当不计较个人得失;作为家里的男人,他们永远都把自己打造成不会倒下去的硬汉;在对自己老家父母兄弟汇报状况时,从来都是公式化的回答:一切都好,你们不用操心。

钞票越来越多,地位越来越高,但他们仍活在虚空中,人过30后,像回到青春期一样,不知道自己的将来在那里,不知道自己应该去那里,寻找不到精神归宿。如果青春期是人生第一个迷惘期,那么30后是人生第二个迷惘期。

学会关爱自己的心灵

一方面是坚持不懈地奋斗,另一方面又做着迷惘的的梦,背离了和谐的外在和内心,沉重的压力,使得“70后”有些累。

“70后”人群大多没有享受到计划经济的庇护,就被推入市场经济的洪流中,面对突变的环境,不能靠父母、靠关系,只能通过个人奋斗才能立足。而现在,已经步入而立之年的“70后”人群大多已经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渴望事业的成功和领导的重视是他们积极的追求。

然而,他们不得不面对昔日称他们为叔叔、阿姨的“80后”人群正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并以低年龄和高学历的优势成为他们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于是,很多人为了在工作中出成绩,大多是超时工作,压力大。他们的心理健康低于身体健康水平,其中情绪疲惫较为明显,工作满意度低,对身体健康影响最大。

于丹说:“30岁以前是用加法生活的,30岁以后用减法生活,学会舍弃那些本不是你心灵所真正需要的东西。”

“70后”应该学会关心自己的心灵,要在忙碌中留点空间给自己,因为塞得太满容易窒息。最好的东西都是最简单的。学会关照自己,简单地生活,快乐地生存。

王小波说:“但求有趣。”许多“70后”的一代,要把这句话当作生活格言,无论如何,你要活得快乐。

“70后”关键词

怀旧

怀旧正成为“70后”挽救青春危机和寻找快乐的源泉。互联网上,“70后的集体回忆”、“70后童年时期的游戏”等文章层出不穷,一些反映“70后”生活的书本和影视作品也粉墨登场。

工作狂

“70后”面对同一年龄阶段的竞争对手和更年轻的“80后”新锐力量,他们只有更加努力工作,才能达到社会的要求、家庭的要求和内心的要求。

中年危机

2008年,1990年出生的孩子们已经有资格行成人礼了。“70后”的人突然发现,本该40岁以后才有的中年危机,提前到来了。这种危机全面体现在婚姻、家庭、事业、身体健康等各个方面。

剩女

剩女这个词语最早被发明出来,更多地指向是“70后”女生。她们已经属于大龄女青年,比她们大的女人早就当妈妈了,比她们年纪小的80年代女孩子也来势汹汹成为“抢婚一族”——偏偏是她们尴尬地被剩下来,卡在单身状态。

猜你喜欢

理想主义
理想主义的悲剧
论梁晓声笔下的知青形象
严爵 以最理想主义的态度做一张“现代艺术”
论知青影视的精神价值
宋襄公“仁义之师”败亡的根源探析
理想主义的感召
校徽消失说明了什么(讨论)/自信不能带有理想主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