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想主义的悲剧

2017-03-31姜婉婷

青年文学家 2017年8期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理想主义悲剧

姜婉婷

摘 要: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是居斯塔夫·福楼拜的代表作品,树立了福楼拜在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学术地位。《包法利夫人》讲述的是一个受过贵族化教育的乡下少女爱玛悲剧的一生。爱玛无视身为乡镇医生的丈夫包法利,期待浪漫却过于理想化的爱情。她的两度偷情最终使她债台高筑,爱情和理想都化作泡影,最终服毒自尽。

本文试从爱玛的悲剧,福楼拜的悲剧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对比中讨论福楼拜和爱玛理想主义的异同以及小说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理想主义;悲剧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8-0-01

一、爱玛·包法利:为爱而生

拜伦曾说过,男人的爱情是男人生命的一部分,女人的爱情是女人生命整个的存在。爱玛悲剧的根源就是她所追求的理想的爱情。她将自己全部生命的力量和热忱都奉献给了爱情,被人爱和去爱人成了她生命的全部意义,因此当爱情幻灭之际,她也就失去了活着的意义。

修道院的生活为爱玛打下了理想主义的根基。爱玛回忆修道院的生活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她爱大海,只是为了海上的波涛汹涌;她爱草地,只是因为青草点缀了断壁残垣。她要求事物投她所好;凡是不能立刻满足她心灵需要的,她都认为没有用处;她多愁善感,而不倾心艺术,她寻求的是主观的情,而不是客观的景。”修道院的教育和爱玛的阅读经历造就了爱玛富于想象的人格特点,她过分追求个人主观感受,以至与形成不切实际的爱情观,认为婚姻就该是她所想的那样激情澎湃,而她的情人也该幽默风趣,不离不弃。理想主义是爱玛一切悲剧的源泉,也成了禁锢她一生的镣铐。爱玛的想象源于对生活的不满,她以为想象带给她的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但实际上她的痛苦却也是由于想象的过分发达造成的。在她的想象里面,她把自己当成一个贵妇人,当成小说的主人公。她分不清想象和现实的界限,不断用想象的谎言欺骗自己,最终人财两空地含恨而终。

二、福楼拜:文学是他的“宗教”

《包法利夫人》写作过程是痛苦的,福楼拜说:“写这本书,我像一个人在指关节上都压了铅球弹钢琴。”福楼拜花费五年的时间完成了《包法利夫人》,成就了自己在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学术地位。然而福楼拜个人的生活却饱受身体上的病痛和思想上的极端所折磨。在福楼拜给高莱女士的信中,他写道“我的性格本身就是缺陷,寻找的还永久是缺陷。”

福楼拜说过:“包法利夫人,就是我!”他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认知都倾注在包法利夫人的形象中。如果说爱玛·包法利的悲剧源于她的理想主义,那么福楼拜同样也是一个富于想象的人。在《十一月》里面他自叙:“我给自己盖起种种宫廷,我住在里面也就和一位皇帝一样,我挖掘所有的金刚石矿,于是一桶一桶,我把它们抛散在我要走过的路上。”23岁第一次癫痫发作后,福楼拜结束了在巴黎的法律研究,开始了病痛侵扰下的写作事业。现实生活中的不幸促使他不断发掘理想的世界,

福楼拜憎恶一切物质的活动,他甚至不喜欢散步,他的住处紧贴房后的小山,但他一生仅仅爬上过两三次,痛恨现实主义也成为了他的一种人生哲学。极端的爱情观,烦躁忧郁的性格,病痛折磨的躯体,现实的不如意使他无处可躲,于是他选择了探索理想的世界,躲进想象的世界,文学的世界。文学成了他的“宗教”。

三、理想主义的悲剧

爱玛和福楼拜的悲剧都源于他们的理想主义,但他们的理想主义也不尽相同。在《包法利夫人》中,愛玛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她的理想世界的根基不是思考,而是情感。“她爱教堂是为了教堂的鲜花,爱音乐是为了浪漫的歌词,爱文学是为了文学热情的刺激。”爱玛的理想主义体现在她对爱情的幻想,对激情的呼唤。她的理想是基于本能的情感诉求,是缺乏思考的。她答应了夏尔·包法利的婚约,因为夏尔是她眼前一个改变现有乡村生活的机会。她爱上罗多夫,因为她倾心于他的甜言蜜语。她爱上莱昂,因为与莱昂的重逢给她的心灵带来慰藉。直至最后一刻,爱玛依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理想主义弊病,无法理解自己悲剧的根源。对于爱玛,死亡是最后的解脱。

而福楼拜则深知自己想入非非的弊病,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我们给自己建起种种非分的幻想,我们给自己的路上种下荆棘,如此一天天地过去,真实的痛苦到了,于是我们不得不死,可怜是我们的灵魂里面,一丝纯洁的阳光,一天平静的时光,一片云朵不生的天空,也得不到。”虽然意识到了理想主义必然会带来的悲剧,这种悲剧对于身为作家的福楼拜来说却是有益的。福楼拜的创作中刻意避免掺杂自己的观点,他甚至认为一个小说家没有权利表现他的意见。但他将自己的意见从作品刨除并不意味着可以将自己的个性完全抽离作品。福楼拜笔下的大部分主人公都无法逃脱理想主义的性格特征和命运悲剧。

无法实现的爱情和永无止境的欲望,在现实的不如意中,人类往往容易陷入想象的世界寻求安慰。《包法利夫人》可以成为一面镜子,依靠理想逃避现实的人可以看到自己,有非分之想的女性可以看到自己。泰戈尔在诗中说“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回报以歌”。不如意是人生的常态,积极应对才是智慧之道。

参考文献:

[1]福楼拜. 包法利夫人[M]. 许渊冲,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33,36.

[2]李健吾. 福楼拜评传[M]. 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106,107.

[3]朱利安·巴恩斯. 福楼拜的鹦鹉[M]. 汤永宽,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1:27.

[4]刘丽琼. 戴着镣铐跳舞——论《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爱情追求[J].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4).

猜你喜欢

包法利夫人理想主义悲剧
伟大的悲剧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一部理想主义长篇小说——评李保均《花农》
在八十年代的理想主义气质中*——评长篇小说《花农》
《芳华》:事关理想主义的陨落
电影《包法利夫人》中艾玛形象塑造解读
包法利夫人的浪漫之殇
猫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
《包法利夫人》中的环境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