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同富裕造就“天下第一村”

2006-09-18杭邦华

群众 2006年8期
关键词:华西村华西共同富裕

杭邦华 尤 展

共同富裕,这是人类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理想。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华西村始终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艰苦创业,开拓创新,将一个一穷二白的贫困村发展成享誉海内外的“天下第一村”,创造出了中国农村发展的奇迹。幸福的华西人也充分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资产少的上百万元,多的上千万元,家家都有小轿车,户户住上别墅楼,过上了“生活富裕、精神愉快、身体健康”的幸福生活。走共同富裕之路,是华西村最大的亮点。共同富裕不仅造就了“天下第一村”,也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高举共同富裕旗帜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富裕的内涵包括:第一,是共同的富裕,而不是共同的贫穷;第二,是全体人民的富裕,而不是少数个人或阶层富裕;第三,既不是平均富裕,也不是同步富裕。华西村实现的共同富裕正是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在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写照。

“穷够了!穷透了!”六个字,浓缩了华西村未曾发展的往昔。1961年,华西村建村,吴仁宝担任第一任村党支部书记。那时的华西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土地零零碎碎、七高八低,12个自然村稀稀落落,经济总量只有5.91万元,人均收入只有53元。为了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吴仁宝华满怀着“社会主义定能富华西”的坚定信念,带领华西村民走上了艰苦创业、勤劳致富的伟大征程。在强烈的发展意识和科学的发展思路引领下,华西村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四大步:“70年代造田”,成为农业样板村;“80年代造厂”,实现农村工业化;“90年代造城”,实现农村城镇化;“21世纪腾飞”,实现农村现代化。如今的华西村,已经发展成为富裕和谐的“天下第一村”,形成了“南有钱庄(工业经济区)、中有天堂(村民生活居住区)、北有粮仓(农林科技示范园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格局。

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也不是两极分化。少数人富,大多数人穷,也不是社会主义。华西村在体制和机制上保证了共同富裕的实现。共同富裕离不开集体经济的发展,华西村现任党委书记吴协恩深有体会地说:“在农村,没有集体经济,想为老百姓办事很多时候就是一句空话。”当然,华西村并不是一味地搞一大二公的传统集体经济,而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既保留了集体经济的精华,又吸收现代股份制经济的优势,走出了一条以集体经济为主,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多元化、混合型经济发展新路子。从上世纪90年代起,华西村实行“一村两制”,村民既可以搞集体经济,也可以从事个体经营,但不得搞“一家两制”,更不允许搞“一人两制”;实行抓大放小,对大企业抓住不放,深化改革,提高效益,将一些效益不佳的小企业转给个人经营;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华西村股票上市,成为“中国农村第一股”。

华西村还建立了“注重激励,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老书记吴仁宝对此的看法是,“既不能搞大锅饭,把人养懒了;也不能搞独吃饭,把贫富差距拉得太大”;“既要拉开档次,又不脱档”;“搞平均主义,结果会是一样穷。如果贫富差距太大,社会就会不和谐。”在分配上,华西村实行独有的“多提积累少分配;少分现金多转股”的方式。村民每月领取50%的工资作为生活费,另外50%存在企业作为流动资金,到年底一次性兑现。奖金通常是工资的3倍,其中,20%以现金形式发给村民,80%作为股金投入企业,第二年起开始分红。对于这种分配方式,虽然在社会上颇有争议,但其优越性也是显而易见的。通过这种方式,华西村既避免了收入差距过大,又保证了村民在资产的不断增值中持续增加收益;既使华西人更加关心集体,又使个人资产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现在的华西村,没有暴发户,没有贫困户,只有家家户户富。村民资产最少的人家有100万,最多的人家有1000万,家家有1—3辆汽车,户户住450—600平方米的别墅,走上了农业工业化、农民知识化、农村城市化的康庄大道。

以工业化致富农民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早在上世纪70年代重造山河、进行“造田”的同时,华西人就摸索出了一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验,即:单一的农业很难使农民们真正富裕起来,只有彻底解放农村生产力,走农村工业化道路,才会有出路。“为什么要冒险搞工业?这是因为种田不挣钱。”吴协东清楚地记得:“当时,全村人拼死拼活,农业总产值24万元,而只用20个人办的小五金厂,3年后就达到了24万元的产值。”为此,华西人冒着风险、排除干扰,从一盘大石磨、一间小五金厂开始,逐步走上了农村工业化的道路。

到改革开放前夕,华西村的工业有了长足发展,1978年,华西的工业产值已达到69万元,银行存款100多万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华西村干部群众坚持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指针,以调整产业结构为突破口,展开了华西村第二轮艰苦创业。1985年,华西村制定了新的发展规划,提出了“苦战三年,实现三化三园亿元村”(“三化”是,绿化、美化、净化;“三园”是,远看华西是林园,近看华西是公园,细看华西是农民生活在幸福的乐园)的新目标。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发表后,华西人敏锐地感觉到,全国经济要大发展,华西村大发展的机会来了。他们提出华西村要加快发展,进行新一轮创业,并做出了动员一切资金,加快经济发展的决定。这次机遇的抢抓,为加快华西村的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上世纪90年代末期,华西人为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集中华西村的优势企业,积极争取上市。1999年,代码为“000936”的“中国农村第一股”华西村股票在深圳上市,共募集资金2.9亿元,为华西村的工业化之路注入了新的动力。

进入新世纪后,华西村又根据“现有企业为基础,技改延伸找出路”的思路,在2000—2001年间,先后投资8亿元,做强华西的纺织、冶金和三产。2002年,总投资12亿元的化纤、炼钢等项目同时启动,华西村的发展也由此步入了快车道。现在,华西村已形成冶金、纺织、旅游三大产业,华西集团拥有固定资产60多亿元,成为拥有八大公司、1000多个产品的国家大型一档乡镇企业,在全国1000家大型企业中名列第100位,企业产品远销国内外市场。到2005年,华西村实现销售收入307.8亿元,村级集体资产达到113.9亿元,人均收入6.5万元。

华西村的工业化道路,体现了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农业的稳定发展,促进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并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从而实现了经济增长、农民增收,也促使华西村逐步迈向和谐新农村。

发展成果惠及村民

“人民幸福就是社会主义”。华西村党委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以“有福同享、有难官当”的理念,致富群众,造福百姓,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切实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村民,从而实现了集体和个人共同富、健康富、长期富。

要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村民,关键是要增加村民的收入。目前,华西村村民的收入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按劳分配,工资奖金多劳多得;二是公共福利型分配,也就是各项福利待遇;三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资本分红,华西实行有自己特色的股份合作制,集体控股,个人参股,按股分红。

在增加工资性收入方面,华西村在持续的改革发展中,积极创造充分的就业机会,华西村的70多家企业提供了2万多个就业岗位,华西村村民大都是“上班族”,人均年收入达到8000美元。此外,华西村在集体经济腾飞的同时,还实行“一村两制”,积极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鼓励村民自主创业、艰苦创业,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先后扶持了206家个体私营企业,为村民增收开辟了新的渠道。

在增加保障性收入方面, 华西村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造福村民的实事来抓,并提供各项福利,使华西村村民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用华西人的话来说,就是“八有八不”。“八有”就是:小有教——孩子从幼托到中学全部免费上学,考上大学还有奖励;老有靠——华西村村民男的55岁、女的50岁后,每人每月可领取300至1200元不等的养老金,每年获得600元的口粮款,500元的基本医疗费,200斤大米,每月可领取100元的菜金;房有包——所有村民的住房全部由集体负责分配;病有报——建立了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对大病、重病给予统筹补贴,村里还有卫生所,小毛小病不出村就可医治;物有商——村民购物可以不出村,村里大商场小商场和适合农家生活的超市应有尽有;玩有场——闭路电视、影剧院、农民公园、世界公园你想得出的游乐全有;餐有供——各类档次的饭店餐厅遍及村子东南西北中,村委会还为每位村民提供一年3000多元的补贴,等于365天你可以不用掏钱便可满足口福;行有车——村里每个家庭有一至三辆小轿车。“八不”即是:吃粮不用挑——村里有公务人员专门将各家所需粮食送到你家;吃水不用吊——村里的自来水清纯可口,通至家家户户;煮饭不用草——这已不是新鲜事,用煤气管道跟城里一样;便桶不用倒——农村普遍用上抽水便具,这也是现代文明的一种标志;洗澡不用烧——农户有热水管道,比起城里人也不差;通讯不用跑——华西村是全国第一个电话村;冷热不用愁——夏有空调、冬有暖气;雨天不用淋——万米长廊接通工厂、商场、宾馆、公园、农户,村民们雨天不湿脚、夏天不用顶骄阳。

在增加资产性收入方面,华西村把村民的奖金年年“转股”,鼓励村民参股,享受至少5%的利润分红,保证了广大农民在资产的不断增值中获得持续收入。目前,村民的收入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递增,截止2004年,村民的资产比2001年增长了146%。此外,2005年,华西村还给在村里工作的周边村村民送股5368万元,给优秀的外来务工人员送股3833万元,合计9201万元,从而带动他们共同富裕。

在华西村,每一个村民都享受到了集体的关怀:1984年,彩电刚流行,还属“紧俏”商品时,村里向电视机厂求援,两大卡车彩电送到村,每户一台;1992年,村里拿出200多万元,给家家户户装上了空调;1993年,在华西村成为“电话村”、“彩电村”、“空调村”、“别墅村”后,村里又从长春一汽买来一台台“捷达”轿车,于是“轿车村”的桂冠又戴到华西村的头上。

先富不忘帮后富

按照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的构想,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是允许并鼓励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这正是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的“富裕观”,也体现了华西人的博大胸怀。华西人富裕之后,不忘国家,不忘集体,不忘左邻右舍及经济欠发达地区,致力于实现共同富裕。

2001年6月以后,华西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又迈出新的一步。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分五统”建设大华西的新举措,通过“村企分开;经济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力在同等条件下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建统一规划”的方式,先后三次把周边16个经济薄弱的村纳入华西村,共同发展,共奔小康。如今,华西村的面积已由原来的0.96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30平方公里,人口也由原来的1533人扩大到30340人。2001—2004年,华西村已为周边村发放保养金、粮食补贴5849.24万元,为周边村支付修桥铺路、发放福利等费用达7400多万元。“一分五统”后的大华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路变、河变、桥变、房变、人变。村民不仅达到了“基本生活包,老残有依靠,优教不忘小,三守促勤劳,生活环境好,小康步步高”,而且整个大华西一呼百应,安定团结,社会和谐,达到“三无”:无上访,无告状,无暗斗。

帮了“近邻”,不忘“远亲”。华西人过上富裕生活后,不仅对周边村进行扶持,还把共同富裕之路向全国各地延伸。华西村通过派干部、带资金、带技术、带项目,先后远到宁夏、黑龙江建设了两个“省外华西村”。如今,黑龙江华西村也已成为“北国第一村”,宁夏华西村在前几年就已成为“亿元村”,村民收入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翻了近4番。省外华西村为贫困地区走向富裕,做出了表率,提供了示范。现在,华西村又准备在江西吉安县建设“省外第三华西村”。1994年2月,华西村积极响应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采取东西合作的方式,先后为中西部20多个省、区举办100多期培训班,直接培训了1万多名干部,智力扶贫带动10万人脱贫致富。培训班就像一架播种机,把致富农民的火种撒向了中西部地区。从2006年起,华西村又计划5年内每年邀请全国1万名农村党支部书记举办交流学习班,学习交流的目的只有一个:“村帮村,户帮户,核心建好党支部,最终实现全国富。”

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华西人认为,虽然经济上发展了,实现了富“口袋”,但还要实现富“脑袋”,达到物质精神“双富有”。为此,他们坚持“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的理念,通过坚持不懈的思想道德教育、广泛深入的素质技能培训以及农村先进文化建设,华西村村民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村民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文明的村风吹遍全村。

华西村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齐头并进,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把村民的前途、华西村的命运与社会主义祖国联系在一起。上世纪80年代以来,华西村先后提炼形成了华西精神、村碑、村歌、村民誓言以及十富赞歌、十穷戒词,制定了华西村村规民约,创建了全国独一无二的精神文明开发公司、华西特色艺术团、华西之路展廊等宣传教育载体。通过这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把村民的朴素情感引导到坚持社会主义信念上,引导到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上,将思想教育的内容转化为全体村民共同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以此凝心聚力,形成发展合力。

华西村视人才为发展的第一资源,十分重视人才的开发和利用。华西村实行义务教育,读书不用花钱,村民的子女从小学起全部进入拥有优质资源的城市学校就读,升学能得到奖励,有的还被选送到国外深造。同时,华西村还加大投入,充分利用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区分不同对象和层次,加强文化知识培训和科学技能培训,青壮年村民受训率达到100%。近年来,华西村还通过政策倾斜和优惠措施,引进了一批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来华西就业、创业。如今,有的引进人才已经成为企业高管乃至村领导班子成员,华西成为他们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平台。

华西人还大力推进道德建设,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断吸纳时代精神的进步要素,形成了具有华西特色、符合华西村情、为华西人所接受的道德价值体系,形成了村风祥和、民风淳朴、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的和谐氛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质量有价,信誉无价。华西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立下“讲信誉世界第一”的承诺,国内外客商无不称赞,并从中感受到从商的最高境界——社会责任感。华西人十分珍惜“华西村”的品牌效应,老书记吴仁宝时时提醒村民:“‘华西村三个字可能值一千亿,也可能一文不值,讲信誉的华西金不换,不守信用的华西如粪土。”在多年的市场经济搏击中,华西人以至诚至信的良好口碑,收获了丰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责任编辑:戈尚达

猜你喜欢

华西村华西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华西村:昔日的安静祥和今日的进步变革
百年精诚 誉从信来——走进四川大学华西眼视光之一
在华西人与晚清军事技术近代化
华西追踪:“战时状态”不见了
华西追踪:“战时状态”不见了
华西村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