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话题作文立意策略指导

2006-07-27崔洪刚刘胜利

现代语文 2006年5期
关键词:人生文章作文

崔洪刚 刘胜利

[高考解读]

话题作文是近几年高考中出现的开放性作文命题形式,它的开放性体现在考生根据作文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这“三自”给考生在作文内容、题材、形式和手法上以充分的施展才华的余地,它允许运用各种形式、使用各种方法、利用最擅长的手段表达各种各样的主题。话题作文虽具开放性,但仍有一定的限制,“作文要求”规定和限制了行文的范围及关联对象,作者必须涉及或围绕指定话题写作,而不是信马由缰毫无约束的。这种有限制的开放性作文体现了鼓励创新、张扬个性的命题新思路。怎样用好这块“余地”而使行文不偏离话题,正确立意是写好话题作文的一个关键环节。

所谓立意,就是通过确定写作的主题,宋表述自己的思想认识,展示自己的情感意向。《考试大纲》对作文基础等级的要求的第一条就是“符合题意”。对话题作文来说,准确地把握话题中有关概念的内涵至关重要。如果不能准确理解话题概念,甚至偏离题意,一般只能在及格线(36分)以下评分。

[误区探析]

近年高考作文在立意上的失误,主要集中在以下一些方面:

1.思想简单化,表现在:一写游记立即与赞美祖国、热爱祖国挂钩;一写好人好事,便会发出社会主义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慨;一写见义勇为,就是时代新风已经形成;一写学习、训练,就是为国争光或做事要勤奋有毅力……都忘了生活中还有其他的东西,许多值得思考的东西。由于学生对生活认识能力不高,思想缺乏深度,写作时不是违背生活逻辑,胡编乱造,缺乏真情实感,就是引用套用别人观点。文以意为主,意胜则文胜,要做到这一点,关键要摆脱日常的思维定式,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活跃思维,丰富想像,在更深的层面上立意,展现21世纪中学生的青春风采。

2.脱离话题现象,但有些文章内容却只与话题沾个边,不够典型,不够深刻,过于平淡。

3.有些文章中心不够明确,主要表现在:全文基本观点不明朗、不集中,若隐若现,好像是作者不敢明确表态;或笔墨不集中,行文过散;或思路不明晰,内容前后衔接不紧密,甚至衔接不起来。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文章的立意。

4.符合题意要求,有立意,但关键处就缺少那么几句(或一句)点睛之笔,使立意缺乏应有的高度,没有拿到高分。这种情况比较普遍,而这也正是普通卷与优秀卷的差别之一,因此,这也是考生写作上的一个难点,考生还应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5.思想境界不高,明显表现出一些不合适的观点。如:考不上大学这一辈子就完了,对农村生活或城市下岗现象没有一个正确的看法,对有些社会问题或现象不能用发展的眼光去看,或看法偏颇,或情绪偏激等。这些虽然算不上大的思想问题,但在作文中出现,却明显可以看出考生的思想水平和道德修养。出了这样的问题,作文自然不可能得高分。

6.对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或不法行为(如腐败现象、污染问题等)不能用正确的态度和观点去评论,态度消极,思想悲观,这必然会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成绩。

[策略指导]

1.明确材料构成,把握命题规律。

话题作文诞生6年来,已日渐成为稳定、成熟的命题样式,结构已十分固定、鲜明,一般由四部分构成:

①材料(或背景)。②引题(是角度)。⑧话题(是内容范围)。④要求(“三自一不”: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不得抄袭)。

近几年的话题内容,越来越紧密地围绕《课标》精神,体现出以自然和社会为经,以情、事、理为纬,以人为核心和交织点的清晰思路,话题要么表述一个观点(“答案是丰富多彩的”2000年),要么揭示一种关系(“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2003年,2004年全国四套卷子无一例外地考了这种形式),要么提示写作范围(“诚信”2001年,“心灵的选择”2002年),因此,大家必须把握住这个脉搏,找出命题规律,明确审题方法,才能游刃有余。

2.注意材料倾向,揭示暗示意图。

要准确理解话题的概念常常必须同所给的材料及阐述联系起来考虑。理解话题概念涉及对语言的准确理解,是语文基本素质的体现,是长期积累和修炼的结果,不是一个简单的技巧方法问题。在阅读和写作中都要学习准确掌握词义、语义,多与近义的词语作比较辨别。准确理解话题的概念,不但有助于我们明确“话题”的意思,避免偏离题意,还会帮助我们打开思路,扩大选材的范围。如这样一道作文题:生活中,真正的自信者必是有勇气正视自己的人,而这样的自信又往往与对自己的怀疑和不满有着内在的联系。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天才都并非自信的人,相反倒是有几分自卑,他们知道自己的弱点,为这弱点而苦恼,又不肯毁于弱点,于是奋起自强,有了令人吃,惊的成功。请以“感谢自卑”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根据材料和阐述来看,本话题中的“自卑”应是“为弱点而苦恼,又不肯毁于弱点”的意思。

题引材料往往有一定的思想倾向性,如2004年浙江考题,题引材料:“有关部门调查显示:某省公众的人文素养总体达标比例仅为7.5%,与该省的经济发展颇不相称。……因此,我们在建设物质家园的同时,应高度重视精神家园的建设。”这个材料的倾向就表明了“人文素养与发展”的立意方向:人文素养的提高必须与经济的发展相称;建设物质家园的同时,应高度重视精神家园的建设。又如2004年广东考题的提示语是;“上述寓言中的人物由于语言沟通问题,彼此一再产生误解,以致冯妇葬身火海。由此可见,语言上的沟通成功与否,有时影响巨大。”这个提示语就暗示了“语言与沟通”的立意方向:沟通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沟通的桥梁,也是沟通的障碍。

3.找准立意角度,选择最佳切入点。

“话题”作文仅仅是规定了写作范围,它的选材范围广,常呈现出立意角度多的特点,从而有利于考生自我发挥,写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独特感受。考生完全可以充分调动生活积累,发挥联想和想象,多角度立意,以达到选出最佳切入点进行个性立意的目的。此类方法非常多,可以将它与社会热点、时代特点联系起来,也可以打破常规思维,写一些常人想不到的主题。

譬如同样以“路”为话题,可写通向知识大门的路,也可写走向成熟的人生之路,还可写到达无限风光的险峻之路,以及古老的青石路、任尔驰骋的高速路、点击之间的信息路等。再如同话题“选择”,有的立意为化工厂在利润与环保之间的艰难选择上,从而揭示选择环保就是造福子子孙孙这一主题;有的立意为替人代买彩票中了奖要不要送还给毫不知情的主人的内心煎熬,最后理智战胜情感的高尚人格魅力上;有的立意在农村来的男生如何克服情窦初开的冲动和迷茫心理,委婉拒绝城市女生约会这一特定青春时期的选择上……

文章入题方式各种各样,立意的角度也就多姿多彩。你只要找准了最有利于表现自我的独特角度,就能张扬立意个

性,使文章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4.善于化大为小,缩小,写作范围。

要想写好话题作文,首先要善于“化大为小”。话题作文的写作范围那么宽泛,如果仅把话题当作一个僵死的的概念,看为“铁板一块,不可分割”的整体,笼而统之去做文章,势必内容空泛、文意散漫。所以,写好话题作文的第一个本事是“目无全牛”,善于在一个大的、宽泛的范围内,“择其一点,不及其余”,也就是只写“大范围”中的“某一方面”,给自己提供了一个充分发挥、具体表现的好舞台,这样才能在800字左右的篇幅内写出立意鲜明集中、内容具体充实好文章。注意:不求“面面俱到”,只求以小见大,“一针见血”。

话题的限制越少,给人的思考空间就越大,标题的字越少,词语的外延也就越大。实际写作时我们必须对话题加以限制,做到宽题窄写,大题小作,否则,切入口径过大,主题就难以收拢。如2002年高考的作文话题是“心灵的选择”,据此可以写“妈妈的选择”、“同桌的选择”、“困难面前的选择”、“生与义的选择”等等,这样一限制,“选择”的外延就小了,行文的指向明确了,这样作文的立意、选材、写法以至结构都容易把握,自然能写出好文章来。再如以“父辈”为话题,就可以在此前后加修饰语,如“艰难的父辈”、“辉煌的父辈”、“父辈的悲伤”、“父辈的期望”,这样话题范围就缩小了,打开思路就迅速多了

5.化抽象为具体,化虚拟为真实。

有时话题是抽象的、虚拟的,甚至蒙上科幻的假象,如1999年的高考作文话题“假若记忆可以移植”之类便是。面对这样的话题我们一时捉摸不准,无从下手,这时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虚为实,把话题引向现实生活,立足于现实,思考现实,表现现实,写成针对现实、发表见解、抒发真情实感的文章。

“假若记忆可以移植”是一个带有科学假想的话题,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当年许多考生大书特书记忆移植的可能性,或一窝蜂地写科幻题材,以至高考之后市面上的科幻读物脱销,一时洛阳纸贵,殊不知这正好步入了命题者设置的陷阱,自然难得高分。其实,只要拿这个话题与“假若我是市长”、“假若我是班主任”等比较一下,就会发现它们是同一性质的命题形式,都是想象作文,都是在“假若……”的前提下,你会怎么想,你会怎么做,都可以把笔触伸向现实生活,歌颂真善美,鞭笞假丑恶,激浊扬清,任尔所为。

可以这样结合周围的日常生活立意,“假若记忆可以移植”,我要把父辈几十年以来为工作为生活日夜操劳,摸爬滚打,遍尝生活中酸甜苦辣的记忆移植到我的头脑中,让我尽快地品味生活,理解父母,感受亲情,消除代沟;“假若记忆可以移植”,我要把初三、高三学生遨游于题海之中,饱经过重的学习负担煎熬,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痛苦记忆移植到教育部门的领导、学校老师的头脑中,让他们反思应试教育的弊端,探寻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任何文章都是现实生活的直接或间接反映,作文话题不管形式怎样变化,它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要写好它,必然要使自己的行文内容回归现实,反映现实。

[立意导引]

大家看下面一则话题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无论是蓝天白云还是细雨蒙蒙,无论是大海岸边还是高山之巅,无论是一马平川还是万丈深谷,听,大自然正在向你诉说……

请以“大自然是一本打开的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⑧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这个话题作文可以这样思考立意:

大自然孕育了人类。人类与大自然息息相关。人类从大自然中不仅汲取了不尽的物质养分,也获取了无穷的精神能量。“逝者如斯”,那是先哲面对大自然发出的感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是诗圣面对大自然产生的喟叹。崇拜自然,赫尔曼。麦尔维尔写出了巨著《白鲸》;学习自然,海明威著成了《老人与海》;面对自然,杰克·伦敦发出了《热爱生命》的呼唤。一篇《海燕》,让多少革命志士壮怀激烈;一曲《小草》,又使多少普通人泪流满面。大自然用他那野性的、纯真的磁力吸引了古今中外千千万万个人的关注和赞叹。让我们走进大自然,用心去与它交流。大自然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看到小草你会想到平凡与坚韧,看到绿叶你会想到普通与伟大,看到高山你会想到艰辛与伟岸,看到溪流你会想到清纯与奔放,等等。

[体验成功]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托尔斯泰说:“所谓人生是一刻不停变化着的。”

德川家康说:“人生好比挑着重担走远路,不要急。”

斯特林堡说:“人生是一种惩罚或考验。”

德莱塞说:“理想是人生的太阳。”

科策布说:“真诚才是人生的最高美德。”

巴尔扎克说:“人生是由各种不同的变故、循环不已的痛苦和欢乐组成的。那种永远不变的蓝天只存在于心灵中间,向现实的人生去要求未免是奢望。”

如何看待人生,是每个人都不可能回避的问题,每个人或多或少也都有看法和体会。

请以“人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标题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崔洪刚刘胜利山东省宁阳一中)

猜你喜欢

人生文章作文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独一无二的你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
斜倚人生
腹中两次取出金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