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谈“今古文经学”

2006-07-27董文玉

现代语文 2006年5期
关键词:经学经书典籍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以“十三经”为代表的儒家典籍是法定的经典。“经”在周代的铜器铭文中即已出现,为“经营”之义。关于儒家经典被称为“经”的原因,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经,织也。”清段玉裁进一步解释为:“织之纵丝谓制之经,必先有经而后有纬,是故三纲五常六艺谓之天地之常经。”这里认为经为事物之根本。东汉班固在《白虎通艺》中说:“经,常也。”认为经为常,是常道,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因此,儒家典籍之所以称为“经”,是因为认为它们是永恒的真理,它们所包含的道德伦理观念、价值体系等也是不变的,是社会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

儒家典籍被确定为“经”之后,战国和东汉就开始有专门的著作对其进行解释,称为“传”或“记”。而这些“传”或“记”,如《春秋》三传、《礼记》等又被当作“经”了,后人又对其进行解释。人们在解释经书时又往往同当时的社会政治思想、伦理观念等紧密结合,这样就形成了内容丰富而又流派众多的儒家经学。但概而言之,可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大派别。

经学之所以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是由于经学最初版本的不同和对孔子评价的不同而产生的,众所周知,秦时“焚书坑儒”,古代典籍遭受了一场毁灭性的打击。汉代的经籍有两个来源:一是由幸存的儒生口头传诵,用当时通行的隶书(今文)记录下来的,如今文《尚书》是由秦博士伏生口授,晁错隶书记录的。汉代人称之为“今文经”。另一种是从墙壁或地下发现的古本,是用先秦六国的文字或大篆书写的,如西汉末年鲁恭王从孔子故居的夹壁中发掘出的古本《尚书》《春秋》《礼记》《孝经》和《论语》,汉代人称之为古文经。

关于对孔子的评价和如何看待孔子与“六经”的关系方面,今文学派认为“六经”皆孔子手定,经学源于孔子,是为万世立不易之法,经书为圣人之言,每句话甚至每个字,都寓有“微言大义”。西汉以董仲舒为代表,他们竭力为汉王朝的封建“大一统”寻找理论依据,而他们所谓的“微言大义”常常离开经文而任意引申、比附,为封建统治服务。

古文经学派认为“六经”产生于孔子之前,而大部分与周公有关,因而尊崇周公,孔子只是对“六经”进行了一番整理,即孔子自谓的“述而不作”。他们认为《易》自周公作“爻辞”而始成为经,《礼》《乐》皆周公所定,而《周礼》更是周公致太平之书,《书》为上古文献汇编,《诗》亦成于孔子之前,而《春秋》则为孔子据旧例修之,认为孔子是史学家。实际上,他们认为孔子之前即有“六经”是有道理的,但“六经”却未必就为周公所作。而孔子整理、传授文献的功绩也是很大的。

由于今文学派和古文学派对经书的渊源和思想见解不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影响也是不同的,例如,宋代的“理学”、明代的“心学”,就是在今文经学的基础上发展壮大的,与今文经学关系密切。清代中叶考据之学大炽,大家熟悉的“乾嘉学派”则受古文学派影响甚大,与之渊源甚深。一般认为,今文经学的最后一位大师为康有为,而古文学派的最后一位大师则为章太炎。

(董文玉,甘肃省西和县卢河初中)

猜你喜欢

经学经书典籍
评《明初经学思想研究》
卷轴:雪
经学与当代中国
单宝塔诗
国家典籍博物馆展览所见文明交流互鉴
少数民族典籍翻译出版的探索与思考
魏晋南北朝经学的演变与更新
连连看
经书面条
经书面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