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几个环节

2006-05-20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3期
关键词:课文阅读教学思维

杨 枫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从育人的高度来看,阅读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完整的阅读能力。要使学生真正具备独立的阅读能力,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教师就必须按照认识事物的规律来组织教学活动,必须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教学的第一步,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学生第一次阅读课文就是怀着浓厚的兴趣、抱着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去读的,那么阅读的效果一定会很好,这样就为进一步分析研究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相反,如果学生第一次阅读课文时是漫不经心、兴味索然的,其阅读效果之差可想而知。由此可见,能否有效地激发学生第一次阅读课文的兴趣是能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

我认为有效的第一次阅读应该让学生处于如下状态:

1.未读课文之前,已对课文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2.有想了解课文全部内容的强烈愿望;

3.具有通过阅读课文解决某些问题的明确目的。

怎样让学生进入上述状态呢?下面,我想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具体的做法。我们的中学课文都是经过精选的典型教材,不管哪类文章,作为教学的第一步,都要把学生引入特定的环境。“入境”才能“生趣”,通过“入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造成一种强烈而积极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亢奋状态”。

如我在讲授《皇帝的新装》时,就事先安排几组学生分别排演课本剧,让学生自己选择扮演皇帝、大臣、骗子等角色,并发动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道具、选配服装、设置背景音乐等。在上课一开始,就让这几组同学分别上台表演,让其他同学在欣赏的同时评出最佳“皇帝”、“骗子”、“大臣”等。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完全进入了“角色”,这就为完成全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引人入境”。

新课程实施以来,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是很成功的做法。

另外,还可以用学生尝试教学等做法,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二、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感知理解作品、锻炼鉴赏能力、提高写作能力的过程。叶圣陶先生说:“作文的命题及读物的选择,须认定作之者读之者为学生,即以学生为本位也。”(《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347页)因此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认知作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 使他们深入领会作品的内涵,在认识上既有量的积累和增加,又有质的飞跃和升华,是我们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缺乏科学与民主的精神,缺乏批判与反省的理性。它崇尚统一和趋同,有时甚至否定大胆的创新意识。教师奉“教参”为金科玉律,不敢越雷池一步,使课堂变成冷冷清清的“一言堂”。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阅读教学的生命力与应有的魅力,磨灭了学生的个性,压抑了他们的创造性。事实证明,只有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与能力。新课程要求必须摒弃刻板划一、束缚思想、扼杀创造力的教育形式,代之以鼓励创造、培育个性、发展想象力的自由活泼的新形式。

(一)从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阅读思维的“活”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疑问困惑。疑问是引起积极的阅读思维的第一步,有了疑问,而学生个人的知识经验又无力解决这些疑问时,便产生了困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清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有疑有惑,便出现了“心求畅通未得之意”,“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的情形,这是“活”的阅读思维的最明显的表现。

2.沉思联想。沉思联想是阅读思维内在的“活”,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阅读的对象展开思考,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藏进行联想,提出解决的办法。

3.大胆争议。阅读教学中,学生感知作品的难点、疑点,能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大胆质疑问难,争议讨论,让自己思想的火花和别人碰撞、交流,把问题弄明白,把疑虑消除掉。这是阅读思维“活”的外在表现。

4.期待惊喜。阅读教学中,学生感知作品时常常遇到困惑棘手、难度较大的问题,他们在沉思不得、联想不解、争议难明的情况下,就会期待老师点拨。他们不是期待老师将结果和盘托出,而是期待老师“授之以渔”。当他们被老师点拨后,茅塞顿开,惊喜之情溢于言表。这是“活”的阅读思维行进和终结的特征。

总之,“活”的阅读思维就是学生具有积极的阅读心理状态、良好的阅读心理氛围、高涨的阅读心理情绪。

(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倡导教学民主。教学民主是阅读教学中激活学生阅读思维的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在这一点上,许多特级教师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比如魏书生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他们的求知欲望随时可以得到老师的“激励、唤醒、鼓励”。

2.给予热切期望。热切的期望或期待,能有效促发动机,使正确、科学、合理的愿望或心理得到强化、巩固,并指示其向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使学生的心理得到最大限度的成功与满足。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期望,可使学生在内心对教师产生认可、好感和信赖,产生情感交流和共鸣,成为学生认真阅读、努力认识作品的一种动力。

3.挖掘感情基因。感人心者莫过于“情”。语文阅读教学的“情”从何而来?从教师中来,从教材中来。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是情感的海洋,离开了作品,阅读教学中的情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导入作品的阅读必动情,扣动学生心灵的情弦,使之悄焉动容,神思飞越,期待盼望,跃跃欲试,以最短的时间进入最佳的阅读状态。教师的美读必动情,“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或豪情慷慨,或深沉凄哀,或清新明快。点明拨正的讲解必动情,高声畅讲必“大珠小珠落玉盘”,低声慢吟必“小弦切切如私语”,激越处是“气吞万里如虎”,哀婉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体态语的演示必动情,它能具体生动地将课文的环境再现出来,让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4.调控阅读节奏。对学生阅读思维的激活,一个重要的方法即是对阅读认识节奏的调控。这种节奏的调控是由作品内容的节奏决定的。一篇优美的课文都有其内在的逻辑性和节奏感,在学生的阅读认识过程中,如果我们能依据不同课文来适当调控阅读的节奏,有助于学生阅读思维的激活。

三、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

进行阅读指导,要教给学生阅读的原则。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放心地读,大胆地读,有思想地读,交待阅读原则是必不可少的。这条阅读原则是:不论对错,但求有得;见仁见智,言之成理。

首先要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以鼓励为主。有的同学因为自己的阅读水平低,读不懂,便不爱读,不愿读,或者即使读了也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这样就给阅读能力的提高造成了巨大的障碍。教师要鼓励他们愿读、爱读、敢想、会想。越是阅读能力差的同学,越是要大加鼓励,鼓励他们去读,去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哪怕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倡导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追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效果,以活跃思维、培养独创意识。

其次要指领阅读方向。虽说阅读过程中要任其自由驰骋,但是对于阅读能力颇低的同学,还是要加以方向性的引导,使他们有一个明确的阅读方向。找到思维的突破口,教师应对学生介绍阅读理解常见的角度,以领其进入阅读的领域。如引导学生从语言的角度、内容的角度、形式的角度、写作手法的角度等入手分析,通过正确的引导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再次是指导阅读的方法。阅读方法是进入阅读领域的钥匙。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指导具体的阅读方法:例如记叙文要掌握“六要素”;议论文要弄清论点、论据、论证这“三要素”;说明文要弄清说明的对象、对象的特征、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说明的语言等要点;小说要弄清人物、环境、情节等要素;散文要理解文章中“形”和“神”的关系等等。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对学生的阅读步骤进行指导。例如比较常见的“三步阅读法”:第一步,鸟瞰式阅读,着眼于整体感知,阅读时要指导学生从大处着眼,明确课文写的是什么;第二步,精读式阅读,让学生选择重要的段落深入阅读,细细品味,明确课文是怎样写的;第三步,消化式阅读,重在深化鉴赏,整体归结,明确为什么要这样写。

如教学散文作品就要从初读印象中得到启示,了解作品神韵;在分析阅读中挖掘文字深意,把握材料编排、结构方式、文脉流动、中心表达等,并由此深入鉴赏。

如教授朱自清的《背影》,首先要通读了解作品主旨:作者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表达父亲对我的深沉的爱;然后抓住作者对父亲“背影”的虚实描写,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深怀念;抓住细节“我的泪落了下来”等等来细细体会亲情。

教给学生种种方法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阅读领域的钥匙,并由此寻找并归纳出他们自己最喜欢的、效果最佳的阅读方法,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最后是检查阅读效果。这一环节是对老师的阅读指导和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信息反馈。老师的指导是否得法、学生的阅读理解是否准确,都必须通过这一环节来检验。它可以使老师及时调整指导方法,及时纠正学生阅读理解的差错,分析原因,提高准确性;也为学生以后的阅读积累经验教训。

这一环节可以分课内及课外两种形式完成:课内由学生各抒己见,谈谈自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然后师生共同肯定正确的,纠正偏误的并表扬有创新意识的;课外则是老师以作业的形式检查,对有代表性的意见、新颖的见解,在课堂上加以强调,同时对典型的偏误加以评析。这样一来,就使学生的思维步入正确的轨道,从而达到培养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

四、阅读教学的课堂练习设计

在阅读教学中,课堂练习的设计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他必须符合以下三个原则:

1.灵活性原则。①变换形式。同一内容的练习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表现;②变换语境。通过不同的语境来理解一个词、短语或句子的意思;③扩展延伸。设计一些超出课本范围的题目,培养学生自求自得的本领。

2.分解性原则。课文后有些练习,往往是内容的重点,但常常以大题目的形式出现,学生难以一下子就掌握其要领;有些文段较为精彩或较难理解。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把这些题目或文段进行分解,把一大题或文段变成若干小题和若干小段。

3.时限性原则。时限性原则是指阅读教学的练习设计要符合“课堂”的特征,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用较快的速度完成。一般地说,课堂练习有三种类型,每一种类型的时间应有所不同。一是课堂预习题,可控制在5-8分钟;二是边讲边练题,可控制在5-10分钟;三是先练后评的检测题,可控制在10-15分钟。

遵循以上原则进行课堂阅读、练习,可以逐步地提高学生做阅读习题的能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遵循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思想,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抓好阅读教学的几个重要环节,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使之阅读水平不断提高,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杨枫江苏省铜山县柳新中心中学)

猜你喜欢

课文阅读教学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