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议论文教学中的美育

2006-05-20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3期
关键词:议论文美的语文

司 恬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体系的重要目的就在于:要教人学会在美的世界里生活。”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中,美育也被提上了一个更为重要的位置。《新课标》在“总目标”一栏的头条即明确指出:“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综合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观点来说,美育就是用美的信息去激发、引导教育对象的心理情感,培育符合人类崇高理想的审美意识,从而使人们拥有健康的心灵,高尚的情趣。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提起美,人们想到的往往是小说的形象美、诗歌的意境美、散文的语言美等等形式化的论断。面对学生不爱看,教师不爱教的局面,我们应当反思在议论文教学实践中是否真正地做到了将语文视为美的载体,是否真正地从审美角度来看待语文教学过程。教师在议论文教学中应注意通过多种途径来充分挖掘课文中的审美因素,把深奥的、抽象的知识传授与内在的美感体验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发现美的基础上去感受美,领悟美,进而能够理解美,创造美。

一、在导入中渲染美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部分。精彩的导入尤其是其中别具魅力的导语设计,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探索欲望、激活学生思维甚至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恰当的导入还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美的学习情境。对于议论文这样一种偏于理性的文学体裁,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用这一手段,还要用好用巧。如在《从三到万》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讲述一个诙谐的故事:“从前啊,有一个乡下的土财主,请了一个读书人教他儿子。先生一开始教他儿子描红,写一画,说:这是‘一字;写两画说:这是‘二字;写三画,说:这是‘三字。富人的儿子非常高兴,告诉父亲:‘我学会了,学会了!以后可以不用浪费钱财了,干脆辞了他吧!富人也高兴得不得了,就打发先生回去了。过了一段时间,这个富人准备请姓万的朋友来喝酒,可是等了很久还没有写好。富人急了,就去催。只听他的儿子抱怨地说:‘天下这么多的姓,干吗这个人偏偏姓万?我从早写到现在,才写了五百画!听完了,也笑过了,那么对于这个小笑话,各位有什么想要说的吗?”这样不仅大大地激发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同时也为他们创设了一种愉悦、快乐的学习氛围,使后面的教学过程得以顺理成章地开展,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再如讲授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时,教师结合本文的时代背景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一九四六年的国统区上海,一片白色恐怖,但国民党的高压阻止不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反独裁、反内战的爱国运动此起彼伏。李公仆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7月11日晚,惨遭国民党特务的暗杀。而作为一起并肩作战的亲密战友,闻一多听此消息,无比愤慨,不顾自身处境的极度危险,坚持参加了7月15日早上的追悼会。在追悼会上,面对特务的无理取闹,闻一多横眉怒对国民党的罪恶枪口,拍案而起,怒斥国民党的无耻行径,然而就在当天下午,闻一多也倒在了特务的枪口之下!”这段导语设计,在教师悲愤而又略带深沉的讲述下,完全把学生引入了一个与课文相关的审美空间。在浓郁的审美氛围中启迪学生的审美意识,也为下面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在朗读中品味美

读,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获得美感的主要途径。读也是语文教学中最传统、最古老的教学方法,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精华。在现代语文教学中,读仍然不失为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即便如此,在目前大部分的议论文教学中,朗读常常成为课堂的点缀和附庸。没有了读这个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过渡的桥梁,学生对文本所承载的思想内容及美学意境的感悟必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在议论文教学中,仍须大力提倡朗读。尽管议论文重在以“理”服人,但上乘之作必是文质兼美的。通过读,学生不仅能初步感受文中闪耀着的理性光辉,更可以领略鲁迅杂文中匕首投枪一般的犀利尖锐;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中洪钟大吕一般的气势磅礴;以及《俭以养德》的和风细雨,润物无声;《从三到万》的准确严密,明白晓畅……让学生在享受语言带来的美妙感觉时,深深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和无穷魅力。

三、在讲读中品析美

议论文的本质是在理性概念的范围内对某一道理进行抽象的思考。在带领学生对文章有了初步的审美感受,获得初步的审美愉悦后,教师下一步要做的就是让学生走进去,挖掘其内在的、深层的理性美。议论文的理性美主要体现在其观点的真与善及观点论述的艺术性上。

分析讲解课文是实现议论文教学目标的关键。但讲在此处不仅仅是指单方的传授,还有来自双方平等的交流。议论文的内蕴不是教师唱独角戏宣讲出来的,而是通过交流、对话阐发出来的。文章字面底下的思想内核,也是在师、生、文本三者之间的思维碰撞中闪现出来而被捕捉定格的。如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作者先开篇亮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美国对华政策遭到了彻底失败。接着,指出对华政策的内容,层层剥开敌人的画皮,使其反动本质赤裸裸地展现在世界人民面前,再让其“自我示众”,有力论证了对华政策的侵略性。再接下来,作者以笔作画,接连勾画了中国人民(如闻一多、朱自清)的“觉醒图”、解放军横渡长江后司徒雷登“只得夹起皮包走路”的“无奈图”。至此,全文有力而艺术地论证了文章论点。教学中,教师可从学生角度多设问,多诱导,让学生在静思默想,体察咀嚼后,把自己的想法、感受通过交流、对话阐发出来,让其透过语言文字的表象,进入深层的审美境界。而此时的读,是建立在对文本的充分理解之上的。教师要努力启发学生朗读时的角色意识——不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而是要把自己转换为与文本相关的角色。朗读时准确的角色定位不仅对朗读效果起着关键作用,而且有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如读《最后一次讲演》时,你可以是闻一多;读《别了,司徒雷登》时,你可以是一个胜利了的、有点“幸灾乐祸”的中国人;在某些文章中,你还可以是一个反方辩手——作者观点的反对者——批判地去读。学生在具有角色意味的、绘声绘色的、全身心投入的朗读中更加贴近文本,贴近作者,对文章语言、结构、观点等各方面的美心领神会,进而感受到一种心灵的震颤,精神的共鸣和灵魂的涤荡。

四、在生活中创造美

学生学习语文,除了要在学校内进行正规而系统的语文知识训练外,还应该走出课堂,在社会生活中接受语文的熏陶和历练。语文教材的内容是有限的,语文学习的源头是生活。只有将语文教材的内容和时代特色、学生心理、生活感受等结合起来,才能打开语文学习的“活水源头”;也只有将生活纳入到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才能让这一过程变得生意盎然,焕发出勃勃生机。

议论文是一种主要运用说理或议论的方式直接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的文体。这种文体相比较于其他文体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内容与生活密切相关。基于议论文这样的特点,教师应该让学生将所学运用于现实生活,尤其是能创造性地运用于现实生活。一方面,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情境,把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内容渗透到教学中去,使抽象的道理易于接受,易于理解;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一点,教师要指导学生把课文的观点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举一反三,去分析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让学生主动运用自己对于真善美的认识在生活中摒弃平庸、委琐、愚钝和丑恶,不断修正自己的言行,美化自己的人格,用实际言行为社会创造一份美,贡献一份美,“学会在美的世界里生活”。

议论文教学中的美育内涵是丰厚的,只要我们利用好语文教学这个施美教育的平台,发掘并恰当运用更多的途径,就可以引领学生去领略课文中美的世界,体味美的精华,逐步使他们的审美视野得到拓展,审美能力得到提高,最终使他们的审美情趣、品位达到质的飞跃。

(司恬扬州大学教育与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议论文美的语文
议论文阅读专练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简谈“议论文”写作
好美的雾
议论文应以“理”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