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三步法”

2006-05-20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3期
关键词:三步法春草学生

陈 丰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关键就是“读”。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了中学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为此,我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面作了些探索与尝试,姑且称之为“三步法”,力求通过阅读教学,关注阅读教学的过程,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水平。下面便是我肤浅的心得体会。

一、激发兴趣

“读书”两字,关键在于“读”,书的价值也在“读”中体现,指导学生学会读书,是我们的目标所在。如果没有学生的读,或者学生读的不充分,那么,无论教师怎样去“讲”,即使讲的津津有味,对学生而言也不会有多少收获,更难有深切的体会。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是兴趣并非自然而然地产生,它是一定客观事物与某种相应的心理相联系的结果。人们的兴趣要借助一定的手段去激发和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更是如此。那么如何能让学生对阅读感兴趣呢?笔者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1.通过情感渲染引发学生共鸣。在语文教学中,相对来说,教师是客体,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主体,处于主动地位。教师应该先“情动”而后“辞发”,通过形象的感染,激发学生感情的波澜。比如,教《列夫·托尔斯泰》时,我先将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挂在黑板前,让学生们仔细观察后,回答“给你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的问题。一位学生回答是他那犀利深邃的目光,我便不失时机地分析了“犀利”一词的含义,概括介绍了托尔斯泰一生的思想发展历程和文学创作成就,并用列宁的话“列夫 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予以高度评价。面对俄国一代文学巨匠的肖像,联想其对世界文学的贡献,同学们会产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崇高敬意。然后披情入文,抓住文中刻画其外貌特征的语句,透过托尔斯泰的心灵之窗——那双犀利的眼睛,领会其丰富的内心世界。整堂课的教学就处在一种特殊氛围中,既增强了阅读兴趣,又使学生们受到了思想教育。

2.借助录音、幻灯营造阅读氛围。语文教学中借助于录音和幻灯等辅助教具会平添几分情趣,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如执教曹操《观沧海》时,我节录了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有关音乐,课堂伊始即予播放,在苍劲浑厚的音乐声中,学生们情感被渲染了,跟着音乐的节奏,自发地去吟读这首千古名诗,并且很快就朗读成诵。执教胡适《我的母亲》一文时,我收集了鸟类、熊、海豚等自然界动物和人类一些有关“母爱”的图片资料,制成幻灯,课前一边轻声播放歌曲《妈妈的吻》,一边让学生欣赏这些母子情幻灯图片,用音乐、画面拨动学生心弦,产生情感共鸣。而课文字里行间表达的正是母亲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对母亲的怀念敬爱之情,从而为学生阅读课文铺垫感情基调,激发阅读兴趣。

二、感知揣摩

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后,便要去感知课文了。初中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词语积累与语文能力,阅读障碍不是很多,对文章内容的初步认识较为容易。但正因这样,初中生阅读往往只是流于泛读,而忽略了对关键词句的把握,导致对文章内蕴的理解偏差甚至偏离文章主旨。因此,在引导学生感知课文时,我注意了以下两方面的教学:

1.揣摩传神的字词。初中教材中许多写景状物的文章,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一切“景语”都是“情语”。从传神词语入手,揣摩其含义,有利于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语感,提高阅读赏析能力。朱自清散文被奉为“白话模范”。在讲授《春》一文时,我不仅让学生在阅读中品味比喻、拟人等修辞句式表达的精妙,还注重引导学生揣摩精当恰切极具神韵的动词,例如: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例(1)中作者没有用“伸”与“探”,因为这两个字一般是指在没有外力阻碍下,头或身体的某一自由动作,而小草埋在厚厚的土壤里经受泥土挤压,“钻”字生动形象地活现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既写出了春草茁壮的生命力,又表达了作者对春草悄然而出的惊喜之情。例(2)句中着一“闹”字,境界全出。作者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通过正面渲染和侧面烘托,用一“闹”字把蜜蜂飞舞鸣唱、采花酿蜜的热闹情景,百花盛开、争相斗艳的繁荣景象,花儿味道的香甜怡人点染得细腻逼真,栩栩如生。例(3)“斜织”一词体现了雨的动态,表现了一种宁静安详的和谐美,动静结合,各尽其妙。例(4)中“逼”字用得更是贴切传神,意趣横生。雨天里的春草因细雨滋润而“青得逼你的眼”,一个“逼”字描绘春草湿润可喜,饱含作者赞美之情。

2.揣摩关键性语句。每篇文章都有中心句或关键句,对这些句子是否把握直接关系到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如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关键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如果我们把“醉翁之意”简单地解读为诚如作者所坦言的“在乎山水之间”,就有失偏颇。那么,怎样理解这“醉翁之意”呢?在让学生疏通文言词句和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联系全文,参阅有关创作时代背景,我们知道,原来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庆历新政”而被贬为滁州知州,这篇游记写于贬后第二年。政治上的排挤和失意给作者心灵留下一个阴影。因此,作者以遨游山水来排遣苦闷心情,借酒浇胸中垒块,而寄情于山水。但作者没有消极遁世,沉醉于山水而独善其身,而是虽醉犹醒,善政养民,与民同乐。所以,作者在乎“山水之乐”的同时,更在乎“乐民之乐”,从而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旷达胸怀。这样理解才算把握了文章的主旨。

三、课后联想

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就能在诵读、揣摩 、沉浸、意会等一系列活动中,正确把握文章的“意蕴”与“内核”。通过联系和想象,在情感的驱动下,就能更好地达到“披文以入情”的阅读效果,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体味到“意外之意”,“象外之象”,“味外之旨”。

1.同题作品联想法。对同一事物,由于作者的经历、认识、创作意图及所处时代的不同,其选取的角度、表现的形式都会有较大差别。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引旧联新,既调动学习积极性,又拓宽了知识面,有利于学生鉴别与总结,从而更系统地掌握知识。如学习《爱莲说》和《湖心亭看雪》这两篇文章之后,我分别让学生以“荷”、“雪”为话题进行同题联想,赏析比较。“荷”、“雪”可谓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可是不同作者却有着不同的感悟。同是写“荷”,周敦颐的《爱莲说》是托物言志,通过对莲花形象的具体描写,褒扬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则运用“碧”和“红”两种强烈颜色的对比,描绘出一幅美丽的西湖荷花图,营造了清丽而辽远的诗情画意。同是写雪,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手法,把故国之思以浅淡的笔触融入西湖雪景之中,用以表达作者清高自赏之情和遗世独立的超脱之趣;柳宗元的《江雪》则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借以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孤寂之感。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气氛活跃,既开拓了视野,又发散了思维,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课文内容畅想法。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感知的基础上,不能只停留于简单重复作者描述的层面上,而应鼓励学生带着自身的感悟,有意识地去“浮现”形象,“活化”画面,“再生”意境。如学习课文,《春》后,让学生分别就春草、春花、春雨等具体景象展开畅想。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生活体验,插上想象的翅膀,去构画“春草图”、“春花图”和“春雨图”等具体画面。于是绿的原野,绿油油的麦田,“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花草香”,“独怜幽草涧边生”,“浅草才能没马蹄”,“桃红流水鳜鱼肥”,“万紫千红总是春”,“好雨知时节”,“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幅幅包含生机、洋溢着旺盛生命力的春色画卷,如春风扑面,闪现于脑海。从这些活生生的春色画面中,又自然想到了“春”是生命希望和人生青春的象征。阅读《故乡》后,我以“闰土活在当代”为题让学生进行畅想。有的说闰土正沐浴着改革春风,雄心勃勃地经营着好几家公司,当上公司总经理;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陈丰浙江省瑞安市林溪乡学校)

猜你喜欢

三步法春草学生
《春草明年绿 天朗气清欢》系列作品
春草
春 草
学生写话
引领学生深度阅读“三步法”
“青春版”越剧《春草》首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