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006-05-20梁东丽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3期
关键词:自然段自学教师应

课堂教学改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鉴于以上认识,在阅读教学中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课前放手预读

良好的预习习惯对提高阅读能力、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教学目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预习中,要使学生养成遇到困难时主动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养成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首先,教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初读课文时,按“导读”提示自学;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思考练习”自学。在预习中划出重点词句,标明自己不理解的语句和字词,可以写出自己的感受,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疑难,还可以根据语言特色,摘抄课文中优美词句,精彩片段,好的开头、结尾,警句格言等。其次,教师应检查预习情况。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说预习中懂得了哪些内容,遇到了哪些问题。教师对学生预习的收获应予以肯定,以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挖掘学生自学的潜能,提高学生质疑的质量和能力。

二、课中精心导读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积极的引导。引导得好,学生的自主作用才会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发展的效率才会高。

1.导“趣”。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有了

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形成强大的内驱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等。如上《长征》一文时,当学生初步学习了解课文后,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应该用幻灯机出示红军长征的线路图,让学生观察红军所经过的省市,并且指出“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河”、“岷山”等地所处的位置,使学生对红军长征的路线有整体的感知,从而激发理解诗句意思的兴趣。

2.导“法”。学法指导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领悟学法,寻法自学。如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的练习,不但要告诉学生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如抓住主要事件,联系课文题目,抓住中心句段,抓住故事的寓意,联系社会背景等;还要告诉学生归纳中心思想的一般规律:写人的文章一般是歌颂人物的高贵品质,写景的文章一般是抒发作者的感情,状物的文章一般是为了说清一个事物等。

3.导“思”。“思”即思维,思维是能力的核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提出疑问,让学生去思考。例如在教学《小青石》一课时,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小青石原来的理想是什么?能实现吗?后来它成了什么?为什么它觉得这样的生活才是最有意义的?教师要善于在关键处设问,在无疑处质疑,不断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导“读”。要指导学生读,就要教给朗读的方法。朗读一篇文章可以从速度、感情、语调去考虑。教师应指导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录音、范读等形式,培养学生把范文读好、读出味道来。

三、课外循法自读

应用从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把方法转化为学生的能力与习惯,是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在具体阅读实践中,可用“三步法”指导学生读懂每一篇文章。

第一步:初读。先看清题目,思考文章可能写些什么内容,再通读文章,遇到不懂的字词查阅工具书,然后想一想整篇文章讲了什么。

第二步:细读。先一句一句地读,读懂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读完一个自然段停下来想一想,这些话概括起来是什么意思。接着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读下去,想一想哪几个自然段可以合并成为一段,每段的段意是什么。最后把每段段意连起来,由此可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精读。从写作的角度去读,分析作者怎样立意、选材、构思。重点描写和语言描写有什么精到之处。

另外,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要让学生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阅读时每当发现优美词句或精彩片段都要摘抄到读书笔记中,并熟读到背诵,从而积累丰富的语汇。还可以让学生练练笔,写出心得体会,或模仿精美语段进行仿写等。如此,学生的读写能力才会不断得提高。

(梁东丽河南省夏邑县教研室)

猜你喜欢

自然段自学教师应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教学与自学
沈尹默:如何自学书法,才能少走弯路?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美丽的秋天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教师应首先在道德上成为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