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艺术

2006-05-20许金宝赵红梅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3期
关键词:火柴事例课文

许金宝 赵红梅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边活动,这其中,教师的“导”起着关键作用。而教师的“导”,很大程度上靠设疑提问来实现,课堂提问是技巧,更是一门艺术,是教学中用得最多而又很难用精、用巧的艺术。运用得好,能优化教学效果,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创新精神,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抓住重点,触动“神经”,提高提问质量

课堂提问通过精心设计,触动“神经”。所谓触动神经,一要触动课文的“神经”,即牵动文章核心的主要问题;二要触动学生的“神经”,把他们引领到探求问题的忘我境界,以达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唯有如此,课堂提问才更为科学有效而又富有艺术韵味。因此,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提哪些问题,在何时提问,提问哪些学生,期望得到怎样的效果,学生可能回答的情况及处理办法等都要有明确的通盘设计,只有做到“胸中有丘壑”教学才有主攻目标,有激发力,才切中肯綮。如《送东阳马生序》,对开篇“余幼即嗜学”一句设问:句中“嗜学”一词改为“好学”行不行?这两字在全篇中有何作用?这两问有一定的思考深度,学生需认真阅读全文并进行深入思考才能回答得好。通过反复阅读推敲,学生领悟到:①作者幼时好学的急切心情;②也正是这种好学精神,才有后文无所畏惧地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③“嗜学”二字统摄全文,又与段末“勤且艰”相应,与篇末“善学”相照应;④“嗜学”“善学”既是作者对马生的勉励与希望,也是全文的主旨。点拨两字而能牵动全篇,这样语文教学提问才更有实效。

二、设置矛盾,激活思维,把握提问时机

学生对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抓住突破口,有意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开篇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一篇看似枯燥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就在于抓住了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

三、巧妙设疑,形成讨论焦点,引导思维走向

1.无疑处生疑

在不被学生注意的知识点处创设问题情境。《背影》开头写到“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学生读书时不注意句中的“已”、“了”、“最”等词语中包含的深情。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已和‘了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最字起什么作用?”让学生不放过任何一个看似平常的词语,明白字字句句皆传情,读书时应深入思考作者的意图。

2.可疑处质疑

在看似矛盾处质疑。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写蔡老师从来不打骂我们,怎么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又打了呢?如《有的人》,对第一节设问:这两个“死”和“活”的含义一样吗?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一诗节的深层含意,从而领会诗的主题。

在看似“情理之外”处质疑。如《范进中举》,教师让学生质疑:胡屠户对范进由“居傲”到“敬畏恭维”,除了范进中举后地位变了,还说明了什么?启迪学生思索,胡屠户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庸俗自私,完全是被功名利禄所扭曲。科举制度扭曲的不仅是读书人,还有那些“邻居”及市侩。创设这一问题情境,让学生理解对比手法所起到的讽刺效果,思维更深入一步,比单纯地问对比手法的作用更能启发学生的想象,更能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

3.在学生注意力疲惫时设疑

课堂上长时间探求某一个问题容易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平滞状态,注意力疲惫,对进一步学习形成心理障碍。如《谈骨气》,课文所选的三个事例,学生往往仅停留在摆事实证明论点上,不去思考作者这样安排事实论据的匠心,思维处于平滞状态。教学中,教师设问:我国历史上有骨气的事例很多,文中为什么只选取三个事例?为什么不按时代先后安排顺序?启发学生思考所选事例发生的时间、涉及的人物、人物的处境,三个事例与孟子三句话的关系等,体会作者这样选择事实论据的匠心,使学生的认识从表面进入深层,让学生的思维产生质的飞跃。

四、不拘形式,创设情境,掌握提问难易程度

设计难易适度的问题是科学也是艺术,所谓启而后发就是要学生踮起脚才可以摘到这个苹果。在此例举几例: 钱梦龙老师的《驿路梨花》开头的一问“我们怎样来学这篇课文呢?我想请几位朗读课文,然后回答我,你喜欢这篇文章吗?无论喜欢不喜欢,都要讲出道理来。”这样,学生在一开始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考方式去感受作品,无拘无束地发表意见。我受此启发,在教《最后一课》时,放弃了分析结构、人物、主题的旧模式,设计了小弗郎士是不是一个好学生?韩麦尔先生是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让学生从文中找理由找根据,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个个有理有据,争得面红耳赤,知道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前后变化的原因,理解了失去国土对人心的震撼,自然而然深入到爱国这一主题。

宁鸿彬老师讲《七根火柴》时首先让学生重新给课文拟一个标题。学生就有了“无名战士”“火红的心”等标题,老师提问:为什么要以“七根火柴”为题呢?(线索)开头的景物描写和火柴是什么关系?(需火)描述卢进勇和无名战士接触这一段和火柴什么关系?(献火)卢进勇追赶部队的这一部分和火柴是什么关系?(送火)

宁老师的问题设计和钱老师的问题设计,一个是撒网捕鱼,大放大收,一个是银钩垂钓,一线相穿。但是殊途同归。相比之下,我们感到对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研究得太少了,新课程理念下,我们更需做好引路人,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关键不就这一“石”吗,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在这问题设计上做一做文章呢?

(许金宝赵红梅江苏省句容市下蜀中学)

猜你喜欢

火柴事例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传神写照,意味深长——写人要关注具体事例和细节
背课文的小偷
作文想好,“事例”不能少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7)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火柴变变变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