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有灵犀一点通

2006-05-20闫淑惠户新婴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3期
关键词:层次性语文课堂课文

闫淑惠 户新婴

教学是一个无疑不思、无思不悟、无悟不进的过程。心理学家也指出,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提问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激发、引导作用。语文课堂上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桥梁。

作为语文教师,要想在课堂上开启学生的兴趣之门、思维之闸,一定要在课前作好充分的准备。首先,深入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主旨、内容等,对教材有完整、深刻、准确的理解,作好授课准备;其次,收集有关教学的相关资料,做好知识准备;再次,了解当地当时学生生活实际、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作好心理准备。在充分作好这三项准备的基础上,综合各种主客观条件,在语文课堂上巧妙地设问。

一、语文课堂上的提问艺术

1.要提出一个能够统率全文的核心问题

这一问题的提出,能够抓住整篇文章的重点、中心,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问题的解决,是全面深入理解全文所得;这一问题,又可牵连出若干小问题,引导学生对全文有更细致的理解、把握。总之,这一核心问题是整篇文章,整个课堂教学的核心,师生紧紧围绕这一问题展开对全文的欣赏、探究和理解。

例如在执教《阿长与〈山海经〉》一课时,教师首先就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对阿长的感情究竟是怎样的?这一问题抓住了文章的主旨、线索。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和学习;学生通过阅读发现作者对阿长的感情经历了由厌-敬-憎-敬-念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作者与阿长的感情,而且明了了文章的主旨、线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上核心问题的提出,抓住了课堂的主要矛盾,使教学和学习有的放矢,整个教学过程紧凑、有效,避免了表面上“热热闹闹”,实无所得的弊病。

2.提问要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王筠在《教童子法》中指出:“人皆寻乐,谁肯寻苦?读书虽不如嬉戏乐,然书中得有乐趣,亦相从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探究。要做到这点就要求语文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学生的生活,提问时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时要注意提问的新颖和角度,找准切入点。如果语文老师的提问远离学生实际,学生对之一无所知;或教师们年复一年只是提相似的老掉牙的问题,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

例如在讲《宝玉挨打》一课时,教师这样设问:“中国的传统家庭教育向来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同学有没有挨打的经历呢?”这个问题新颖有趣,又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又不失时机的引导:“那么宝玉挨打和我们挨打的原因是不是一样呢?”学生带着这些问题,以浓厚的兴趣投入到对课文的研究之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3.提问要有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每个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都可能有自身的“独特体验”。语文课堂提问,要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学生个性的突显,就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例如在讲授《再别康桥》一课时,教师这样设问:“你最喜欢这首诗中哪一节?为什么?”一问激起了千层浪。有同学说喜欢“河畔的金柳”一节,因为他仿佛看到了夕阳中的新娘的婀娜身姿;有的同学说喜欢“寻梦”一节,因为读到那一节,自己好像和诗人一起到了“青草更深处”,好像真的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感觉。同学们发挥想象,畅所欲言,课堂气氛很活跃,教学效果也很好。语文课程中的许多篇目,都能引发人很多的想象,特别是诗歌中丰富的意象更能让人浮想联翩。如果能恰当引发学生的想象将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提问要有一定的深度

中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处于思维活跃发展时期;语文教师的课堂提问,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注重其思维深刻性、批判性、敏捷性的发展。若提问过于肤浅,或流于形式,不仅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会挫伤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例如有的教师在讲《祝福》一课时,多次提类似这样的问题:文中对祥林嫂的肖像描写有几次?祥林嫂的眼睛转了几次?这类问题,过于肤浅、表面化,没有引领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层的理解,无益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我们都知道,《祝福》表现的主题是悲剧性的,那么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祥林嫂是不幸的?解决了这些问题,才算真正理解了课文。而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带着深深的疑惑去了解背景、研读文本,联系当时和现实辨证地、多角度地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就能得到训练和发展。

5.提问要有一定的层次性

提问的层次性是针对提问的“序”而言。一堂语文课上,教师不可避免地要提出若干问题,这就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不注意层次性,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偏差,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提问要针对学生心理、认知特点、语文课程的特点,设置悬念,吸引学生,引导学生逐步体会、理解。

例如在讲《变色龙》一课时,教师相继提出这样四个问题:1.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2.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3.他虽然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没变,那是什么?4.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再变?5.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这几个问题,从易到难,环环相扣。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一步步掌握了课文的重点难点。如果首先就抛出第五个问题,则难度太大,学生一时难以接受;如果打乱这几个问题的次序,也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都可能造成师生双方的尴尬,课堂上出现僵局。

提问的层次性应与提问的深度结合起来考虑,讲层次性并不是说先提出的几个问题就没有深度了,而是前后提出的几个问题的深度程度上有差别。

6.提问要有明确性

明确地提出问题,能够让学生准确捕捉提问的核心,较快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意见。从心理学角度看,所提问题如果模糊混乱,会弱化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无意注意,强化有意注意,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学习心理负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例如有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习惯提这样的问题:“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的?”“课文的写作特色是什么?”等等,这类问题过于含糊笼统,学生可能拿一些套话敷衍教师;也可能经过思考,仍不能得出完整、明确的答案,造成思维混乱或疲惫,导致消极回答、甚至放弃回答,这些都可能导致课堂上的无效教学。

二、语文课堂提问要注意的问题

1.切忌拿提问作惩罚

提问就是抓“心”,是激发兴趣。而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看到学生开小差等就拿提问作惩罚,或者故意刁难学生。这样做会使学生对提问产生恐惧、厌烦心理,带着这种心理去想问题、应付问题。这种做法会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2.师生互问有机结合

“学贵有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发现不少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而不能自已包办到底,以教师的“问”一统天下。有的学生在读韩愈的“业精于勤荒于嬉、形成于思毁于随”时,就提出这样的疑问:“精”和“荒”是相对的,“勤”和“嬉”是相对的。为什么不能把“嬉”换作“惰”呢?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学生深入思考了,教师应给予肯定,并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常识中有关平仄的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3.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明确表态

学生的回答,无论正确与否都是他们思考的结果,教师要重视他们的努力,给予积极的评价。若回答得有道理要给予肯定的评价;回答的不正确或者不完善,教师要及时指出,并加以引导。评价是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注意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的指导。如果对学生的回答草率评价或漠然置之,必然会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对学生对学习效果的检验。

(闫淑惠户新婴广西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层次性语文课堂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探析辨证论治的层次性
价值观层次性浅析
耕地多功能的层次性及其多功能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