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中课文《离骚(节选)》选文的几点看法

2006-05-20余天泽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3期
关键词:中道原诗楚辞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三册语文课本依据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高中语文大纲》更换了《离骚》一课的选文,今年仍然如此,我认为这样的调整是必要的。但对课文所采用的选文,我有不同看法,在此提出来与编者商榷。

一、不应该出现的两句衍文:日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这两个句子是高中课文《离骚(节选)》选文的最后两句,其为衍文,已是学术界的定论。

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是宋代学者洪兴祖,他根据东汉人王逸的《楚辞章句》没有给这两句中的“羌”字作注,却在后文“羌内恕己以量人兮”才解释“羌”字,推断“此二句后人所增耳”,同时还指出《九章·抽思》中有“昔君与我诚言兮,日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回畔兮,反既有此他志”,其中两句与《离骚》中的这两句衍文相近,后人据此推测这两句衍文是由于错简而窜入《离骚》的。

后代许多学者赞同洪兴祖的推断,认为“日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为衍文。如清代学者屈复《楚辞新注》认为“此多二句,明系衍文”,楚辞专家游国恩认为“此二语之为衍文,不辨自明”(见《离骚纂义》)。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对此有两处说明,一是“课文鉴赏说明”部分说“最后两句‘日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历来被认为是后人添加的”;一是“参考译文”后“袁本‘日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译文空缺”的说明,这表明袁梅《屈原赋译注》(齐鲁书社出版)没有在正文中收录这两句衍文。

由于这两句为衍文,不少楚辞读本,尤其是楚辞普及性选本对这两句采取了在正文中删去不录的处理办法,如陆侃如、龚克昌的《楚辞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马茂元的《楚辞选》(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在正文中都没有收录这两句,其他许多版本即使在正文中收录,也大都指出其为衍文。

这篇课文的阅读主体是高二学生,而绝大多数高中学生是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首次接触楚辞的,他们对这种诗体十分陌生,阅读起来本来就普遍感到吃力,而选文又硬是把这两句与上文不协调的衍文附着于课文中,这种不考虑阅读对象能力的选文实在令人难以接受。

二、应当选录的四句诗: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离骚》“夫唯灵修之故也”或“羌中道而改路”的后边有四句诗:“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我认为,这四句诗应当收入课文。

一般认为,从“昔三后之纯粹兮”到“伤灵修之数化”是一段,为全诗的一个层次。课文的编者将这一段结尾的四句诗删掉,可能是因为“此二句(日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与下悔遁有他意重”(屈复《楚辞新注》),若考虑这个因素权衡取舍,应删除的语意重复的句子,无疑是两句衍文,保留《离骚》原有的四句诗。清人王邦采在《楚辞汇订》中指出:“少此二句(日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于文气未尝不贯”,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删去两句衍文而保留这四句原诗呢?况且,《离骚》全诗,从头到尾,基本上是四句一节,收录四句原诗,不仅符合《离骚》全诗的体式,而且便于学生熟悉和了解这种体式特点。

退一步说,如果选文一定要收录两句衍文,那么也应同时收录这四句原诗。在楚辞的各种版本中,有的在正文中收录了这两句衍文,有的没有收录,但无论收录与否,还没有像人教版高中课文《离骚(节选)》这样收录衍文而舍弃没有争议的、与衍文意思相近的原诗。

三、应当删掉的两个“也”字。

课文选文中“何不改乎此度也”,“来吾导夫先路也”中的两个“也”字,在通行的选文中极少有。如陆侃如、龚克昌的《楚辞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金开诚的《楚辞选注》(北京出版社)、王力的《古代汉语》(中华书局)、朱东润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郭锡良等的《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褚斌杰《楚辞要论》中的“离骚笺释”(北京大学出版社)等等都没有这两个“也”字。这两句属于要求学生背诵的内容,为什么不能简化一下,删掉这两个“也”字,使之与流行的楚辞选文一致呢?

根据教材编写的说明,课文改为目前的选文当是根据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精神,可这个《大纲》中附录二“古诗文背诵篇目”之一《离骚》的背诵内容明明是“从‘帝高阳之苗裔兮到‘来吾导夫先路”,“路”的后边并没有多出一个“也”字,这多少反映了《大纲》制定者对选文的态度。这样的选文是从众、从简的选文,适宜于中学教材。况且,《离骚》中句末用“也”字的句子极少,这种句子也不是楚辞诗句的特点,可教材编者为什么偏偏要用加“也”的选文呢?

中学课本古诗的选文应充分考虑阅读对象的认识和理解能力,选文应当具有权威性,并符合普及性读物的要求,以利于学生学习与教师组织教学。

(余天泽湖北武汉二中)

猜你喜欢

中道原诗楚辞
《楚辞·九章·惜往日》校读一则
峨眉山月歌
屈原和楚辞
秋夜读《楚辞》
魏晋南北朝时期楚辞的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