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新课标下的大语文环境

2006-05-20胡玉林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3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语文课程新课标

近些年来,中学语文教学似走进了死胡同,人们颇多非议,圈内圈外口诛笔伐,颇有些“误尽天下苍生是语文”的味道。不错,中学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就教学而言,教学方法陈旧,高耗低效,教学紧跟高考,脱离生活,培养的学生除了高考,在生活中的语文能力很差;就学生而言,突出表现在高中毕业生字写不好,话说不好,写作能力低,文学素养差。据有关人士统计,不少高中生到毕业时连《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四大名著都没看过,连写个便条都是错别字连篇。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说“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他说:“10多年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这些事实确实令我们这些中学语文教师深思。

2003年颁布的《高中语文新课标》给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给我们改进教学提供了一个契机。《高中语文新课标》给语文课程的性质定性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质,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为终生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高中语文新课标》提出了三个新的基本理念: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②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③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性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这些新的理念要求我们打破陈旧封闭的教学模式,建立全新开放的教学模式,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建立开放式、多层次、全方位的大语文教学观念。做到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结合,为学生学习语文、使用语文开辟更为广阔的时空领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真正达到新大纲的要求。

一、打破大一统的教材体系,确立大教材观

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但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单靠几本语文课本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在充分利用好统编教材之外,大力开发校本教材。唐诗、宋词、唐传奇、宋元杂剧、明清小说,现当代小说、散文、杂文,时代美文,只要是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我们都可以编成小本子作我们的教材。也可以利用杂志报纸、影视作品来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湖南省岳阳县一中就从中获益颇深。他们打破统编教材,充分利用校本教材,拓宽学生的视野,学生学习兴趣培增,知识面开阔了,语文水平大幅提高,在近几年的高考中,语文成绩突飞猛进,一跃进入全省前列,连长沙一些名校也叹服不已。

吕叔湘先生认为中学生每天至少要读5000字才能达到要求,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高中三年内课外阅读量不能少于300万字。试想六本教材能满足这一要求吗?

当然,教本是专家们精心选择的,我们应充分利用,处理好统编教材与校本教材的关系,以统编教材出发,借助课外阅读,增大学生阅读量,引寻学生通过阅读培养其语文素养。

二、走出封闭狭小的课堂,确立大课堂教学观

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所以课外阅读的指导十分重要。”张志公先生也说过:“语文训练不单是课堂里的事,也不单是学校的事。”众多专家也一致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所谓处处留心是学问,时时处处是语文。我们除了把握好45分钟的课堂外,要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去。

长期以来,我们让学生规规矩矩地坐在教室里,老师严肃地站在讲台上,一支粉笔一本教材当作我们的常规教学。学生被关在不到80平米的空间,每天都重复着过去的故事。这样的语文学习能不枯燥吗?我们应充分利用各种阵地,把课堂移到课堂之外,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例如办墙报,出校刊,成立文学社,建立校园广播站电视台,举行读书比赛、诗歌朗诵会。在整个校园内形成一种浓郁的语文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无形之中感受到语文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课堂要大胆地走出封闭的教室,走向图书馆,走进社会,走向大自然。让学生到社会中去历练人生、去感受生活,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感悟哲理、去陶冶情操。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要求我们的学生既要能从书中获取间接经验,又要能从社会自然中去获取直接经验。把整个社会和自然当作我们的大课堂,才能真正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三、打破固定的教学模式,建立大教学法观

所谓“大教学法观”,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课堂结构,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法,尽最大可能地提高教学效率。顾之川认为“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情况”。一是老师讲得太多,学生读得少写得少;二是老师对课文分析太多,而对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等方面的指导太少;三是课内课外做作业的时间多,用于课外阅读、写作以及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太少。审视目前的语文教学,的确在教法上存在不少问题。往往上起课来,讲多练少,一节课下来,老师讲得唾沫横飞,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有时不讲倒明白,越讲越糊涂。分析课文时,将文章搞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满堂提问,追求表面热闹,本末倒置,没有学生的领会和感悟。作文采取牧羊式,走到哪算哪,作文越写越差。

目前有一些人误入另一种歧途:盲目赶潮流。今天这种教学法,明天那种教学思想,大有些矫枉过正的味道。其实,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对不同的文章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法,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有的放矢,高效低耗,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如文质兼美的散文我们可以颂读,情节复杂的小说我们可以讨论,哲理深邃的论文我们可以感悟,知识小品文我们可以圈点概括。有的文章可以长文短教,有的文章可以短文长教,该讲的还得讲,不该讲的坚决不讲。

对于作文教学,大可不必一篇篇都要精批细改,必须讲练结合,保证学生多写多练。可以是日记,也可以是周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单靠一期的8篇作文是无法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三年中课外练笔不少于3万字。养成学生多写多改、相互交流的习惯是至关重要的。

四、克服以“分”取人的陋习,确立崭新的大评价观

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教学评价不能片面追求甄别和选拔的目标。对学生的评价,不但要重视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学习的过程;要有利于提高学生发挥创造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要从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语文能力。”长期以来,学校和老师多注重学生在考试中能得多少分,分数高则表示语文学得好,反之则表示语文没学好。我认为建立起“激励为主、正面引导、考察结果与过程控制相结合”的大评价观是很必要的。对学生应多加激励,正面引导,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提高进行跟踪。三年之中,学生在哪方面有提高,我们都应充分肯定;在哪方面有不足应及时加以引导,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每个学生“能自如应对社会,站出来能说,拿起笔能写”,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成功的,否则就是失败的。

(胡玉林湖南省道县一中)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语文课程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