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人文精神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2006-05-20么小娜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3期
关键词:死水人文精神人文

么小娜 高 茹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2000年2月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科性质作了如下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次新课标提出来的人文性的教育理念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标志着语文教学理念的根本性变化。因为传统语文教学中具有权威性的基本观念是:语文学科是工具学科,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

尽管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解决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的问题。因为在目前应试教育观念影响下,语文被视为一门纯粹工具性的学科,从而忽视了它的人文价值。受传统语言学教育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知识点的落实,主题、段落、技巧、语法、修辞、逻辑,如此等等,却漠视文本内在韵律及审美境界,漠视学生的存在、轻视学生的个性、忽视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笔者以为,语文教育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而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章,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情感、情趣,影响他们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们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这种浸润人文精神的语文教育才是语文学科性质的完整体现,才能实现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

阅读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因为阅读教学不仅具有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价值,也具有提高人文素养的价值。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经过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并具备了较高的阅读表达能力,能够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笔者以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浸透人文精神的阅读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把握文本的人文精神

中学语文教材是由一系列文质兼美的文章组成,要实施浸透人文精神的阅读教学,教师就要准确把握教材,准确把握文本中的人文情趣。比如,在对《我与地坛》的理解时,首要的要把握史铁生个人对生命的沉思,通过把握史铁生对世界独有的感觉、体悟、认知,体会生命的意义;在理解《致橡树》时,首先要认识到这首诗是我国当代诗坛上少有的以“人”为主题的诗,然后再理解它的主旨是“人该有自己的尊严、独立的人格”,它探寻的是人应该怎样与人相融而又不失去自己。这一环节是进行具有人文精神阅读教学的首要环节,如果不能把握教材的人文精神,具有人文精神的阅读教学就无从谈起。

二、构建人文化的阅读环境

1.鼓励学生与文本对话

语文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用接受美学的观点看,作品的意义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通过与文本主体的相互对话、交流而建构起来的。也就是说一个文本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不只是作者在创作中要表达的,也不只是作品本身要体现的,它还包括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理解和补充的。只有读者不同思想观点的渗入,作品的意义才会呈现出差异,而且只有读者个性的渗入,作品才是活的、有生命的。在阅读教学中应加强学生自己与文本的对话。因为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文本已经不是单纯的文字符号,而是一个具有思想和灵魂的主体。它期待着读者的阅读和理解,来对自身的空白进行填充和建构。因此,学生在与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中,并不是简单的接受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而是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在教师有效地指导下对文本进行自我的理解和创造性的理解。

2.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一直追求着一个“同”:同一的答案。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要做的只是接受教师的“标准答案”,尽管这些“标准答案”无疑可质。如果语文教学都把作品意义只给学生一种标准的“答案”,这既不符合阅读教学规律,更为严重地压抑着学生个性。教师纯粹的讲解绝不能代替学生个性化的体验,不能剥夺学生的发言权,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变求“同”为求“异”。因为学生在与文本进行对话之后,必然会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也就是说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就会不同,所以,对于同一文本,甚至同一语段的感悟也不同。因此,教师不能以自己的认识、理解、感悟来替代学生异彩纷呈的感悟。教师应积极倡导学生的自主自悟,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品味其中的感情。 比如在讲授《死水》时,“死水”究竟象征着什么?可以介绍以下几种观点:从《死水》的创作时间看,“死水”是中国社会的象征;从《死水》的发表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北洋政府;从《死水》诗集出版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在讲授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时,朱自清先生“颇不宁静”的原因是什么?可以介绍以下几种观点: 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愤懑。联系到朱自清当时的思想背景和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等。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权威性的惟一答案,应该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且也正因为如此,《荷塘月色》才成为一首耐读的朦胧诗。过去、今天和未来的每一位读者会因年龄、阅历、所处时代等等因素,而从同一篇《荷塘月色》中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通过这些观点的介绍来培养学生的发散能力。

三、确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要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能力,那种静态的、终结性的评价标准已经不再适用,而应采用动态的、过程性的、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整体评价。比如传统的阅读教学,学生是以接受学习为主,接受学习又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听,课堂气氛追求的是“静”,师生之间是机械的、单向的、线性的发生关系,学生掌握教师所讲授的主要内容就是一名合格的学生。但是要开展具有人文精神的阅读教学首先就要创设一种平等的、开放的、自由的评价氛围,使学生在和谐的情境中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乐意进行学习。而不能只用一种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只要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评价方式都可以引进阅读教学的评价中来。

总之,只有让人文精神在语文课堂中大放光芒,体现对“人”的理解、宽容、尊重和爱护,才能在语文课堂中使中学生的个体精神得到充分张扬,开创更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真正提高语文素养。

(么小娜河北省丰润东轴山中学高茹江苏扬州大学瘦西湖校区)

猜你喜欢

死水人文精神人文
南极和北极
死水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人文绍兴
闻一多《死水》的艺术特色探究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