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学生学习心理 构建主体探究平台

2006-05-20李文青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3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创设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了“语文教学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基本理念。探究学习就是着眼于改变传统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形成一种新型的对知识的主动探求,获得亲身体验,产生积极情感,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竭力求知的心理倾向。心理研究也表明:学习总是伴随着复杂的心理活动,学习者的心理状态影响着学习效果。

那么,我们如何利用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积极探究呢?下面就此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搭建平等的课堂,满足尊重需要,使学生敢质疑

以往,传统教学的“师道尊严”压制了学生发表意见、参与讨论的欲望,造成学生主体地位的严重缺失。这种不尊重学生的专制教育,使整个课堂死气沉沉,师生之间形成了巨大隔膜,致使学生产生诸多的消极心理,如厌学心理、自卑心理、闭锁心理等,从而导致学生有疑不敢问,有话不敢说。

1.尊重学生个性,形成认同心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因此,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努力寻找师生心理的结合点,激起学生情感共鸣。

心理研究表明:师生情距与学生接受程度成反比的教学模式顺应了当前新课改潮流,这种模式就是教师以平等的合作者的身份走下讲台,通过缩短空间距离,拉近师生情距,实现心理沟通,营造一种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这样,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成了自己人、知心朋友,从而形成学生的认同心理,那么语文课堂就必然和谐,学生就敢与教师交流、敢向教师质疑了。

2.注重赏识教育,树立学生信心

传统的“话语霸权”使语文课堂处于一种极不和谐的状态,学生个性的张扬受到扼制,学生主体的尊重受到扼杀。正是如此,学生因为害怕问错答错,担心别人讥笑,遇到疑难便不敢发问,当然更不敢向教师质疑了。

“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相信自己会成功”,这便是自我意识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务必放下“先生”架子,努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哪怕学生有微小的进步,教师都应善于捕捉时机,给予肯定、表扬和鼓励。此外,也可以利用“你能行”、“你肯定能做好”等言语期待,使学生克服自卑感,重树学习信心。

二、创设实践的课堂,满足求知需要,让学生多质疑

从心理的角度说,学生学习投入程度的效果比教师讲课投入程度的效果高得多。因此,教师要尽量创设条件,多让学生自主质疑、探究。

1.营造自主时空,激励学生质疑

过去,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被“题海”束缚,教师几乎剥夺了学生自主质疑的时空;同时,传统教学的“一言堂”又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语文课堂犹如一潭死水。

因此,教师应优化课堂教学,把学生从“题海”、“满堂灌”的困境中解放出来,竭力为学生营造质疑、思考、辩论的时空。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寒士”是指“知识分子”、“贫寒的知识分子”,还是指“广大贫寒的劳动人民”呢?从而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发现问题、动口辩论、发表意见。同时,教师还应为学生营造足够的“问”与“答”的思考等待时间。如果思考等待时间太短,那么学生的心理过程便没有完成,思维就得不到充分锻炼,效果肯定不好。其次,语文课堂还应向课外生活延伸。如沈从文的《端午日》一文,可以如此拓展:端午节除了赛龙船外,还有哪些习俗?这些习俗从何而来?有何佐证?从而引导学生从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生活的探究,使学生了解民俗文化,感悟人文精神。这样,语文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实践、探究的天地。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内驱力

问题是课堂的灵魂。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习必须依靠发现,教学必须以问题为思维中心,创设充实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认知的主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

首先,问题设计要由易到难、层层推进。《礼记·学记》中载:“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正是这个道理。例如,《斜塔上的实验》可以如此设疑:谁在斜塔上做实验?为什么要做这实验?实验结果怎样?证明什么问题?

其次,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即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灵活地从文章的标题、结构、选材、情节、人物和语言等方面设置问题。如《铁骑兵》可以从标题的“铁”字设疑……这样,通过创设种种问题情境,竭力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激发学生内驱力,满足学生求知欲望。

三、构建创新的课堂,满足成就需要,使学生善质疑

追求成功带来的自豪感和满足感,是一般人都具有的心理倾向。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又会进一步转化为强大的成就动力。因此,教师尤其应努力寻找启迪学生智慧的切入点。

1.巧设问题突破口,整合质疑方法

问题设置要注意时机,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规律。当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矛盾心理状态时,正是帮助学生开启思维的最佳时机。例如《死海不死》一文,标题的“死”与“不死”是否矛盾呢?学生难以理解,此时便是教师激发学生质疑的最好时机。当学生通过阅读、思考、析疑和讨论之后,教师才能从文章的结构思路及“死海”的特征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茅塞顿开的愉悦。由此可见,语文课堂就是要创设这样的认知冲突,使学生自然进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境界,从而唤起学生积极思考的情感需要和认知需求。

2.构建多元思维,培养探究能力

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衡量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标准。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仅仅是教会学生会考试、会答卷、得高分的过程,从而导致学生学习方法单一、思维方式定式、探究能力缺乏。

在语文教学中,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师就要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起点、多层次、全方位地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善于质疑、善于探究的能力。例如《天上的街市》一文,可以这样激发学生展开想像翅膀:你知道关于月亮的哪些传说?将来,假如你成为宇航员登上了月球,见到了传说中的吴刚、嫦娥等,将会说些什么?又如《滥竽充数》这则寓言对你有何启示?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分析、探究。再如《曹刿论战》一文,鲁庄公究竟是明君还是昏君?从而引导学生从深层次展开思考、辩论……这样,学生的同向思维、逆向思维和多向思维等必然会得到训练,探究能力必然会得到发展。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只要根据主体心理特点,以“情”“境”为依托,以思维训练为手段,以培养创造力为关键,就能为学生构建主体探究平台,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李文青广东省兴宁市水口中学)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创设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