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兴城市新兴古玩(深圳)

2006-03-28

收藏·拍卖 2006年3期
关键词:款识官窑古玩

楼 钢

作为中国南方的新兴城市,又是毗邻香港的对外开放口岸,深圳其实很早就拥有古玩市场了。原来老城区深圳迎宾馆附近的深圳工人文化宫里,有一块大约两个篮球场般大的场地,开有30来家古玩、工艺品商店。和大多数古玩城一般,在这里开店铺的也大多是广东饶平人、福建人和江西人。每到周末的时候场中央的空地里也照例会有早市和晚市,经营的东西也是五花八门。有不少香港的古玩商人和一般的藏家们都会常到这里来寻寻觅觅,希望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当然,这里也和大多数的古玩市场一样,赝品占了绝大多数。

和别的地方稍有不同的是,由于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特殊,在深圳还有一些专门经营古玩的公司散落在市内不同的地点。这些公司大多打着文化发展、古文化艺术这样一类的牌子,有的专门从事文物交易,将珍贵的古文物倒卖到海外博取暴利。前些年文物管理还不是很严的时候,从这些公司流出境外的文物不在少数。笔者就曾经了解到一件53cm口径明永乐菱口青花大盘就是1993年从某一家这样的公司流出去的。还有不少的公司却是打着经营文物的幌子,向一些爆发户兜售假冒伪劣赝品。这些公司可把当年因为经济高速发展而发了横财纳大款们害惨了,其中最有名的例子就是—位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老总一天之内买了800万元的赝品。当然钱丢了是小事情,可面子丢了确实不舒服,所以直到现在深圳的大款们都很少再去玩“古董”了。

上世纪96—98年的时候,因为工作需要,我每周都要去深圳两三次。工作之余就到古玩市场去转转,或者和香港的一些客户到“文物公司”去看看。那个时候自己对“古玩”还不是很在行,但是看到这些琳琅满目的“国宝”、“值大钱的”所谓文物还是很心动了一阵子的,可惜囊中羞涩,也只有看的份儿。有时候那些大款们买到“珍宝”开心了,也乘兴送了我一些小东西。不过现在看来除了几块明代官窑的瓷片还算真的是珍贵文物之外,其他的那些东东都是垃圾,相对之下大款们买到的国宝是个什么东西也就可想而知了。当然也有一些真东西在市场上出现的,有一次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赵自强先生带着一群学生去寻宝,还真捡回来不少好东西,其中一件民国名家绘制的新粉彩茶壶才数百元,确实是物超所值。还有就是一批当年流传到市场的明代官窑标本非常珍贵,甚至连博物馆、文物总店闻讯后,也赶紧前往购买了好些作为研究资料。

到了上世纪末,有关部门看到了这些缺陷,开始考虑统一规范文物市场:先是在罗湖口岸的商业城开设了古玩商场,后来又统一规划开设了深圳市古玩城,位居深南东路与红岭路交叉口的深圳金融文化区的深圳大剧院商业街,与深圳标识的地王大厦毗邻,交通四通八达,十分便利。到了前年,因为市政规划的改变,深圳大剧院商业街改成了酒吧街,古玩城迁到了黄贝岭,规模倒是越来越大了。目前古玩城经营面积数千平方米,入住商户数百家。门前有一个足球场般大小的广场,平日作为停车场,节假日则开设跳蚤市场。古玩城装修古朴典雅,经营的各类古玩艺术品琳琅满目,有历代陶瓷、中国古玉、名家书画、明清家具、铜雕石刻、历代钱币、印章、奇石、藏域文化产品等。作为深圳市文物专业市场,这里每年还策划举办全国性的大型古玩艺术品展销会,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文物公司和古玩商们到这里来销售。作为一个全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城市,很多国内其他各省市的古玩行家在这里开设了店铺,深圳市文管办有关的专家也常来这里开设文物鉴定窗口,帮助一些买家鉴定古玩,这是使市场走向规范化的良好举措。

市场是规范了,但是风险还是存在的,任何外部的措施都不能够完全保护自己不受损失。2004年秋,深圳市举办全国第一届文化博览会的时候,笔者也曾陪着几位国内文物专家到这里转了一圈,能够看得上眼的老货还是相当有限。即使有一些真东西,开价也是相当惊人:一件正常市场价在万元左右的明晚期五彩凤穿牡丹图罐开价28万、一件元代钧窑天蓝釉大碗,没有红斑的,正常市场价也在万元左右,这里却开价18万。可能因为深圳有钱人太多?或者是因为面对香港游客的缘故?不过,这样杀鸡取卵的事情,对深圳古玩市场的发展绝对不是一件好事。

其实对于玩家来说,最重要也是最迫切的还是要尽快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玩古三要诀:眼力、魄力、财力,眼力是第一位的,没有眼力,再雄厚的财力、再大的魄力也只会让自己既丢钱又丢面子。

城市历史地理沿革

秦始皇时深圳属南海郡,融入中原文化。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置东官郡,辖地大概为今天的深圳市、东莞市和香港等范围。郡治在宝安县南头。

公元590年(隋开皇十年),废东官郡,宝安县改属南海郡,县治在今深圳南头。公元757年(唐至德二年),宝安县更名东莞县,县治迁往东莞,于南头设屯门军镇。

宋朝时期,深圳是南方海路贸易的重要枢纽,盛产食盐、香料。至元朝,又以出产珍珠著名。公元13Q4年(明洪武二十七年),在今日深圳境内设立了东莞守御千户所及大鹏守御千户所。公元1565年,又在南山半岛设立了南头水寨(广东6大水寨之一),为一庞大的军事机构,是“虎门之外卫,省会之屏藩”,管辖与牵制范围东至潮汕,西至上下川,南至大洋。明朝初年,中国舰队出使南洋,开航前必到深圳赤湾天后庙祭祀祷告。

明代建县(公元1573年—1841年)

公元1573年(明万历元年),朝廷取“革故鼎新,转危为安”之意,扩建东莞守御千户基地,建立新安县,并建县治于南头,辖地包括今天的深圳市及香港区域。经济以产盐、茶叶、香料和稻米为主。

清朝初期,为防郑成功及明代遗民在沿海进行抵抗活动,清政府实行沿海省份内迁50里的“迁界”之举。新安县三分之二土地曾一度纳入东莞县。公元1669年(清康熙八年)复置新安县,至公元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再复原界。

县境分割(公元1842年—1898年)

公元1842年(清道光二十四年)7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香港岛被英国占领。公元1860年(清咸丰十年)1月11日,九龙半岛因《北京条约》而被迫割让给英国。公元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4月21日,清政府又与英国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新界租给英国99年。至此,原属新安县的3076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055.61平方公里脱离其管辖,深圳与香港从此划境分治。

公元1913年(民国三年),为避免与河南省新安县同名混淆,广东省新安县复称宝安县,县治仍在南头。抗日战争时期,南头沦陷,宝安县政府临时迁往东莞县。1Q53年,因深圳联接广九铁路,人口聚居较多,工商业兴旺,宝安县治东迁

至距南头10公里外的深圳墟。

深圳建市(公元1979年)

197Q年3月,中央和广东省决定把宝安县改为深圳市,受广东省和惠阳地区双重领导。11月,中共广东省委决定,将深圳市改为地区一级的省辖市。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正式将深圳定为“经济特区”。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设置经济特区。1981年3月,深圳市升格为副省级市。1988年11月,国务院批准深圳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并赋予其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1992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授予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市政府制定地方法律和法规的权力。

小知识

斗彩

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结合的瓷器装饰技法。又称“逗彩”。明成化时景德镇窑始创,清雍正时又有进一步发展。先以釉下青花在坯上描绘勾勒,挂釉烧成后再用釉上彩填涂或点缀成完整花纹。近人认为斗彩可分为以下几种:点彩即全器图案主要是釉下青花画咸,只以釉上彩稍加点缀;覆彩即在釉下青花图案上覆盖釉上彩色;染彩即在青花图案轮廓边沿用釉上彩烘托相衬;填彩即青料双勾轮廓线,釉上填入彩色;青花加彩即全部图案主要以青花构成,只是部分使用釉上填彩。

明官窑及其款识

明代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特别是景德镇青花瓷和其他彩釉瓷的生产规模,工艺水平都达到了一个新的巅峰。明代瓷器上的款识在种类、工艺、字体等方面也随之更趋完善,并开始流行在瓷器上题写帝王年号即官窑纪年款。民窑产品书写纪年款的也有,但字体较为草率,不及官窑规整。明代历时276年,17个朝代,有帝王年号17个,但由于政治原因,洪武、建文、洪熙、正统、景泰、天顺、泰昌7个帝王年号的纪年款瓷器至今未曾被发现,故现实有明代纪年款十个,依次为永乐、宣德、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天启、崇祯。近来据传发现有明景泰、天顺朝宫窑款,但未经证实。民国时及近现代常有人以赝品假冒明代漏缺的这7个朝代纪年款,各藏家应小心为是。

现今发现最早的是“永乐年制”四字篆书、青花书写或阴刻纪年款,未见楷书款或“大明永乐年制”六字款。款识多题于碗、盘、杯类器物之上,并多用青花书写。印刻款多见于单色釉器之上,无论印、刻、写款其起落笔处尖细,笔画折角处圆浑,结体严谨紧凑,刚劲挺拔,同期民窑器未见纪年款,常于器心书“福”、“禄”、“寿”等字。

宣德时期的瓷器盛行题写款识,最多见的是“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青花楷书款,也有“宣德年制”四字楷书款,单色釉器上多用阴文印制或阴文暗刻款。款识常外围以单、双线圈框。款识位置一般多在器底。除此外在器心、器口沿、器腹部、器肩也都曾书有款识,故有“宣德款识遍器身”之说。宣德官窑款由名家书写,有晋唐笔意,浑厚拙朴,民窑款识则较为草率,风格多样。宣德后的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瓷器几乎没有年款出现。

成化瓷宫窑款识颇有意趣,字体圆头圆脑,排列不甚整齐,但书写娴熟,大巧若拙,多为“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或“成化年制”四字纪年款,款识外有双圈围框,内一圈紧贴字款。多书于器底,偶有书写器物口边和器足内侧的。斗彩器如盖罐的底部有只书一个青花“天”字的款。民窑器有书“大明成化年造”及绘银锭或方胜形图记款。晚明及入清后康熙朝,雍正朝和道光朝有较多的仿成化款。

弘治朝官窑瓷器的款识基本上都是“大明弘治年制”六字楷书款,款识外加双圈。个别的篆书四字“弘治年制”二行款刻于器里内心。弘治款字体清秀、笔划纤细、笔力瘦劲、顿捺明显。民窑器发现有“王子年造”(弘治五年,1492年)方款及“大明年造”方款,变体“福”字方款和银锭图案款等。

正德朝彩器多黄地绿龙五彩碗以淡青浅绿为地,釉色厚实透彻,颜色鲜艳。青花较宣德为淡,佳者古菁可赏。霁红也颇突出。在供器中有用回族文字构成的图案,称“回回花”,这种装饰前所未见。在外销瓷中,也有画西洋图案的。

嘉靖朝官窑款以“大明嘉靖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为多见,也有个别六字矾红款,有的甜白器及颜色釉上则为刻款。嘉靖宫窑除用年号款外,也有用“福寿康宁”等吉语。青花楷书款,彩瓷上则有“典膳所”、“上用”等矾红写款。字体刚劲有力。民窑器则除少数用年号款外,有“大明年造”、“大明年制”、“富贵佳器”、“上品佳器”、“万福攸同”等吉语款。民窑青花细瓷上已出现私家堂名款,彩器上则有人名款如“陈守贵造”等。

隆庆朝官窑款以“大明隆庆年造”两行六字青花楷书款为主。也有“大明隆庆年制”款。需特别指出的是在此以前明代各朝官窑款基本上都是大明某某年制,而少用“造”字,隆庆款则多用“造”了。故较为特殊,字体顿挫有力,笔划挺拔。民窑款则有“大明隆庆年制”、“隆庆年制”、“隆庆年造”、“纪年款”及“福寿康宁”、“永保长春”、“长春佳器”等吉语款。无论官民款,其“隆”字写法较为多样。

万历官窑器大多用两行六字楷书“大朗万历年制”青花双圈款。个别颜色釉瓷用两行六字暗刻款。字型早期较瘦,晚期肥厚,字体生硬有力,颇近颜体,万历朝很少用“万历年制”四字款,所见有和其他字句合用的,如“万历年制、纯忠堂用”等。偶有篆书四字青花款。民窑款除用本朝款和各种堂名款外,多伪托款,常见仿“大明宣德年制”和“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另有“长命富贵”、“万福攸同”以及各种佳器款更属多见,在一些较粗的民窑器上已出现单个“佳”字方框款。

天启官窑款以“天启年制”或“天启年造”四字为多,也有“大明启年制”六字款,字体扁而宽,笔画刚硬似颜体,但较潦草。在一些庙宇供器上如香炉、净水碗等多落干支纪年款。青花款色调不一,深浓无定律。民窑多见伪托款,伪托款有永乐、宣德、成化、天顺、正德、嘉靖等朝,其中伪托天顺款的,只见天启有。吉祥、颂语款更为多见,如玉堂佳器、富贵佳器、天禄佳器、天下太平、永保长春等等。特殊款有“宣窑”、“美窑”、“单园”、“福”等。图记款有兔子、银锭、窗棂式等。

崇祯时期宫窑基本上废除,故题写官窑款的器物极少,所见有“大明崇祯年制”六字二行青花款。未见四字款,字体兼明、清两代特点。民窑款较为复杂多样,供器多落干支年号款,文房用品多落“x x科置”。堂名款有“白玉斋”、“雨香斋”。

猜你喜欢

款识官窑古玩
地质视角看冮官窑陶瓷
古玩家
“官窑驿站”寻踪
门泽光
此“官窑”非彼官窑
钱松喦书画之真伪研究
曼生壶款识探索(上)
吐鲁番发现的明代成化瓷器款识字体结构研究
浅述清代瓷器的款识特征
香港古玩展诠释“盛世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