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转变语文学习方式

2006-02-02陈昌荣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12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课程

以多媒体和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在当今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信息技术内容整合到中小学各科的课程中去,已成为美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等愈来愈多的国家信息技术教育普及进程中的一个热点话题。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明确指出:“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是当前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如何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实现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呢?

一、自主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主体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新的理解、新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在课程运行过程中,学生通过参与系列活动,身体、精神高度投入,体验着生命的意义,表达着生命的激情,实现着自身的发展。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说,参与是课程实施的起源性机制,以主体参与为本位的课程,才是现代课程观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1.激发学习自觉性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对课堂的期待、对学习内容的挑战,自主学习才能产生运行的动力,学生的潜能才可能“按人之实践理性、理论理性之规定而展现”。而多媒体和网络集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于一体,在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可化微观为宏观,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可增强教学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极大地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引起其积极的情绪反应,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例如用传统方法教《秃鹰之死》,学生很可能会感到枯燥无味;如果用录像、动画的形式呈现相关的内容,学生或许会兴趣盎然。

2.体现学习独立性

引导自我定向、自我规划、自主探索、自主检测,是自主学习的重要特征。在网络教学环境中,学生不必再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而能根据需要,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随时获取适当的学习资源,自由地开展学习活动。例如,基于网络的阅读教学,一部分学生可以朗读,一部分学生可以默读,一部分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解决字词障碍,一部分学生可以听取教师的辅导,还有一部分学生则可选择若干同步阅读课件进行学习,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发展。

3.满足学习差异性

个性化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本质特征。尊重差异、发展个性才是自主学习的根本目的。中国传统教育之所以采取共性至上的群体性原则,扼杀学生个性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也是迫于班容量太大的压力。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界面友好、操作便捷的优势,可以成就广泛的学习目标,使学生顺应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认知风格,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辅助练习、学习策略、学习步骤和学习速度,及时得到同伴、专家、名师的帮助和指点,即时收到反馈信息,促进个别化建构。这样,个体的差异性需要便会得到满足,多元智能会得到承认,知识的个人意义会真正被发现,“平等”终于有了保障,“使每一个学生合格”有了可能,这是其它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二、合作学习

从教育外部环境看,世界已进入全球一体化时代,你输我赢、你死我活的零合模式已逐渐淡出。选择合作,才是与时俱进之举。

从教育内部机制看,学习者在自主探索过程中形成的差异,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建构主义理论十分强调教师、学生对世界意义的共同建构,认为“协商”、“会话”是学习环境的重要特征。可以说,课程就是主体间多元互动的结果。纵观语文教育史,我们也同样能发现切磋、商榷、讨论的重要价值。正因为如此《课程标准》第四学段的目标中指出,要“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1.提高合作有效性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只需听记,很少交流;偶尔讨论,易流于热热闹闹的形式,难免有学生滥竽充数。有了校园网的支持,同学之间可跨越时空障碍,方便地、真实地进行同伴互教、小组讨论、小组练习、小组课题等合作性学习活动,取长补短,齐心协力,在磨合中形成共识,产生1+1﹥2的效果。

2.增加合作广泛性

“转益多师是汝师。”但传统教育把学生隔离在与社会绝缘的高墙深院内,束缚在狭窄的课堂活动中。由于座位固定,交往只限于前后左右;集体讨论,发言者为数不多。借助于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板、聊天室等,学生则能进行更大规模的协作学习:跟同伴、教师、家长、专家、社区之间保持广泛联系,接受多数量、多元化的指点和帮助;一个班的学生与另一个班、另一个学校的甚至另一个国家的学生可交换意见,共享成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认同感、归属感,学会尊重他人,提高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也都是大有裨益的。

三、探究学习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教育的整体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提出的:“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为了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已被作为“总目标”之一,写进了新《语文课程标准》。信息技术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发挥作用:

1.学习条件便利化。

在Internet上,方方面面、各式各样的信息,可为学习、探究提供丰富的资源;快捷的搜索引擎、功能强大的计算机处理软件,可为学习、探索提供重要的辅助工具;基于Web的协作学习平台,可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提供很好的管理工具。

2.学习情境真实化。

思维产生于情境。多媒体技术可营造氛围,形象地再现内容,使人如临其境,既可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和干预教学活动,又便于引发真情实感。例如有位教师在教《枣核》时,播放三毛作词的《橄榄树》与刘欢演唱的《北京人在纽约》片尾曲,中间穿插世界各地的“唐人街”街景、华侨欢庆港澳回归的画面、李白的《静夜思》等,就弥补了学生表象的不足,使其产生联想和想象,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3.学习内容问题化。

教师和学生将具体的语文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就为课内外的探究学习设置了逻辑起点。如学习《皇帝的新装》,着重理清“骗子行骗为何会得逞”;学习《故乡》,着重解决“故乡发生了哪些变化”,两文的要点就分别被抓住了。

4.学习过程探究化。

课堂教学中,学生围绕相关问题,主动获取、改造重组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资源,自我探究或合作讨论,步步深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生成、提升。

四、在实践中学习

只有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内在潜能才能得以双向对象化,学生生命形式才能得以表现,所以,实践活动是影响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中介因素和决定性因素。“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就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1.丰富实践内容

凭借现代信息技术,学生可以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等几乎所有的方面得到辅助,使实践活动丰富多彩。例如:可利用计算机办刊、辩论、调查;借助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聆听音乐、欣赏名画、收听广播、观看歌舞、享受自然……其乐无穷,获益更多。

2.扩大实践范围

现代信息技术可实现课堂内外教育资源的整合。单就阅读而言,网络超文本的链接方式,便使阅读范围扩大、总量剧增。如学习《莺》时,拓展阅读别人对《莺》的赏析文章和布丰的《松鼠》、《狗》等文,语文能力培养就有源头活水。“教室的四壁”确实成了“多孔的海绵”。

现代信息技术还带来了沟通方式的革命,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络十分便捷,“秀才不出门”,真的能“全知天下事”。譬如调查采访,原来只能囿于很小的圈子,现在,因为有了网络,自然样本更丰富,数据更科学。

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有机整合,有利于引发学习的革命,切实“解放眼睛”、“解放双手”、“解放头脑”、“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寓教于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和语文素养。但信息技术也并非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不能取代学生的思维活动。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突出语文的人文关怀等问题,亟需在实践中积极应对。盲目搬用信息技术,有悖于本次课程改革的初衷,是无益于改善学习,无益于学生的发展的。

(陈昌荣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魏村中学)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语文课程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