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高中课改使语文课堂教学发生的变化

2006-02-02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12期
关键词:文本信息技术探究

任 颖

我们是第一批实施高中新课程的,现已有三个年头了。对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我们是在不断学习、不断摸索、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改进中前行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如下变化:

一、以人为本 关注学生发展

实施新课程后,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创设合理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教给学生掌握学习策略,确定学习风格和学习方式。教给学生学会主动求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受教的教学传统,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新格局。同时还十分重视针对学生间的个性差异,在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它变传授的确立单一教学目标为立体的、全方位的目标分析,变教条式的讲课程序为现实化、社会化的课堂情境创设,变教师满堂灌为综合运用各种建构主义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中使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个性和创造性都得到自由的发展与发挥。给学生一双发现的眼睛。

长庆高中保少驰老师在引领学生解读《咬文嚼字》一文,教师抓住文中“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一句中的“谨严”一词,问学生:我们平常习惯用“严谨”一词,为什么作者在这里用“谨严”?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形成两种有说服力的看法,一种认为:作者是为了避俗,作者不主张用俗,也就是作者反对的“套板反应”;另一种认为:作者用“谨严”一词,是用词重心不一样,在这里强调态度谨慎,揣摩语言是态度问题。学生有水平的发言让人刮目相看。教师的教学设计,把教学重点放在了揣摩文章的语言上。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功能,领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匠心,这是阅读教学的较高层次和主要任务。在教学实施中教师敢于引导且善于引导,创设自然生成问题的氛围,使学生有话说、敢说话,教师重视学生意见,尊重学生的意见,把学生做为学习的主体,发挥他们的作用。

二、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三个维度目标交融在一起,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的统一。

安徽的一位老师在引领学生解读《巴尔扎克葬词》时,营造了与文本内容相适应的场景——现在你站在巴尔扎克雕像前,想对他说一句什么话?学生发言很积极,其中一位学生说得真好:读完文章后我觉得要活得有意义,要创造生命的奇迹。虽然我可能不会有卓越的创造,但起码要对得起自己,要创造我自己生命的光辉,这星星点点的光辉,才汇聚成人类的光辉。学生在解读文本过程中情感发生了变化,引发了他们对文本中个性生命的关怀,进而产生了对人生的思考,使其情感、价值观得以升华。

由此我们认为:教授语文必须符合语文课程的特点,语文的育人形式不是直白的、说教式的,而是通过对字、词、句、篇的揣摩,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潜移默化地、润物细无声地在熏陶中提升品位、陶冶性情,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打下做人的底子。

三、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强调要给学生自己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的习惯,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使学生获得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为只有亲身体验的东西才有深刻印象。真正还学生以课堂教学、阅读教学的主体地位。对于多数高中学生来说这点尤其重要,因他们不愿交际,羞于回答问题,生怕回答得不准确,其他同学笑话,教师要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

1.阅读教学

①突破一点带动全文。

课改实验过程中,教师们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把教材作为完成学习语文的一种资源。教师们充分地发挥自身的创造性,选择最适合学生的内容,选择学生最喜欢的方法,去完成教学任务。

宁夏永中的周建华老师在引领学生解读《阿房宫赋》时,让学生从“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入手,剖析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学习作者借古讽今、体会其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来直陈其事,用新奇华丽的辞藻来描摩事物、抒写情志的特点。

这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并没有面面俱到地牵着学生全面解读文本的内容,而是突破一点,带动全文。他们或是让学生自己通过直接与文本对话,直接切入作者行文目的,以此领悟文本的谋篇立意。这个案例遵循的是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心灵和智慧,以学生的表现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以尽情释放为目的,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在学习中让学生动手动脑,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②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量的巨增,人们视野的扩大,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单向思维向多向思维发展。《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育应该重视“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多维性的内容,在不同的大脑里产生不同的反应,这是正常现象。现在的语文教学开始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一改过去教学按教参的定论解读文本,不管什么问题都求唯一的答案,不允许独立思考的作法。而是倡导在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的“多元解读”,鼓励学生的想法与众不同。高中学生学习《项链》一课时,传统的看法是:小说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其中有对玛蒂尔德的同情。现在学生对此有了不同的理解,从另一个角度看待她,认为她是一个诚信的人,没有项链,就借一串,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吗!不应受到谴责。当项链丢了,她没有回避这个现实,四处借钱买了项链归还,说明她是一个守信誉的人,用10年的光阴偿还所借款项,说明她性格中有坚韧、忍耐和能吃苦的一面。

③关于文言文的教学

过去对文言文的教学是教师范读一遍文章,然后逐字逐句翻译,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现在教师让学生自己先阅读,学生的阅读会暴露许多问题,如:字音读错了,句子读破了,节奏感不强,感情把握不准确等等。学生通过直接与文本对话,知道了自己读得不够好,他就会格外注意教师的范读、纠正与引导。

课改后有些教师由于对课程标准学习得不够,理解得不准确,认为引领学生学习文言文,不必翻译文章了,出些思考题让学生讨论一下就是探究了,课改了。笔者前几天听了这样两节高中的文言文课,课文的题目是《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师用了两课时,让学生围绕7个讨论题进行对文本的理解。题目是事先让学生回家预习的,课上学生拿着准备好的发言稿发言。当热热闹闹的两节课下来后,笔者问这位教师,你的学生对文本内容看懂了吗?

2.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的核心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它充分体现了“以学论教,注重实效”的原则,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自主学习是探究,合作学习也是探究。

探究学习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积累,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教师布置探究任务前要给学生一个知识和能力的铺垫,要有一个指导、熟悉的过程。

上海的一位老师在引领学生解读《荷塘月色》时这样设计,关于“颇不宁静”,有人分析是朱自清在“四·一二”大屠杀以后的政治苦闷,大家同意吗?(让学生自由发言。这是本文教学中一次学生自主探究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知人论事)。“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不是这几个月,“四·一二事件”发生在4月份,而作者写此文是7月份,“四·一二”事件应不是这几天颇不宁静的原因。接着师生共同探究:作者是如何写“荷”与“月”的?试着把“泻”字换成“趴”字好不好?又让学生自主探究:“荷塘月色”的删节。思考:①在《荷塘月色》一文中有一段没写“荷”和“月”的文字,过去编者曾删去了,同学们猜猜看是哪些文字?②大家讨论删得是否有理?(让学生自由发言,这是本文教学中的又一次学生自主探究活动,旨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走近中国知识分子的诗性家园)。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进行了总结。这位教师的教学设计,旨在使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体验探究过程,摸索探究方法,因此探究学习,注重的不仅是问题的答案,而且还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四、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程为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平台,信息技术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1.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扩充信息量,提高效率。

信息技术中的言、视工具使学生的听、视器官得到延伸,使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得到调动和提高,使学生在课堂的有限时空内尽可能多地感知获得更多的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并且有助于学生用直观感知世界,用本能感悟知识,可以说它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可大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2.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增强趣味,激发兴趣。

信息技术下的视听化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手段。如:王勇老师在让学生学习《小狗包弟》前,播放了与文本有关的背景资料,让学生既了解了背景又渲染了气氛,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文本所写时代的距离。

3.利用信息技术,提供大量资源,进行表达交流训练。

在《语文课程标准》下,表达交流应是口语交际及写作交流两个层面,它的教学思路应该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教育观,而用信息技术提供资源就是要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在“看图、想象、描述”训练中,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可给学生出示图片:或景致的,或图形的,或人物的,或带有情节的等等,让学生通过大胆地想象,然后描述出来。教师还让学生把自己去旅游所拍的照片及录像放给其他同学看,同时还要求学生把画面中的图景讲解出来,这样既对学生进行了口语训练,同时也让大家共同欣赏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有位教师对在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时,利用信息技术,根据“我们怎样做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别人”而创设了几个情境,让学生任选一个说一说,创设的这几个情境是动态的,象是在讲故事,让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其中意思,这样的辅助教学的手段,比教师讲解半天更奏效。此外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文言文教学,朗读教学,识字教学等等。总之,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前景看好。

五、教师与课程同步发展

在新课程面前,每位教师都是新手,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1.张扬个性彰显特长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教师专业化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时尚的话题,“个性——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特征”这一话题正在热烈地讨论中,只有教师的教学富有个性风格,能善于发挥自己的教学特长,才能培养出有个性、有创造性的学生,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唐中的一位教师在引领学生解读闻一多的《孟浩然》一文时,当教师总结说孟浩然的形象是超尘脱俗,诗风平淡,精神是恬淡闲适时,马上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不同意老师的看法,并且说了很充足的理由,学生敢于对老师说不,反映了教师教学民主,是师生平等对话的体现,但听课的教师也为这位老师捏着一把汗,因为教师点评学生发言时稍有不慎,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可又不能一味地表扬鼓励而不纠正学生发言中不准确的地方。这位教师在赞扬这位学生能直言不讳地说出自己与老师不同的看法后指出:你说出了你眼中的孟浩然,老师总结的是作者闻一多眼中的孟浩然,一会儿我们是要把我们眼中的孟浩然与作者闻一多眼中的孟浩然进行比较,你比大家先走了一步,一会儿你要做重点发言。教师的这番点评得到了听课教师的认可。这位教师敏捷的反应、聪慧的对答折射出她扎实的功底。这些都表明教师的一种特长也可能成为一种课程资源,高素质的教师是课改目标得以贯彻落实的关键。

2.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中大显身手

高中语文课程内容十分丰富,课程的实施富有弹性。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会遇到新的情况,发现新的问题,因此高中语文课程应该能够随时根据新的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课改给大家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在课程资源开发中尤其是在校本资源开发中可大显身手。

宁夏固原的张俊奎老师开发本地区戏曲——秦腔作为教学资源为我们的尝试开了先河。秦腔是固原地区学生耳熟能详的,其音乐激昂悲壮,唱词整齐舒展,内容多是千古美谈的传说,让学生欣赏会得到心旷神怡的享受,使语文教学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加强语文教学与现实社会和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阅读质量。

我们所做的一切只是为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交了一份还远未完成的作业,我们愿继续与语文界同仁共同来完成这份作业。

(任颖 宁夏银川市教科所)

猜你喜欢

文本信息技术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