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理念下激活学生思维的尝试

2006-02-02张玉峰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12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思维语文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现代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和能力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向学生单纯传递知识的过程。新课程也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不仅摄取知识,而且要进行有目的的思维,并且激发学生勇于质疑。语文课堂学习本身就是生活化的,充满创造力的,词汇日新月异,语句无限生成,语文运用在实际中灵活多变。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结合自身的特点,激活学生的思维,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应将创造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我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情感,使语文课成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

学生只有热爱语文课程的学习,才能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处于最积极的状态,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使思维能力获得最优化的发展。在语文学习中,要激活学生的思维,首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情感,这一点教师自身是关键。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教师,对学生的最真诚的爱是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情感的基础。在课堂上,老师一张真诚的笑脸,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次真诚的交流,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的尊重与爱戴。由于移情作用,学生会把对老师的爱转移到老师所任的课程上来,即如古人所言:“亲其师,信其道”,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使教与学互相交融,师与生互相尊重,课堂氛围民主、平等与和谐,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才能积极主动的思考。

语文课是一门情感体验丰富的课程,以语文课文为载体,在语文课学习中引发学生的情感,形成共鸣,是使学生热爱语文的另一重要途径。学生在接受语文知识和形成语文能力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情绪体验和价值判断,因为语言文字,除了达意,还有传情的功能。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的选文,既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借助形象,引发感情,,展开想象,启动思维,以达到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会使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情感越来越深,兴趣越来越大。

二、让学生在活动情景中体验,活跃学生的思维

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承载特定知识的文本,更是学生生活世界的经验;课程也不仅是教学计划和目标,更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课程不再只是由教材这单一因素构成的静态课程,而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多种因素互相作用形成的动态生长的过程。在活动中体验就是实现这种过程的最好方式。体验是由身体活动与直接经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能使学生进入生命领域。学生的任何一种试图理解所学的努力都是体验。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各种活动,特别是以师生、生生的合作性活动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在教学戏剧单元时,我采用表演代讲授。如教学《雷雨》一课时,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组合表演课文的情节。同学们兴致很高,自觉钻研课文,分析剧情,揣摩角色的心理,积极排演。表演开始了,扮演周朴园的是个高个男生,穿件棕色的长衫,戴副黑边方框眼镜,时而低头沉思,时而眺望窗外,满脸的焦躁与不安;扮演侍萍的女生,穿件白色的长襟上衣,尖头黑布鞋。两位同学对人物的性格把握非常准确,男生在周朴园企图用金钱来安慰侍萍的对话中,通过语调和表情的变化把周朴园急于赶走侍萍使自己的罪恶不致败露的心理状态,刻画得活灵活现。女生那段对周朴园有声有色的血泪控诉的台词,引得许多同学留下了同情的眼泪。精彩的表演把课文描写的内容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这样,学生通过体验情境、描绘情境、展示情境的活动,深刻理解了教材的内容,受到具体生动的形象感染。通过体验表演,他们的情感受到熏陶,最大限度地活跃了思维,提升了认识,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三、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人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爱因斯坦从对时间和空间的疑问开始,经过不懈地努力,建立了相对论,他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产生“问题”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好的课堂,是一个个问题不断生成的过程。学生的问题如源头活水,喷涌而出,教师牵针引线,一一突破,得到有效解决,这就会使认识飞跃,而新的问题又在不断生成并且不断解决。

疑问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是问题产生的源泉,是智慧生成的土壤。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背景,有目的地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贴近教学内容,又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难易适中的、可参与性的问题情境,就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产生疑惑,激发探索欲望,唤起学生思维的能动性,自然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会使课堂教学的过程充满问题和矛盾,从而激活思维。

如何随机应变处理好学生的课堂答问,是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学生课堂答问后,教师不能仅用“对”或“错”予以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应继续追问“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等问题促使学生思维深化,让学生充分暴露白己的思考过程,这样,教师可以深入了解到学生真实的思维,发现问题,便能“对症下药”,启发诱导。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问题顺势借力,将计就计使教师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有这样一种现象:许多中国留学生平时学习刻苦,成绩遥遥领先,但遇到实际问题时却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和突破,而一些外国学生平时看上去学习不大用功,但却能时常提出一些独特的创新见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追根溯源,是我们的教育长期形成的老套路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定势所致。

美国著名创新思维学者迪伯诺指出:“思维的目的不在于正确而在于有效。”这“有效”实际上就是创新思维。如果我们从创造学的角度来审视学习活动,就会发现,学习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使自己能够在一定的认识领域内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究真理。而语文教学中教学的目标就是对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要有创新意识激活创造思维。

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中,教师对学生来说,是神圣的权威,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评判者,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驾驭,在这种教学思想的压制下,学生思想僵化,不敢越雷池一步,毫无创造力可言。如果我们能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通过对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双赢互惠张扬强化学生的发现问题的创新意识;通过求异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语文课堂将成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鲜活的平台。

特别关注学生创新思维萌动时期,在他的思维与众不同时,他得意的同时,心中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冲动和不安。这时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教师的肯定和激励,他们会感到非常沮丧,甚至会产生思维惰性,有些学生渐渐地就会满足于机械记忆和传承,随波逐流,顺同于教材、教参和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学生创新意识就会被人为地扼制而渐渐消殆。这时候,作为老师,最应当做的,就是肯定学生的这种求异思维,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的羁绊。在评估学生非基础知识方面的答案时,要首肯学生的创造性,只有这样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火花时时闪烁。

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里所说的“举一反三”就是思维能力的一种直接体现。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常有脑中灵光一闪,茅塞顿开,这就是顿悟思维,是认识飞跃。顿悟来源于平时的积累。思维的过程,是一个量变到质变优化链接的“调动”过程,自己的思想、经验,知识和材料快捷组合。如果博览群书内存丰富,感悟就会深刻,就能“对号入座”,就能融会贯通对事情的体验,对文字的理解就会与众不同。

形成独特的思想,阅读是知识积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作品的人物形像具有立体化的特质,加之个体化的特征,课堂教学中活化注情就为学生提供了创新思维百花齐放的平台。大量地阅读文学作品,不断积累,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理解力、鉴赏力和想像力,还可以极大激活思维,开启灵智,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新的语文环境中可以使学生进行联想比较,对文学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在阅读教学中会不自觉地冒出创新的火花。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激活学生的思维,还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使学生具有充分的动力,主动学习,善于学习。这样,学生才能学得轻松,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自由发展,从而为学生“终身学习”夯实了基础。

(张玉峰江苏省徐州市第三十五中学)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思维语文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