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生语文素养提高途径管见

2006-02-02陈维贤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12期
关键词:课文作文素养

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高中语文教学应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进一步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我认为,从直觉的层面看语文素养就是指语感,从理性的层面看指知识、技能、思维、心理等。它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它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在语文素养这个集合体中,语文能力是核心;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内容。

一般来说,语文能力强的学生考试成绩也较优秀,但众所周知,语文能力和语文高考成绩不一定成正比。也有一些考分很高的学生语文能力一般。这就启示我们要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要引导学生把握考试规律,提高考试能力,提高考试成绩,即抓好“本”,还要抓好“末”。但同时,也应注重非高考素质的培养,如知识、技能、思维等智力因素和兴趣、意志习惯等非智力因素以及口语表达、与人合作等能力。一句话,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培养综合素质。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科学性和人文性、文学性相统一的学科,而教师的语文教学又包含课堂教学,课外指导,复习训练,测试评价,语文实践活动等多个方面。基于此,我认为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应是多途径、多渠道、多手段的。具体说,就是“三条腿”走路。这“三条腿”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途径,它的三个立足点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支撑起一个坚实的平台 。

一、课文教学由面入手全面提高突出人文性、文学性

首先,要重视抓好课堂教学,尤其是课文教学。课文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主渠道。它由“面”入手,既启发学生积累(字音、字形、字义、成语等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感悟、指导学生表达、全面培养能力、指导学法,又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起来,进而综合培养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主渠道,多角度、全方位地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水平。为此,要注意以下几点:

课文教学应有所取舍,有所侧重。学习一篇课文,关键是提高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审美能力乃至创新能力,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正确的语感。一篇课文就是一座宝藏,教师既要有侧重地突破、挖掘,更要让学生自己去亲身感悟、学得、习得(字词、思维、技法等)。无需花太多时间面面俱到,应让学生多读、多悟、多练,从中受到熏陶、感悟。教师只在紧要处点拨几下即可,这比把字、词、义、旨等讲得又深又透好得多。有些课文我们可以侧重于基础知识,有些课文我们可以侧重于方法引导,有些课文我们可以侧重文化熏陶,有些课文我们可以侧重思想境界的提升。我们既可以创造性地解读课文,也可以灵活地、创造性地取舍施教,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各单元、各课的具体要求。这一切完全取决于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应根据学生情况个性化地开展教学。

课文教学要大容量、快节奏,立体化。(这一点方仁工先生在《中学语文教学》2001.12期有论述)学生课堂、课外学语文的时间大都是一样的,要提高教学效率,加速语文素养的提高,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关键靠课堂。

所谓大容量,就是单位时间内学生获得最多的东西。一是要做到增加信息量,引进新的、富有趣味、时代感的或联系考点的内容,让课外和课堂结合起来。二是强化思维量,多维度地训练思维,训练思维的敏捷性、流畅性、开阔性、准确性和深刻性。如上《越王勾践》时,让学生即席发言“由勾践灭吴所想到的”,有的谈“卧薪尝胆,自强不息”,有的谈“得民心者得天下”,有的谈“能伸能屈,方为大丈夫”,有的谈“小事可糊涂,大事不糊涂”,有的谈“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等。以此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敏捷性。对学生的发言按一定的角度、标准分类总结,又能够训练思维的开阔性。三是扩大交流量。课堂是师生共同活动的群言堂。师生、生生、程度高中低学生之间如电脑一样“联网”,课堂形成无形的思想的网络。四是提高训练量,重视学生“习得”而不仅仅是“学得”。容量大、节奏快,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运行较快,上课情绪易于调动,课堂也就是立体的了。另外,课堂教学的要求、设计、提问、作业布置等要注意层次性。

提倡“问题课”,让学生带着问题入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学生带着问题入课堂,在师生、生生互动中解决,这是课堂教学最为常见的思路。我认为更要把课堂变成思维的碰撞所,把每节课上成问题课,即把课堂作为酵母,激发学生在教师指导、学生尝试、学生合作、学生探究中发现问题。这样课堂教学自然就延展到课外了。如《黔之驴》,其主旨一般被认为是貌似强大的东西是可以战胜的。课堂上有的学生提出驴子是否有用的问题,我们可以抓住这一点引导大家看课文,联系实际来思考。研读、探究后发现,驴子并非没用,而是放在不能发挥作用的地方。据此有的学生把课文主旨概括为柳宗元表达被贬地方不能发挥才能的幽怨之情。这样课堂就延伸到了课外。语文课应无条件地扩展和延伸,延伸到书报杂志甚至各类名篇名著,以培养语感,增加积累。

二、专项训练由“点”入手,提高考试能力突出工具性、科学性

训练是多方面、全方位的。针对课文教学中涉及的任何知识能力点,我们都可以也应该进行或深入系统或拓展迁移的训练。它是提高语文能力进而提高语文素养的主要手段。这里我要谈的是专项考点训练。也就是说按“考点——训练—— 检测巩固”这一模试来训练考试素质。从试卷入手,从考点入手是较容易得高分的。好多高考状元也都谈到这一点。为此,我认为从高一开始,每周可来一节“考点”训练课,结合当周学习内容,循序渐进,训练高考素质,或者把知识点、能力点的考核检测训练放在适当的地位。可能有人要批评我教育观念落后,主张应试教育。其实,这一专项训练最大的作用是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能力。虽说语言和思维有极大的关系,但不从语言入手、仅仅靠思维训练是达不到要求的。况且应试并不一定是坏事,关键是应什么试?如何应试?应高考,人性化的训练是可取的。培养考试素质不等于应试教育。当前的教学现实是,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以致不少爱好语文、能力不错的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

每一个考点都是一项专项内容,训练过程中让学生明白有哪些常考内容(即考点),有哪几种题型,每种题型有几种做法,一般规律是什么,特殊规律是什么,全都训练到,以致让学生能条件反射般地做题。如 “字形题”,常考的内容可一一练到位,推断技巧(以结构推断字形、以意义推断字形、以已知推断字形)以及特殊规律更应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这样学生遇见“黄梁一梦”、“世外桃园”、“一张一驰”、“唇枪舌箭”等字形题就很容易判断了。再如“语病题”中的数字运用正误判断,通过集中训练,我们很快就会发现它一般涉及“增加、减少”、“增加到、增加了”、“倍数、分数”以及“数字矛盾、重复”等几种类型。这样,对于“全班语文成绩平均110分以上”、“涉案金额高达1000万元之巨”、“减少了2倍”之类的题目就可以条件反射般的判断出错误。不仅语言、阅读、鉴赏训练可以如此,甚至,作文训练也可如此,在起始阶段,可训练各种文体的一般写法,亮点设计以及变体作文写法……进而创造性地作文。

这“一条腿”是把课堂(课文)教学中感性的东西进一步理性化、科学化、规律化,这是提高分数的一条捷径,更是激发学生兴趣,对学生负责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学生比老师更现实,虽然我不主张做一个纯现实主义者,但不能让学生做一个不现实主义者)。当今形势下,这和课文教学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虽说2003年高考语文试卷新课程特征初露端倪,但大部分试题仍有理科化倾向。既然考试试题有理科化、外语化倾向,语文教学就不能回避这一 点。况且这种训练还可以渗透人文性。刘国正先生早就提出:工具性发挥出来就有人文性。即便是非常富有人文性、文化性,与学生知识视野、文化品质密切相关的试题也离不开训练。如2006安徽高考语文第20题:请从下列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中任选一组(1.孔子与庄子;2.项羽与刘邦;3.李白与杜甫;4.林黛玉与薛宝钗),说明你更喜欢哪一位,并陈述理由。如果我们训练了这种题目的审题、答题规范等,就可以使学生思路清晰,表述规范严谨,更能加深对课文学习的认识。

不过,这种训练(还可通过讲练习题突出出来)要从起点抓起,要科学、合理、高效;要注意抓规律,更要发挥出人文性,让学生感受人文关怀;要结合题目来激发兴趣、培养考试品质等非智力因素,使学生形成认真严谨的态度和学风。

三、语文活动由“用”入手,锻炼能力促进主动发展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运用性很强的学科。广泛地开展各种语文实践活动是提高语文素养的一根有力的拐杖,它使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培养兴趣、锻炼能力 、提高素养、促进主动发展意识。这里主要是指研究性学习和其他语文实践活动。高中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更新内容,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并通过语文应用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新教材设计有综合性研究性学习专题、口语交际专题、梳理探究专题和相关练习,意在通过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实践活动来积累整合,不断提高语文能力。我们还应该根据学情广泛地开展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下面结合自己的做法概要地谈一谈。

每学期,我都要求学生写一篇研究性的文章,或作文方面,或学习方法方面,或课文方面,或学习心理方面等等。请看在作文研究方面学生的文章:《作文形式创新例说》,研究性文章及所附优秀作文总计近2万字,《历史故事与高考作文》、《变体作文研究》、《新概念作文与高考优秀作文之比较》、《谈谈议论性散文的写作》……每篇文章均附大量例文,立论正确,材料详实,视角新颖,令人赞叹。每篇文章写出来,我都用展板把它们展示出来供大家观摩、借鉴、思考,这对作者也是鼓励。

在读报时间开展“演讲”、“朗读”等口语训练课,以及学生的时文选评课。学生课外广泛阅读,精选出自认为较好的文章抄录下来,加上自己精练的点评,每天由一名学生登台朗读、评论。所选的文章由课代表收藏,汇集成册,由学生自己命名、写序、设计封面。这样既促使学生课外阅读,提高评论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语文素养。

再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命题。首先大家研究高考题型 ,做到命题的形似;接着,研究本册书的教学要求、知识点、能力点等来作为试题的材料,做到知识点、基础的东西来自课本,能力点紧扣课本,材料来自课外;命题严谨、科学、力争新颖;最后,研究答案、评分细则,制定本套试题的评分标准,并誊写 。

再如作文修改训练等。此类语文活动很多,我们可以根据学校、班级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广义上说,语文活动应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和学生的书信、邮件来往 ,师生间的谈心、任务安排等琐屑小事都可看作课程资源,都是语文活动的园地。

实践证明,我的做法是有效的,每一届我班学生在毕业会考、学科竞赛、高考成绩以及各种语文活动中都名列同类学校前茅。06届高三,我班高考语文平均成绩120.10分,学生发表习作近50篇,多次在各类竞赛中获奖。或许以上三个方面大家在日常教学中都做到了。但现实中不少老师往往只注重课文和作文教学,有的甚至把作文和实践当作点缀,我要强调的是三者并重。

(陈维贤 安徽省阜阳一中)

猜你喜欢

课文作文素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背课文的小偷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