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学校加强语文实践性教学的思考

2006-02-02刘明军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12期
关键词:文章职业语文

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就业、转岗以及下岗再就业的需求,则是职业教育的立足之本。为此,2004年6月17日至19日举行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对职业教育做了明确的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显然,职业教育必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加强实践性教学。那么,职业学校的语文课程如何加强实践性教学呢?笔者认为,我们可以根据职业学校学生好动的特点,创设情境,把语文课变成表演课、朗读比赛课、演讲课、讨论课等,使学生成为各种情境中的主人,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一、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文章是通过语言文字来传递信息的。阅读一篇文章,总是先浏览一遍,把握基本信息,对文章所表达的内容有个总体的感知。这就需要有敏锐的语感。这正如音乐欣赏,没有基本的乐感,就无法理解一支曲子旋律的优劣、节奏的缓急、格调的雅俗。语感从何而来呢?“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如《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几处急促的语句如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作者悲愤之极、语不成句的情景,非反复诵读不能理解。又如《包身工》一文,带工老板的几句讲话,如“放她?行!还我二十块钱,两年间的伙食、房钱”、“不还钱,可别做梦!宁愿赔棺材,要她做到死!”等,学生只有读出语气,才能深刻体会到带工老板的凶残和包身工的悲惨,进一步理解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几处对话,也只有读出相应的语调,才能从妻、妾、客的不同处境设身处地地体会其心绪及情态,从而体会《战国策》中人物语言描写的惟妙惟肖。

朗读应该从“三到”入手,即“眼到、口到、心到”;还应该做到“三层读”:一层读“通其句”,做到读音正确,语句通畅;二层读“明其意”,做到明其主旨,悟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三层读“识其趣”,欣赏构思的精巧,布局的灵活,辞章的华采,技法的高超。

二、在析疑中产生独创

学须疑,疑后能独创。叶圣陶先生说:“一篇好作品,只读一遍未必能理解得透。要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读过一遍再读第二遍第三遍,自己提出些问题来自己解答,是有效方法之一。”教学实践说明:尽信书不如无书,读而有疑,读而析疑,是发展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疑从何来呢?一是从勇气来。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大胆质疑,不迷信书本,不迷信老师,不迷信教参,不迷信答案。当然,并非每一项怀疑都是对的;但是,只要能提出疑点,就说明学生深入思索,就应该鼓励,应该表扬。如教学《劝学》“蟹六跪而二螯”一句时,有位同学根据注释说的“蟹实际上是八条腿”提出有没有六条腿的螃蟹这一在其他同学看来很可笑的问题,但我却引用《本草纲目》中的记载,对六条腿的螃蟹做了简单介绍(产于福建,有毒,可做药)后,对这位同学的大胆质疑进行了充分的肯定。 二是从习惯来。要培养学生养成读书设疑的习惯,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语文旧教材将《荷塘月色》中的《采莲赋》的句子删除,而现行教材为什么又将这段文字添上去呢?又如《荷花淀》一文,作者为什么将原稿中的“水在两旁大声地哗哗,哗哗,哗哗!”改为“水在两旁大声地哗哗,哗哗,哗哗哗!”等。像这样多问多思,疑点就出来了。三是从教师的基本功来。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把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敏锐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对遇到的问题多寻求几种解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尝试。如《项链》一文的情节最大特点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一般教师习惯用小说中的三处伏笔来说明,其实玛蒂尔德在拿到请柬后从高兴到懊恼到恼怒到悲痛这一系列变化、舞会后丢项链、丢项链后玛蒂尔德的所有行为以及小说结尾才点明项链是假的等这些情节都能够体现小说的这一特点。

三、在比较中赏析异同

对于缺乏比较目光的眼睛来说,世界是平面的;对于一个不善于比较的读者来说,文章作品往往是良莠不齐的。确实,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对照和比较,可以区分所阅读文本的正误、优劣、高下、雅俗,有利于学生提高阅读鉴赏水平。对照和比较还有利于帮助学生突破原有的固定思路,拓宽思想的视野,从新的角度观察认识事物,通过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正确的结论,从而越来越接近真理。

对照和比较的文章作品,可以是相同、相近的,也可以是相对、相反的。对照和比较的角度、内容、方法,也因文章作品的不同而多种多样。有的可以就同题材的文章,从立意、构思、取材、语言等方面进行辨析;有的可以对观点相对立的文章加以评判;有的可以从写作年代、作家国别、作品风格等角度对不同的作品进行赏析;还可以把同一个作家的作品放在一起对照比较。如《森林写意》和《离太阳最近的树》,这两篇文章主题一致,都表达了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反思,但是在观察思考的角度、取材的着眼点、文章的语言风格等方面显然各有特色。

四、在扩展中触类旁通

读者总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水平、审美情趣、文学修养来理解作品,乃至补充、丰富原作的内涵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同学结合课文作扩展阅读,由一篇而生发开去,引征古今,贯连中外,由此及彼,触类旁通。语文课堂有丰富的扩展性、想象性,又有密切的相关性、连贯性,完全可以做到随时引申,开合自如。例如对《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一句,可引用鲁迅的另一首诗即 “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来领会作者对革命运动的渴望和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又如教学梁实秋的《雅舍》一文,可引导学生学习《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前赤壁赋》中的关于清风明月的一段论述等。从这些精彩的论述中,让学生充分体会那超出红尘之上的宁静淡泊宠辱不惊的恬静坦然,更深刻地领略生活的意义。再如,教学巴金的散文《灯》时,可引用释伽牟尼给弟子留下的遗训——“自以为灯、自以为靠”以及三毛对家的理解——“家,就是有人点亮了灯等你”等,以加深学生对“灯”象征意义的理解。总之,要围绕主线,找准扩展点充分发挥想象力,“精骛八极,心游万仞”,那么,课堂就彻底解放了,“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人间万象皆可进入语文课堂,如此方能升堂入室,登峰造极。

五、在应用中提高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语文的工具性就体现在它的实践应用上。从练习中、生活中去体会和解决实际问题,才是学生能力得以提高的根本途径。如在讲应聘信时,可找一批名人应聘时的佳作,把这些情境重现,在班上进行模拟招聘。同学们为了在招聘时一显身手,势必会开动脑筋,找资料,进行社会调查研究,请教师同学帮助修改,同学间试演等等。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写一般的应聘信,还进行了相关知识的学习或运用。学生的新知旧学、实践能力在无形中都得到了锻炼。

社会实践也是应用型的实践活动。比如说,在对文秘专业的学生讲完“通讯”这种应用文体后,让学生完成近四千字的旨在提高学校美誉度的通讯稿;给餐饮专业的学生讲完“调查报告”这一应用文体后,让学生完成在本地区开设XXX连锁店的可行性报告等。这些应用实践往往是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是语文基础、专业理论、专项技能以及社会应变能力的组合,它对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职校学生来说更具有现实意义。这种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还使学生在查找资料、调查采访以及撰写文稿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综上所述,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改革一定要适应职业学校的培养方向和教学目标,教师要变“讲”为“引”、变“主”为“辅”,学生要变“听”为“悟”、变“静”为“动”,做到学以致用,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努力为社会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型实用型中高级技术人才。

(刘明军镇江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猜你喜欢

文章职业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