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述往事 思来者

2006-02-02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12期
关键词:来者后来者刘和珍

刘 跃

普通高中课程必修五第三单元选了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这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作为一篇纪念性文章,该文记叙部分并不多,重在议论和抒情。文章以抒情为主线,作者一会儿 “觉得悲哀”,一会儿 “出离愤怒”,情感如汹涌波涛,文如万斛泉源。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理清文章思路,最大限度地读懂文章蕴涵的丰富信息,把握文章的精髓,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怎样寻找一个最为有效的突破口,以激发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让他们能够真正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是我们指导阅读的关键所在。

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紧扣全文的情感基调“悲愤”之情,联系刚学过的司马迁《报任安书》有关“发愤著书”的章节,学生很容易联想到, “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先生“意有所郁结”,故写下《记念刘和珍君》以“述往事,思来者”。接下来,我和学生就围绕“述”“思”来研读课文,我们一起讨论文章“述”了哪些往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鲁迅先生让“来者”“思”什么。学生通过热烈的讨论,很快理清了文章的结构,掌握的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和写作意图。

文章开头叙述了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开追悼会,程君等进步人士深情地怀念刘和珍,通过这件事作者在表达正义力量并没有屈服于反动政府的淫威,他们照样悼念被诬为“暴徒”的遇难者;接下记记叙了“凡我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表现了刘和珍对进步思想的追求。再述了“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表达作者的悲哀和愤怒之情。

第二部分勾画了“庸人”淡漠的情状,此事在他们心中仅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他们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表达作者对麻木民众的失望和不满。

文章第三部分重点叙述了和刘和珍的交往,写了她参加女师大学潮斗争,“不为势利所屈”,写她对母校的前途“黯然至于泣下”。从正面表现刘和珍的为人有责任心、正义感和反抗精神,作者同时反复写她“始终微笑着”,这样一个态度很温和的热血青年“欣然前往”请愿,是很自然,什么“受人利用”什么“暴徒”,反动派和流言家们的无耻澜言全都不攻自破。

第四部分则叙述听说请愿的群众被执政府开枪镇压,后又被证实为是残暴的虐杀,着重从反面揭露反动派的残暴和流言家的卑鄙。

第五部分再详述刘和珍等三个女子的遇害经过,写三个女子“欣然前往”,互相救助;写刘和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写杨德群和张静淑是“沉勇而友爱的”;还写三个女子转辗于枪弹的从容。作者不惜笔墨地描述三个女子被杀害的细节,刻意渲染北洋军阀的凶残。

文章一至五部分围绕“述往事”展开,作者“述往事”,表达了对刘和珍等进步青年牺牲的深切哀悼、惋惜以及对她们的热情讴歌;表达了对反动军阀及无耻文人的憎恶和批判;对麻木民众的失望。作者的情感由哀伤渐而进入沉痛以至于愤激,我们实在可以触摸到作者那颗为民族危亡所急迫,为黑暗反动的现实所刺痛的愤怒而沉痛的心。“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然而鲁迅先生并没有沉浸于痛苦之中,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使他由强烈的悲愤退入冷静、深沉的反思之中,他考虑更多的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振兴,是“思来者”。

一是让后来者“思”斗争的方式。鲁迅从“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规律和旧中国没有合法斗争权利的现实出发,冷静地总结血的教训。“人的血战的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要后来者认真思考,改变斗争方式,不要作无谓的牺牲。“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鲁迅《空谈》)

二是让后来者思烈士牺牲的意义,“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使后来的“苟活者”有所醒悟,“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使后来的“真的猛士”,受到鼓舞,“将更奋然而前行”。

“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先生秉承先人 “述往事以思来者”的责任感,执著于对理想的追求,表现出一位大家所特有宏伟气魄和积极的精神。文章整体结构严谨,一至五部分围绕“述往事”展开,六、七部分紧扣“思来者”阐述,一气呵成,字里行间不难体会到一种汹涌澎湃的情感波澜,表现鲁迅刚正的性格、澎湃的激情、高度的正义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此文实在堪称纪念性文章的典范。

(刘跃江苏省淮安市清浦中学)

猜你喜欢

来者后来者刘和珍
怕“羊”
后有来者
曲折盘旋 欲吐还吞——试析《记念刘和珍君》的抒情特色
“后来者”百济“对标”恒瑞未来如何演绎还需观察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高中语文教材选取古代作品目的再认识
登山
来者
Keep:“后来者”的逆袭
《记念刘和珍君》反讽策略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