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孟子见梁襄王》的语言艺术

2006-02-02李冬平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12期
关键词:仁政君王孟子

《孟子见梁襄王》一文篇幅虽短小,仅155个汉字,却耐人寻味,让人百读不厌,显示了高超的语言艺术。

1.简洁凝练,意蕴丰厚。本文的短小精悍,得力于深厚的炼字功力,如“今夫天下之人牧”一句中“牧”字精妙,“牧者,养也,反以之杀人乎?”(明·李贽《四书译》),就作了很好的评价。细细玩味这个字,其妙处有四:①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天下的老百姓如同牲畜一样被统治阶级“放牧”着,社会地位低下。②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普天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强权政治。这与孟子的主张“与民同乐”(《孟子·庄暴见孟子》)、“保民而王”(《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与民同利”(《孟子·梁惠王下》)等“民贵君轻”的思想大相径庭。③委婉含蓄地讽刺了梁襄王“反以之杀人”的屠民行径。④流露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孟子对当时君王的憎恨,对普通老百姓的同情,溢于言表。文中像这样一字见义传神,值得推敲品味的词语还有,如“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中的“嗜字,其妙处有三:①揭示了人物的性格,“嗜”即“特别爱好”,好而成瘾,显现了当事者的残暴凶狠。②起到了强调警醒的作用,这让人触目惊心的字眼,让见者心寒,闻者足戒。③为下文提出“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的“仁者无敌”思想作了铺垫。

2.不事雕饰,绘形传神。小说善于从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方面去刻画人物,然而在这篇语录体散文中,作者用极精练的语言和平淡的叙事,不露痕迹地勾勒出了两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孟子和梁襄王。

讲解这篇文章,老师们一般都会去分析梁襄王这个人物形像、孟子的论辩艺术及其思想,却很少去关注文中孟子这个人物形象。在传统的眼光中,孟子是亚圣,谦谦君子。我们在许多《孟子》的篇章中就可印证这一点:孟子敬君王,如“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孟子·公孙丑上》第二章);孟子重道德,“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公孙丑上》第三章),“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孟子·公孙丑下》第二章);孟子倡礼仪,如“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如耻之,莫如为仁”(《孟子·公孙丑上》第七章)。但是我们读了本文后,会有什么发现呢?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出了宫门,孟子一开口的不就是句大不敬的话吗?“不似人君”,那是似什么?如此冒犯君威,非议君王,与孟子亚圣身份相符吗?——它似乎不应出自圣人之口。

孟子何出此言?我们不妨先分析文章。本文是倒叙式,先谈出宫,再叙宫中情形。在宫中,孟子用了两个浅显的比喻,得出“实行乍政,保民爱民,这样人民才会归附他,天下就会一统,社会也就随之安定的道理”。从文章的叙事内容看,孟子应该是心气平和,积极认真地推行自己“仁政”的主张,看不出绣口污言的迹象。

果真如此吗?孟子的心态已暗含在文章叙事中,暗含在精练的用词中。孟子愤言的原因有五:其一,如上节,孟子正道直行,竭智为民,且“善养浩然正气”,故敢言;其二,梁襄王的“天下恶乎定?”“孰能一之?”等语,已流露了武力夺天下的心理,从孟子喻劝梁襄王的“不嗜杀人者一之”一语更可反推出梁襄王“霸道”心态,这与孟子的“王道”思想相悖;其三,无谦让之礼,“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始也”(《孟子·公孙丑上》第六章),在孟子看来,无辞让之心的人,是没有礼仪的,无“礼”怎能行“仁政”?孟子从梁襄王“卒然问曰”的“卒”上,就意识到了这一点,而对这样的国君,能推行自己的主张吗?孟子的失望之情开始流露;其四,无君王之仪,一个“卒”字,暗示了梁襄王说话冒失,毫无沉稳之态,做事冒失,怎能思虑天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十一》),没有君王的仪态,怎能管理约束臣下?其五,无良善之心,一个“卒”字,说明梁襄王心中经常挂念着武力统一天下的大事,以至一见孟子便脱口而出,也暗中照应了下文的“嗜”字,为孟子的“不嗜杀人者”的讽诫作了铺垫,试想心中无百姓,怎能爱百姓?这一切都与孟子的“重道德,倡礼仪”的主张背道而驰!

面对这样一个志大才疏的君王,你说孟子不心蕴怒火吗?不灰心失望吗?他的主张何偿不是对牛弹琴?理想抱负终成纸上谈兵,所托非人啊!作为积极入世的孟子,怎能不绣口污言?

至此,两个人物的形象也就具体鲜明了。在这个简单的叙事中,用极精练的语言勾勒了孟子这个心系百姓、忧国忧民,却又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主张难以实现,所托非人,只能一吐心中忧愤为快的痛心疾首者的形象。

梁襄王的形象也突出地展现了:一个毫无国君的素养,平庸低能、志大才疏、缺乏教养的庸碌者的形象。

3.善用比喻,生动形象。善用比喻,论理透彻是孟子的一大特色。他常用比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增强了说服力,又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如对齐宣王“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之问,以“大旱之望云霓”为喻(《孟子·梁惠王下》第11章),在论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时,以“人犹有四体”为喻(《孟子·公孙丑上》第6章),在论述“立于恶人之朝”时,以“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为喻(《孟子·公孙丑上》第9章)。

孟子以“禾苗遇旱而枯、遇雨而兴”和“水之就下”为喻,分别说明君王施仁政、“不嗜杀人”之有德泽于民正如“沛然下雨”之滋润禾苗,民之归附于行仁政、不嗜杀人者正如“水之向下”。

孟子为何要选用这样的两个比喻呢?因为在孟子眼中,梁襄王既然是一个平庸低能的人,那与他讲统一天下的大道理,简直是对牛弹琴,故用这一浅显常见的事物来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表述,帮助梁襄王理解。其次,从比喻自身特征来看,应该是使抽象的事理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因而用这两个比喻是上佳选择。通过对“禾苗遇雨水而兴,大水由高处冲向下方的势不可挡”这一事物特征的描绘和渲染,使说理具体生动,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增强了说服力。这些阐明道理的比喻具有了使语言形象化的作用。

总之,本文炼字如诗,绘形传神,有着很高的语言艺术。语文课堂教学中,除了讲解孟子的思想,贯穿德育目标之外,还应该学习本文的语言技巧。

(李冬平 湖北武汉市新洲区(仓埠)新洲二中)

猜你喜欢

仁政君王孟子
“笑”谏君王
烽火戏诸侯
孟子说仁德
活着就是君王
《论人民民主专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