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地一课堂

2004-06-12王崧舟

人民教育 2004年14期
关键词:运河广场探究

缘起:纸上得来终觉浅 课程理念

《相约拱宸桥》是我开发的一堂语文综合性学习课。“课文”是横跨京杭大运河近四百年的拱宸桥(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课堂”是绿树掩映、碧波荡漾,古桥兀立、游人零落的桥西公园,“课时”是初秋午后的一段闲暇时光。课程背景

1.学校发展背景。拱宸桥小学是一所有着近百年历史的杭城名校,校址位于京杭大运河南端的拱宸桥旁。学校于2041年成立运河文化少年研究所,开发了《运河文化探究》的校本课程。

2.区域文化背景。拱墅区位于杭州市区北部,京杭大运河南端,具有得天独厚的运河文化优势,区委、区政府一直致力于以运河文化为内核的文化拱墅建设。

,3.课程改革背景。新课程倡导学习方式的改变,提出要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习方式的改变势必要求教学方式的变革。

4.学生生活背景。拱宸桥小学的学生大多居住和生活在拱宸桥地区,对于大运河、拱宸桥是熟悉的、亲近的。但是,学生对大运河、拱宸桥的了解并不深入,也不全面。

1.师本课程。就课程资源的角度看,《相约拱宸桥》是由教师自主开发的课程。无论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还是课程实施、课程评价,都是教师根据当地和学校的实际自行挖掘、加工而成的。这样做,一方面体现了只有教师才是课程改革的真正主人,另一方面也为校本课程建设探索一种新的模式。

2.综合探究。就学习方式的角度看,《相约拱宸桥》的教学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现成的文本教材,因此,这种学习不可能是一种静态的基于文本的接受式学习,而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发现、自主合作、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去动态地掌握拱宸桥的文化内涵。这种学习,从过程上看,涉及学习目标确立、合作交流、信息搜集、言语表达等多种学习方式,具有明显的综合性;从结果看,涉及地理、历史、生态环保、文物、语文、美学等多种知识,同样具有鲜明的综合性。

3.动态生成。就教学流程的角度看,《相约拱宸桥》的教学是非线性的,是开放的,是一种框架式的结构,因为其中有着大量的、随机的、难以预设的教学因素和课程因素。正因如此,它的教学流程需要教师根据现场的、当下的学习情景,运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对流程做出即时设计和调整。

4.人文熏陶。就课程目标的角度看,《相约拱宸桥》主要着眼于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的积淀和发展。引导学生解读拱宸桥,可以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从物的层面,学生可以从美学、历史、地理、环保、旅游等多个角度去感悟和发现拱宸桥的内涵,这无疑是一种人文知识的积淀;二是从人的层面,由物思人,联想到拱宸桥蕴涵着的种种人文精神,这是一种形象直观的人文熏陶。课程目标

1.对拱宸桥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产生较为浓厚的探究兴趣,愿意继续关注和探究关于拱宸桥的各种文化,激起对拱宸桥的喜爱之情、保护之情、建设之情。

2.初步了解有关拱宸桥方面的历史知识、地理知识、环保知识、文物知识、美学知识、旅游知识等,进一步提高信息搜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口语交际等方面的能力。

3.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掌握寻找信息和知识来源的方法,学习整理、分析和提炼信息的方法,初步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课程准备

1.在五、六年级学生中,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挑选20名学生组成临时班级。以自愿组合与协调组合相结合的方式,将20名学生平均分成5个探究小组,组名由学生自定。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和职贵。

2.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前期探究学习。包括查找拱宸桥的各种信息和知识,实地采访拱宸桥周边地区群众的生活等。

3.汇总并了解探究学习的初步成果,引导各小组确立自己的重点探究主题。围绕重点探究主题,以小组为单位继续开展自主学习, 课堂:天光云影共徘徊

时间:2003年9月10日下午。

地点:拱宸桥、桥西公园。

人物:王崧舟老师、拱宸桥小学20位高年级学生。

【现场】

一、昨夭,勾起一段耻辱的记忆。

清风徐来,细雨绵绵,我们坐着游船,从武林门方向缓缓驶向拱宸桥。船头不时激起一朵朵轻盈的浪花,活泼、惊奇,一如我们的心情。游船在桥西码头靠岸,我们一行21人抬级而上,来到绿树掩映、风景如画的桥西公园。

师:刚才,咱们坐船游览了大运河、观赏了拱宸桥,味道怎么样?

生:味道好极了!像做梦一样。(生大笑,)

生:終于在船上看到了拱宸桥,太有意思了。

生:我还看到了桥底部的一朵朵莲花图案,感到非常惊奇。(没看到莲花的学生投去羡慕的眼光。)

生:不可思议。我们的语文课怎么会搬到游船上来?

师:不可思议的事儿还多着呢!我这里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大家,咱们这座拱宸桥正在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生鼓掌、喝彩。)

师:为了配合这次申报活动,浙江电视台要拍摄一部反映拱宸桥景观的电视专题片。我知道,前不久,你们对拱宸桥地区做过一些调查和研究,是吧?那你们能不能为这部专题片出个片名?

生;我出的片名是“风雨拱宸桥”。

师:为什么会想到这个片名?

生:因为拱宸桥的历史很悠久,它一定经历过风风雨雨。

师:这个片名取得好。第一,咱们现在就在风雨中的拱宸桥上课;第二,“江桥暮雨”是“湖墅八景”之一,这个片名点到了这一景;第三,他讲的“风雨”,不光指的是自然的风雨,还有别的意思,耐人寻味。

生:我觉得可以叫“走近拱宸桥”。

生:我想到了“拱宸桥的故事”。

师:的确,拱宸桥有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

生:我觉得应该叫“杭州的北大门”。

师:为什么?

生:拱宸桥就在杭州城区的最北面。坐船的人只要一见拱宸桥,就知道杭州已经到了。

师:你是从地理位置的角度给这部专题片起的名字,有新意。

生;也可以叫“古老的拱宸桥”。

师:说说理由。

生:我从资料上得知,拱宸桥建于明朝末年,距今已有近4的年的历史。

师:你从历史的角度来思考,与众不同。

生:我取了这样一个片名“运河上的一颗明珠”。我觉得拱宸桥是很有价值的文物,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很美很美。

师:你取的片名也很美很美。(生大笑。)

师:刚才大家给即将开拍的电视专题片取了不少片名,各有特色。我觉得肯定会给电视台的人一些有益的启发和思考。如果电视台的编导们前来这儿拍摄这个节目的话,根据你对拱宸桥地区的了解和研究,你会建议他们拍摄哪些景观呢?咱们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

(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教师参与其中一组的讨论。)

师:讨论非常热烈,看来建议肯定不少,是吧?哪个小组先来说说你们的建议?(生踊跃举手。)

生:(手指“洋关”的方向)我们小组建议电视台拍摄市二医院的“洋关”。(师生随着该生手指的方向望去:在拱宸桥东面,绿树掩映中,一幢铁锈红的小洋楼。)

师:能说说你们的理由吗?为什么要拍洋关?

生:因为洋关是杭州市的文物保护单位。

生:因为洋关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生:因为洋关是日本人侵略我们杭州的罪证。

生:因为洋关是一幢比较古老的小洋楼,看上去挺有味道。

师:“洋关”到底是什么东西,我也不是很清楚。你们小组给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行吗?

生:我们小组去看过洋关,它就在市二医院内。(出示实地考察时自拍的洋关照片,生围拢观看。)

生:市二医院的张阿姨告诉我们,甲午战争失败以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与日本人签订了《马关条约》,条约中将杭州列为通商口岸。日本人于是就把拱宸桥一带划为通商场地,设立了“洋关”。洋关其实就是日本人在拱宸桥设立的海关。洋关包括海关办公楼、附房、码头、验货场等。

师:这些建筑现在都在市二医院吗?

生:没有。只剩下3幢“英式”的小洋楼了。

师:噢!原来是这样。这么说,洋关原来是我们杭州的耻辱,是吧?我倒有个问题想不明白了,既然是拍拱宸桥的景观,又是为了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总该把它拍得美一点吧?怎么弄个“国耻”来拍拍?要是把洋关拍下来,岂不是丢杭州人的脸吗?(生开始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师:我看这样吧,你们大家都考虑考虑。到底该不该把洋关拍进去?咱们到前面找一个可以坐的地方,等一会儿再来讨论,好吗?(师生一起走向中心花坛,生边走边议论,最后在中心花坛找了一块草坪围坐起来。)

师:好,咱们接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讨论。我先了解一下,哪些同学赞成拍洋关?哪些同学反对拍洋关?

师:赞成的坐这边,反对的坐那边。

(生分坐两边。)

师:哪边先说?好吧,请赞成的先说。反对的可以马上跟上。

(生你一言我一语展开辩论,唇枪舌剑,互不相让。)

赞成方的理由归纳如下:①不能忘了国耻;②洋关对后人有教育意义:③历史是不容抹煞的:④洋关是文物;⑤知道洋关的人不多,需要宣传;⑥拍洋关可以丰富专题片的内容;⑦呼吁人们保护洋关。

反对方的理由归纳如下;①既然是拍拱宸橋,就没有必要拍洋关;②家丑不可外扬;③拍洋关没有多大意义;④洋关已经是市二医院的药剂房了,没有什么可拍的:⑤不要再去挖旧伤疤了;⑥拱宸桥是我们的骄傲,洋关却是耻辱,不和谐。

师:看来,拍不拍洋关,还真是一个难题,我看这样,咱们也不忙着下结论,最终还是由电视台的编导们自己去决定吧。咱们可以把正反两方面的意见整理出来,提供给他们,供他们参考。好吗?(生点头表示同意。)

二、今夭,追寻一份怀旧的诗意。

师:但是,要配合拱宸桥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一个景观是非拍不可的,而且是要重点拍摄的。你们说是哪个景观?

生(齐):拱宸桥。

师:对!拱宸桥。如果要拍拱宸桥的话,你想建议电视台的人要把拱宸桥的哪些特点拍出来?

生:我觉得要拍出拱宸桥设计的新颖。

生:应该把历尽沧桑这一点拍出来。

生:也就是拱宸桥的风风雨雨。

生:我觉得要拍出怀旧的感觉口(生笑。)

生:古老才是拱宸桥的最大特点,应该把这一点拍出来。

生:我觉得拱宸桥很坚固、很雄伟,最好把这些拍出来。

师:非常好,很有价值。你们说的归结到一点,就是拱宸桥的古老。哪些地方、哪些资料能够说明拱宸桥的古老呢?咱们亲自去桥上好好地走一走、看一看、摸一摸,好吗?

(师生共同走上拱宸桥。生分成5个组,自由考察拱宸桥。教师巡视,并参与其中一个组的考察。考察大约花了20分钟时间,最后师生一起在桥西脚下的小花坛集合。)

师:刚才咱们在拱宸桥上走了、看了、摸了,应该有不少收获吧?谁来说说,通过亲自考察和调查,你从哪些地方发现了拱宸桥的古老?

生:我在《运河行》这本书中看到,拱宸桥建于1631年,距今已有372年的历史。

生:我发现拱宸桥的台阶已经被磨得很光滑了。这说明桥的历史相当悠久,不然的话,台阶不可能磨得这样光滑。

生:我还发现桥的栏杆也已经被磨得很光滑了。

师:这让我想起一句谚语:“城隍山上看火烧,拱宸桥旁乘风凉。”栏杆磨得这么光滑,估计跟乘凉的人多有关,当然时间肯定是很长的。

生:我在桥中间的石栏上看到了石刻的“拱宸桥”三个字,但已经很模糊,不大看得清,说明桥的确很古老。

生:我问过老人们,他们都知道拱宸桥的。

生:我去图书馆查过杭州的地方志,上面就有拱宸桥的记载。有图片,还有文字说明。

生:我在游船上时,发现拱宸桥的两个桥墩被撞出了很多裂痕。桥墩是坚硬的青石做成的,要撞出裂痕,肯定需要很长的时间。

师:分析得有道理。

生:还有,拱宸桥的桥墩上长了很多青苔,这也说明这座桥的时间比较长了。

生:我发现桥栏的柱子上隐隐约约可以看见莲花宝座,有的破损了,有的保存得还好,也有的已经全掉了。

生:我听我爷爷说,像郁达夫、弘一法师、丰子恺等人都来过拱宸桥,那都是七八十年以前的事情了。

师:看来,这一次考察你们的收获还真不少啊。你们的这些发现,足以说明拱宸桥的古老、拱宸桥的风风雨雨。把你们说的这些很好地拍出来,这部片子就有了沧桑感、怀旧感。是吧?(生会心地点头。〕

师;但是,我们刚才在桥上走时好像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是吧?(生争先恐后地举手。)

师:要使拱宸桥能够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你觉得拱宸桥的哪些地方存在问题、需要修整、需要保护?说说你们的发现和建议好吗?

生:我觉得应该拆掉桥中央的水泥路,恢复石板台阶。

生:我觉得桥上的自来水管道必须移走,古桥怎么可能有自来水管道呢?〔生纷纷表示赞同。)

生:桥身两边有一块块航行的标语,我觉得与古桥的风格很不一致,应该拆掉。

师:有道理:我也觉得这样不雅观、不协调。

生:桥的东西脚下,应该立上一块石碑,石碑上要刻有反映拱宸桥历史的文字。

生:桥上的电线杆也必须拆掉。

生:对!还有电灯也不能用,要用就用那种古色古香的红灯笼。(生大笑。)

师:噢,这叫修旧如旧。

生:拱宸桥应该成为一座步行桥,自行车、摩托车不许通行。

师:你们提的这些建议都很有价值。如果能把这些建议写成一份书面报告,交给咱们拱墅区的区长,我想,这个意义可能就更大了,是吧?(生一致赞同。)

三、明天,喷涌一股振奋的豪情。

师:如果光拍拱宸桥,这部专题片是不是单调了些?你们看看,要想充分展现拱宸桥的魅力,还有哪些景观可以拍摄?

生:(手指“运河文化广场”)运河文化广场也可以拍摄。我们小组专门调查过这个正在建设的新广场。(出示广场效果图)大家看,这就是运河文化广场的效果图。(生围拢观看,发出喷啧的赞叹声。)

师:那你们一定掌握了许多情况吧?好,对这个新建的运河文化广场,同学们有些什么问题需要向他们咨询吗?

生:请问一下,运河文化广场什么时候才能建成?

生:指挥部的叔叔告诉我们,大概到2005年就能全部建成。

生:这个广场有多大?

生:5万多平方米。

师:相当于咱们5个拱宸桥小学那么大。(生惊叹。)

生:建这个广场要花多少钱?

生:将近2个亿,投入可大了。(生惊叹。)

生:为什么要选在这个地方建运河文化广场?

生:因为,第一,我们拱墅区委、区政府就在这里;第二,运河文化广场的西边就是京杭大运河;第三,拱宸桥和运河文化广场连在了一起。所以,专家们建议在这儿建广场。

生:我想了解一下,运河文化广场由哪些部分组成?

生:有喷泉广场,有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有地下超市,也包括拱宸桥。

师:运河文化广场即将在2005年竣工。到时候,区委、区政府将在这里举行隆重的落成典礼。老师特地带来了一块橫幅(出示横幅),我想,通过这次活动,对拱宸桥、对大运河,你一定有了更加深切的感受和体会,是吧?这样吧,请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写在横幅上,等到运河文化广场落成的时候,咱们把它作为一份小小的礼物送给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好吗?

(生纷纷走到横幅前面蹲下,一边思考,一边在横幅上写下自己最想说的一句话。)

师:看了你们写的心里话,我非常感动。我知道,这些话代表了你们的心,一颗颗祝福拱宸桥、热爱大运河的心。怎么样,把自己的心里话大声地说出来。今天,聆听你们心声的是这静静流淌了一千多年的运河水,是这默默矗立了将近四百年的拱宸桥,(生纷纷激动地高声朗读。)

生;我衷心祝愿拱宸桥的明天更美好!(鼓掌。)

生:拱宸桥,我爱你1(生大笑。)

生:我要像拱宸桥一样坚强、庄重。

生:我为自己生长在拱宸桥的怀抱而自豪。

生:让古老的拱宸桥在我们的手中焕发出青春的魅力吧!(鼓掌。)

师:同学们,有了你们这些宝贵的建议,我相信浙江电视台一定能拍好古老、苍劲、雄伟的拱宸桥:有了你们这些宝贵的建议,拱宸桥一定会重新焕发勃勃的生机和魅力。让我们共同祝愿拱宸桥早日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让我们共同期待——等到运河文化广场落成的时候再次相约拱宸桥。 感悟:为有源头活水来

上完《相约拱宸桥》一课,我和学生都很兴奋。学生的兴奋自不待言,无论是课的内容还是课的形式,这于他们都是全新的。新鲜、有趣、自在、生动,他们的确少有这样的课程体验。而我的兴奋,却来自一种超越,一种对自己原有的教学优势与课堂风格的超越,尽管这种超越还显得相当稚嫩。

超越了原有的课程资源意识。罗丹有句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同样的道理,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不是缺少语文资源,而是缺少发现、缺少挖掘、缺少提炼。语文老师时时处处都要有一双语文的眼睛,要有一种语文的敏感。《相约拱宸桥》的诞生,正是我用语文的眼睛去发现语文学习资源的结果。事实上,一座拱宸桥就是一座语文课程资源的富矿。诸如“拱宸桥的民间传说”、“拱宸桥的诗词”、“拱宸桥与石拱桥”、“名人笔下的拱宸桥”、“拱宸桥名字的来历”、“拱宸桥与小上海”,等等,都是极好的语文课程资源。诚如巢宗棋先生所言:“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这正是我们急需建构的语文课程资源意识。

当然,资源视野的拓展,不能以语文本体的失落为代价。语文综合性学习如何落实语文本体还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有人说过:“语文综合性学习,隶属语文,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显然,语文综合性学习姓“语”不姓“综”。当《语文课程标准》将“综合性学习”作为课程目标的五大板块之一明确提出的时候,“综合性学习”已经不是外在于语文课程的一种学习方式了,它与“综合实践课程”已经有了质的区别。那么,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学习,如何注重、如何落实、如何凸显语文本体,就是一个极大的问题了。《相约拱宸桥》在落实语文本体上就有思考、有举措,比如为专题片取片名、有关“洋关”的辩论、整理修缮拱宸桥的建议、撰写活动心得等。但课后静下心来想一想,似乎语文味还不够浓、不够足。

超越了原有的课程生成意识。社威说过:“走出教室一步,就意味着对学科的超越:选择了一种教育,就选择了一种生活。”的确,面对这样一堂非常态意义上的语文课,我必须以一种完全开放的心态和策略去面对它。与“开放”相对的是“封闭”,在封闭的语文教学环境中,课本是惟一的信息源、教师是惟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惟一的信息交流场所。《相约拱宸桥》是对这种“封闭”的超越和扬弃。在课堂实录中我们不难发现,拱宸桥成了新的信息源,当地居民、图书馆、网络、同学、老师同时成了信息传递者,天地成了课堂、大自然成了信息交流场所。平纳有言:“要获得个体的自由和解放,学校课程绝对不能局限于系统化的书本知识,而要关照个体作为具体的活生生的存在的生活经验。”在这样一种开放的环境下,教师的话语霸权被消解了、优等生的话语霸权被消解了、传统的课本话语霸权也被消解了,每个学生的活生生的存在经验全方位地渗入到课堂中来,真正的对话产生了。

然而,开放也带来一个颇为棘手的问题:语文综合性学习到底如何备课?显然,这需要一种全新的备课方式。以《相约拱宸桥》为例,没有常态意义上的纸质教材,没有常态意义上的课堂空间,没有常态意义上的教学媒体。我们该如何备课:如何确定非常态意义上的教材?如何确定非常态意义上的学习目标?如何确定非常态意义上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我们在备课时更应该关注些什么?

超越了原有的课程价值意识。《相约拱宸桥》的课程价值在哪儿?我们似乎没有看到字词的掌握、朗读的增量、语料的积累、写作的提高、知识的传授,一句话,常态语文课的预期效果似乎都不见了。事实上,作为一种非常态的语文课,需要建构起一种新的课程价值观。《相约拱宸桥》更注重学生的探究和应用,“洋关”、“拱宸桥”、“运河文化广场”的种种知识、信息和其中蕴含的文化,学生在自主探究中都获得并内化了。这次教学更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课堂上,每个学生都主动积极地投身其中,合作、交流、沟通、协调,不时获得成功的体验:更注重学生的情感和态度的培养,好奇心、探究欲、问题意识、进取精神、社会贵任感,都在这一课中得到了很好的关注。也许,《相约拱宸桥》让学生得到的大多是隐性的东西,不像知识性课程那样能有立竿见影的收获,但学生常常会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会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感叹。这是在为学生一生的发展铺垫精神的底子。

对于这门新的课程,势必牵扯到评价问题。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该如何评价?这是一个带有导向性和根本性的问题。作为一种新的课程目标板块,同时也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学习方式,评价问题最为棘手。譬如,一堂课如何评价?又譬如,一学期、一学年的效果如何评价?再譬如,语文综合性学习成绩以多大的比重计入学生的语文总成績中去?等等。新课程的实施,如果缺乏与之相应的评价标准的支持,最终势必落空。对此,我的内心充满了深深的忧虑。我和我的学生还能再次相约拱宸桥吗?

猜你喜欢

运河广场探究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设问引导探究
运河上的时间(组诗)
邮轮“挤过”狭窄运河
广场
新华广场记忆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圣诞暖心逛店之屯门市广场篇
广场办公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