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封闭与开放

2001-07-10曹群英

建筑创作 2001年4期
关键词:居住小区绿地空间

曹群英

摘要:居住小区的空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逐步由私密向公共过渡,设计师应为这四个层次的空间提供不同的物业管理可能性,笔者认为全封闭小区(特别是在城市中心区内)有碍于现代城市空间的完美,应予以淡化或缩小范围。关键词:居住小区城市空间封闭开放Abstract: There should be four layers of spaces in residential quarters from privacy to openness. Designers should provide possibility for management of the four spaces in designing. The author thinks the close-type residential quarters (especially in central urban areas) are not good for urban image. They should not be emphasized and their scales should be small.Keywords: Residential quarter, urban space, closeness, openness

居住小区是现代城市组织居民生活的主要手段之一,按照国家标准(GB50180-93),若干组团(1~3千人)组成小区(7千~1.5万人),若干小区组成居住区(3万~5万人)。这种现代城市的三级居住模式中,居住小区承上启下,是组织居住活动的关键,也是规划设计技术的关键。它在GB50180-93标准中的定义是“被居住区级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7千~1.5万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定义中的“围合”是自然的,而非人为的。但是随着居住小区设计与管理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小区采用了全封闭式管理,用铁围栏将小区全部封闭,设几道门由专职警卫人员把守,入门者需经或简或严的盘问,有的小区索性将门也用电控关闭,只有入住者才可能通过电码打开,外来人必经警卫室的预先讯问后方可放行,严格程度早已超过了政府办公部门。居住小区封闭管理到如此程度,是现代化高度发展的必然趋势吗?它是否属于小区设计者技术范畴分内之事?本文正是为讨论这一问题而写,希望得到同仁指正。

设计人应为居住小区封闭或开放管理创造什么条件?

讨论规划建筑总是离不开空间,空间是规划建筑的主角,居住小区开放或封闭管理的讨论也当由研究居民在小区的空间中生活是由从私密到公共一系列空间的逐步变换而构成的。住宅套型内是私密程度最强的空间,分为私密(卧室、卫生间等)与公共活动(起居、餐厅厨房等)两个部分。出了自家室内便是楼梯间与门厅(斗),这是由私密空间向公共空间的第一次转换,我们称为“O”空间,在这里居民与本楼其它住户有短暂的接触,所谓“低头不见抬头见”。从居民楼门厅(斗)出来,是居住区的宅旁(间)用地(标准中称之为住宅用地),这里有宅间小路、宅旁绿地和硬铺设等,居民在这里与更大范围的其它邻近楼盘住户有了接触,所谓“远亲不如近邻”,这是住宅套型内私密空间向公共空间的第二次转换,我们称为“T”空间,然后是到小区内的组团公共活动场所,如小广场,组团绿地公共服务设施等,这是第三次空间转换,我们称为“S”空间,第四次空间转换则是由组团向小区的公共活动场地转换,如小区广场、小游园、商场、 健身房与服务站所等,我们称为“F”空间。居住小区正是由O、T、S、F这四重空间而构成了一个由封闭到开放的系列,看设计师水平功底高低正是看它如何处理好这四次空间转换,如能使之成为一首乐曲,一章华文或一幅美妙的空间立体画图,既让生活丰富精彩,又有空间艺术的瑰丽多姿,这样的小区设计当属上乘之作。

现以大连大有恬园小区为例,具有多次空间转换自然衔接的可能性和过渡柔和完美的特点。各个T空间完全自成体系,有自己的绿地,小径,室外活动场所,由若干T空间组成的S空间亦有同样特色,只不过视野开阔了,活动范围扩大了。F空间当然就更是如此,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我们对T、S空间做出封闭处理,在围栏外仍有足够的景点、绿地和公共活动场所,这不仅使开放成为可能,也为各个不同层次级别的封闭提供了可能,物业管理部门可以很方便地选定自己的封闭计划,并不一定非将整个F空间封闭起来。毫无疑问,一个高明的设计师应该为物业管理和居民生活提供多种可能性,这既符合均好性、多样性和协调性的商品住宅性能认定要求,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居住小区封闭好还是开放好?

全封闭式的居住小区正从南而北在中国城市里蔓延,我们不去探寻它的源头何在,或是否为世界性大势所趋,仅就眼下所闻所见作一简要的讨论。

从建筑师的角度看,封闭有古典主义色彩,开放则具现代主义情趣,20世纪40年代密斯设计范思沃思住宅,就是一个全透明的玻璃盒子,十分精美,但也十分缺少私密性,以致宅主和建筑师对簿公堂,因为她无法忍受在玻璃盒子内几乎全裸露的生活方式。密斯的胜诉也许因为他的名气,也许因为法律也尊重他创作的自由,但无论如何,开放透明,空间流通,形态自如都是现代建筑空间艺术的要旨。今天看,一幢住宅用可视对讲铁门封闭管理已无可厚非了,但宅外的空间是否应该仅为这个居住小区所私有呢?难道它不是整个儿城市有机空间的一部分吗?我们呼唤建“山水城市”、“花园城市”,现在把居住小区完全封闭起来,即使绿化再好,也成了一部分人私家物,对更多人来说,岂不成了只可远望,不能近看的“微缩景观”?如果为了安全理由,将封闭范围延伸到本文称之为T空间的范围,也已经足够了,这样起码还能将居住小区的许多公共设施、景观无偿献给城市母体。

一个居住小区,几公顷,几十公顷的用地全部封闭起来,看上去壁垒森严,安全是安全了,居民的身份也“高贵”了,但这种人为的拔高难道是我们的建国之本吗?大学校园都可以自由踏入,让文化气氛透过绿地、篱墙、树丛散发到城市的大空间中来,居住小区为什么要成为贵族式的皇家禁苑?我们提倡“平民意识”、“大众化”,就应该让“贵族”逐渐平民化,封闭小区却反其道而行之,让平民“贵族化”了。而且从另一个角度观察,生活在看似“安全”的封闭小区内,不啻是大众眼中的“瓮中鳖”、“笼中雀”,尤其在市中心区,那实在颇具几分反讽意味。

城市空间本是由各种不同层次的载体构成的,既有街坊市井,也有居住小区,它们同是城市空间,不应拒更广泛的社会人群于小区之外,不应因为有了治安的违犯者和案例而作茧自缚,全封闭的管理模式造就了一个个“高贵”土围子。居住小区不是使馆,不是政府要地,只不过是一群经济支付能力相近的人们的居住场所而已,用地则属于国家,属于城市,属于全体人民。我们常常在需要时喊上几句响亮的口号,或说上几段冠冕堂皇的语录,比如消灭差别之类,难道一群人的这种居住管理模式有利于此吗?如果说我们的社会也有一个上层,它也该是极小的范围,居住小区的封闭则虚假的扩大了这种范围,只有金字塔式的结构是最稳定的社会结构!话说到这里已经超越了我们这门学科讨论的范围了。

还是回到建筑师的理念上来,21世纪的建筑学是广义建筑学,这个提法本身就已经摆出了开放的姿态,更何况现代建筑师的本能与趣味是空间流通与环境变幻,我们设计居住小区也基于同样的理念,小区空间是城市空间的一部分,它不应该成为牢笼,成为部分居民标榜自身地位的炫耀物,禁锢和封闭与社会形态的开放是背道而驰的,即使它暂时成为一种时尚,也总有衰微和没落的一天,特别是那些建在城市中心区域的居住小区,它应该将侵吞的景点和绿地返还给全体市民(纳税人)。让“思想冲破牢笼”,让城市空间更自由舒畅,让居住小区也成为城市可远望亦可近赏的新景观,让全体善良文明的社会人也可以在其中呼吸、漫步、休憩和思维。

作者单位:大连建岛联合建筑事务所

收稿日期:2001年6月

(图1)大有恬园规划设计总平面图A社区望海观景台B擎天一柱

C彩虹飞瀑D音乐喷泉E浅水按摩步道F流水广场G水舞广场

H月牙泉I思源广场J森林物语K檀溪虹桥L溪润波池

猜你喜欢

居住小区绿地空间
居住小区更新改造规划设计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走进绿地
大同市居住小区植物配植问题与对策研究
寒冷地区居住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浅析
开启尊贵旅程,乐享卓越人生绿地酒店嘉年华和2016绿地酒店品牌发布会
我心中的那片绿地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