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临碣石有新篇

2001-04-28任小艾白宏太

人民教育 2001年11期
关键词:教委传统美德美德

任小艾 白宏太

[按]招远是地处胶东半岛的一个县级市。1997年4月,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亲临招远视察素质教育,带着副总理的期望,招远市教委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始终坚持把德育放在各项工作首位。面对新形势下学生思想和行为上出现的新问题,他们在认真总结以往德育工作得失的同时,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思想状况,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知、行、评”三位一体的德育体制,形成了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为核心内容的德育建设新模式。

招远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有深度、有广度、有力度,招远人用成功的经验向副总理递交了一份答卷。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德育工作究竟该如何做?相信招远的实践经验会给人们提供有益的启示!

在苍茫的夜色中,我们踏上了胶东的土地。扑面而来的,是一丝丝沁人心脾的氤氲水汽。虽然离海还很远,但我们仿佛已经嗅到了海的气息、听到了海的召唤。

我们的目的地是招远——地属烟台的一个县级市。在中国地图上,招远是很不起眼的一小块,但却连续多年跻身全国国民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之列,素以盛产黄金、龙口粉丝和烟台苹果而驰名海内外。

在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齐鲁大地,富裕起来的招远人在物质生活水平日渐提高的同时,也在对传统道德文化的探寻和思考中,为自己找到了一份丰厚的精神食粮。

近年来,招远市教委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把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的种子,植入孩子们的心田,增强了新一代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贏得了社会的普遍赞誉。如今在招远,弘扬中华美德已形成广泛共识,中华美德教育也已经蔚然成风。

带着几分欣喜,几分好奇,我们走近了招远。

在不断求索中追溯育人的本源

这是北关实验学校小学一年级的一节美德课。

教室里很安静,只有班主任曹秀清老师的声音,像小河淌水一样,轻柔地流过孩子们的耳畔。

曹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述了一个孤苦的小姑娘的故事。看得出来,孩子们被小姑娘的悲惨遭遇打动了。在曹老师的讲述中,孩子们眼里噙着泪花,在与小姑娘的对比中体会到,有父母的呵护是多么幸福!

讲完故事后,曹老师又深情地讲起了自己的妈妈。儿女对母亲的爱,使老师和孩子们的心一下子拉近了。

“同学们,你们也讲一讲自己的爸爸、妈妈,好吗?”

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有的孩子讲到动情处时,禁不住哽咽起来,浓浓的亲情弥漫在教室里。看着黑板上的“只要爸妈露笑脸”的一行大字,我们感到在不知不觉中,尊敬父母的道理像油一样浸润到了孩子们的心里。

“同学们,爸爸、妈妈每天这么辛苦,我们该怎么做呢?”

“好好学习,不让爸爸、妈妈伤心。”

“我们要给爸爸、妈妈争光!”应该帮爸爸、妈妈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

老师微笑着,孩子们的话虽然幼稚,但却是那么的真诚!

一节有声有色的美德课。孩子们在讲故事、唱儿歌、讨论辨析中,明白了应该怎样尊敬父母。许多家长向学校反映,孩子在老师的精心教育下,变得比过去懂事多了。

在招远,美德课作为一门地方课程,已经列入全市初中、小学的课程计划。全市所有的初中和小学每两周开设一节美德课,作为初中政治课和小学思想品德课的补充和拓宽。

改革开放以来,招远经济迅速发展,曾经连续3年被国务院评为“国民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之一。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家庭问题、社会问题也暴露出来:享乐主义滋生、个人主义膨胀、道德水准下降。这些问题在青少年学生身上也有所表现。一些学生受家庭和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过分追求物质享受,不懂得勤俭节约,缺少社会公德和责任感,缺乏远大理想和坚强意志,等等,诸多的问题向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在这种情况下,德育工作该怎样做,路径究竟在何处?

契機的出现是在1995年。为了落实中共中央颁发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招远市教委在全市组织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年活动,有计划、有系统、有层次地进行了为期3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此项工作的开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加深了招远人对德育工作规律和方法的认识。为使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深入,建立起学校德育工作的长效机制,市教委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把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作为今后全市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

选择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最初的缘起很偶然。

1996年,当时的招远市教委主任王茂太听说,招远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搜集了古今历史上有关的名人事迹,编成了小册子,让学生分专题讨论学习,效果很不错。了解情况后,他让该校组织力量修订,准备在全市推广。

修订工作很快完成,一本8万字的《中华美德教育读本》诞生了。

1997年7月,招远市委宣传部下发文件,号召全市中小学学习和使用《中华美德教育读本),开展中华美德教育。不久,在充分的观摩、研讨基础上,以中华传统美德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教育,在招远拉开了序幕。

其实,这一切并非偶然。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优秀的传统文化在长期积淀中形成。中华民族固有的性格特征、道德情操、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一直都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人类的智慧和财富。这当中传统美德又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核心。千百年来,尊亲敬长、谦逊勤敏、公正守信、廉洁俭朴、和乐助人、自强奋进等传统美德,培养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这些都应成为今天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资源,值得我们去发掘和光大并赋予新的意义。

山东是孔子的故乡,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文化,流风遗韵,始终不绝如缕。乐善好施、舍己为人、正直勇敢的道德传统,一直在这片土地上延续。悠久而灿烂的文化让山东人备感自豪,也让他们有一种天然的喜爱和向往。两千多年前,太史公司马迁在回顾齐国的富强时,曾发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感慨。如今,富裕起来的齐人后裔,又在自觉地向优秀的文化传统回归。

把传统的根接续到今天的土壤

走进泉山学校,迎面仰视到教学楼上醒目的几行红字标语:

“忠,尽己报国的责任;

孝,生生不息的爱心:

诚,求真务实的品质

信,立身兴业的基点:

礼,人际文明的规范:

义,人间正道的向导:

廉,清白正气的根基;

耻,人之为人的底线。

与一般学校标语和校训相比,泉山学校的标语很别致也很吸引人。第一次看到这几行标语,确实感到新颖,忍不住让人驻足沉思。

稍一了解,你就会发现,在招远,学生们几乎对这几行标语都耳熟能详。可以说,这短短的几行标语,体现了招远教育工作者在育人上的良苦用心。

在对中小学生进行传统道德和文化教育问题上,一直有不同看法。有些人持否定态度,甚至斥之为“复古”。的确,在传统文化中存在着消极、落后的糟粕。在进行传统道德和文化教育时,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认识和鉴别。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就会步入歧途。

招远人是怎样认识传统文化的呢?在采访中,我们听到王茂太的回答:“传统的道德观念中确实有一些消极的东西,但不能因为有糟粕就全盘否定。我们应学习鲁迅在《拿来主义》中的态度,有用的不妨拿来,没用就毫不客气地抛弃。比如说,对于忠,像古人那种为忠君而死的忠就是愚忠,已经失去了现实意义,但忠是否还应提倡呢?我认为有必要。今天的忠是忠于国家、忠于集体、忠于人民,就像雷锋、焦裕禄那样,值得推崇。”

中共中央1994年8月颁布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提到:“中华民族在创造灿烂的中华文明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其内容博大精深,不仅包括了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就,而且蕴含了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在北关实验学校的美德育人室,我们看到了江总书记在庆祝建党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的一段话:“中华民族是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伟大民族。我们的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对民族文化传统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它不断发扬光大。”可以说,正是这些重要的论断,坚定了招远人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决心和信心,同时也给他们指明了正确的道路。

招远人意识到进行中华美德教育,必须与教育科研相结合。

1997年10月,招远市教委跟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王殿卿教授取得了联系。王教授正在主持“九五”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大中小学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教育实验与研究”,听说招远的做法后,王教授非常关注。不久,招远市教委与王教授进行了多次接触,制订出一份详细的实验计划。次年元月,招远市正式加入王教授的课题研究,承担起“中小学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教育实验与研究”子课题的研究任务。招远市教委成立了由教委主任、副主任和教科室主任3人负责的课题实验领导小组,由招远市教科室专门负责实验的日常工作。

在王教授的指导下,招远人的视野日益开阔,对传统文化和道德的理解也更加深刻。王教授还向他们介绍新加坡编写有各年级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教材,他认为招远也可以做这项工作,因为目前在国内还没有这样完整的教材,这是一项填补空白的基础性工作。王教授的话使大家受到很大启发,有了编写《中华美德教育读本》的经验,他们对编写这样一套教材也很有信心。说干就干,一支《中华传统美德》教材编写队伍很快就组织起来。

经过了多年的编写和修订,散发着油墨清香的《中华传统美德》教材终于问世了。教材的编写,为持久而正规地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提供了保证。

此间,为在理论指导上有新的支持,招远市还加入了中央教科所李少元主持的“九五”国家重点课题——“小康后农村地区教育问题实验与研究”,承担了“招远市德育改革与科研兴教实验与研究”子课题的研究任务。此外,他们还多次举办德育经验研讨会和现场会,先后邀请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的德育专家和学者,到招远参观和指导工作。通过这些活动,招远人的理论水平提高了,开展中华传统美德的决心和信心也增强了。

入耳、入脑、入心的道德教育

如果说小学的美德课是以情动人,那么中学则是以理服人。泉山学校初中二年级某班的一节美德课,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这节课的主题是“勤奋好学”。担任美德课的于希东老师上课后,没有照例宣讲古人发奋读书的故事,而是别出心裁地让学生们观看一个小品。

小品的情节很简单:两个老同学在路上相遇了,一个是正在准备硕士毕业论文的大学生刘志,一个是辍学下海的大款王发。王发得意地向刘志炫耀自己的富有,刘志则善意地奉劝王发学习文化。学生们被王发惟妙惟肖的表演所吸引,发出阵阵笑声。

小品演到这里,于老师让大家讨论:刘志和王发谁更有前途?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评论起来。

一个女孩站起来说:“我认为刘志会更有前途,因为知识比金钱更重要。邓小平说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我们的美德课本上,有华罗庚勤奋学习,从一个小店员成长为大数学家的故事。前不久发生的中美撞機事件表明,只有重视文化知识,我们的国家才能富强昌盛,才能不受欺负,我们的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话音刚落,她的同桌立刻站起来反驳:“我们知道,只有科技和资本有力地结合起来,才能够产生最大的合力。王发已经拥有了雄厚资金做后盾,他可以通过广纳贤才,提高科技实力,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所以我认为王发更有前途。”

全班学生分成了针锋相对的两派,一派支持刘志,一派支持王发,颇有一些“火药味”,但对问题的讨论也越来越深入。

“王发的文化素质很低,怎么能指望他广纳贤才呢?就像武大郎开店,他只会找比他更矮的人来帮忙,是不会找到真正的人才的。”

“那不一定吧,许多私营企业的老板,他们也没有多少文化知识。但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他们改变了经营策略,不搞家族式管理,广纳社会英才,企业蒸蒸日上!”

……

很难相信,眼前有着如此开阔视野、缜密思维、透辟分析和敏捷反应的竟是一群初中学生!听着他们振振有辞的陈述,让人感到后生可畏。

于老师及时出来“打圆场”:“双方同学讲得都很好,那故事结局又是怎样呢?让我们继续看小品。”

接下来的情节是:刘志因为他的一项发明受到国家奖励,而王发则因为没有知识,与外国人做生意时受骗上当,走投无路。小品在欢声笑语中结束。

没有令人生厌的说教,而是通过生动有趣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幽默中领会知识的重要,在激烈的辩论中深化认识水平。整个一节课,老师的话很少,大多是学生在讲。讲述苏秦的故事,讲述左思的故事,讲述华罗庚的故事……学生们在讲述中联系自己,在坦诚而热烈的气氛中,心灵得到了净化和升华。

在北关实验学校,我们还参观了学校“两史一情”教育室、美德育人室、小公民道德教育室等,饶有兴趣地听了小讲解员流利的解说。解贵乐校长介绍说:“这些展室已成为我们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阵地。”不仅如此,学校内的走廊、橱窗也都成了宣传中华传统美德的场所,学生们时时处处能受到熏染。

我们在招远市实验小学看到,学校为教会学生做人、养成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特设计了《中华美德行为检评手册》和《双休日学生自主活动手册》。他们结合《中华传统美德》教材的主题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还制定了内容详细的《中华美德行为检评手册》,让学生对照具体条例,自觉检测自己的行为,对学生贯彻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起到了监督和检查作用。

为了充分调动学校和老师参与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市教委从1999年开始,把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作为对学校评估的一个方面,列入了考核标准。虽然这不是一项强制性措施,但却使各个学校认识到美德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做与不做、做好做坏,直接与学校业绩挂钩。与此同时,教委还规定美德课也可以参加优质课评选,获奖者在教师评定职称时也可以作为加分项,跟其它课程一样。这样的规定,无形中调动了班主任和美德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美德的鲜花在招远灼灼盛开

提起北关实验学校小学五年级学生路群,老师和同学们都会赞许地树起大拇指。她不仅学习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且多才多艺,还是学校美德育人室的讲解员。她那清晰流畅的解说,赢得了师生和参观者的一致赞叹。路群的妈妈说起自己的女儿,也很自豪,因为陆群在家里是她的好帮手,是一个很懂事的孩子。

可是,以前的路群却不是这样。因家里条件优越,路群是妈妈的掌上明珠,什么好吃好玩的都满足她,从来没缺过零花钱。路群养成了不好的习惯,不想吃的东西随手就扔掉,衣服没穿几天就闹着要换新的。家务活,妈妈从不让她碰一下,也反对她参加学校的活动,担心会影响学习。

自学校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后,路群似乎一下子长大了许多。她明白了孝敬是中国人最重视的传统美德之一。老师说,一个人若连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爱,怎么指望他去爱家乡、爱祖国呢?想起自己以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情形,很是惭愧。这以后,凡是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她都抢着去做。妈妈心疼地说:“小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不要干太累的活。”可是路群看到妈妈下班后疲惫的样子,总是不声不响地干起来。

有一次,爸爸不在家,妈妈生病了,一个劲儿地恶心。路群像个大人似的,收拾妈妈呕吐的脏物,端水给妈妈漱口,给妈妈喂药吃。一开始,闻到呕吐的味道,她禁不住想后退,但想到妈妈对自己的爱,她什么也不顾了。妈妈的病很快好了,看着可爱的女儿,她感到格外的欣慰。

通过学习,路群还懂得了“躬行节俭”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生活上,路群不再挑吃挑穿了。吃剩的饭菜,让妈妈留着下顿吃。鞋子穿破了,妈妈说扔了再买双新的,路群看后说:“补一补还能穿。”老师和同学都高兴地说:“路群变了,我们更喜欢她了!”

学了中华美德后,有许多像路群一样的学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不少孩子因为生活条件好,不知道勤俭节约,大手大脚地花钱。现在,他们不仅能体谅父母的辛苦,还懂得应把省下来的钱,捐给那些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让他们也能有条件读书。

看到孩子们的变化,家长们开始明白,培养孩子怎样做人,也和学习文化知识一样重要,是学生素质的一个部分。更令人欣喜的是,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不仅取得了家长的认同和支持,同时,一股提倡文明行为和道德的风气,也传扬到了千家万户。一些家长在孩子的感染下,也在悄悄地改变着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去年春节,北关实验学校小学四年级学生康婷,跟爸爸一起开车到姑姑家拜年。走到半路,看到路上围了一群人。凭经验,爸爸知道一定是出了车祸。他不愿多惹麻烦,就开车继续往前走。康婷在车上也看到了路上的情形,她坚持让爸爸把车开回去。爸爸拗不过女儿,把已经开出一里多地的车拐了回来。走到近前,看到一个小女孩被车撞伤了,头上全是血,康婷和爸爸连忙把小女孩送到医院。

当把小女孩安置好后,已经是下午了,耽搁了拜年的时间,爸爸有些不高兴,在回去的路上闷闷不乐。小康婷觉察到了爸爸的不悦,很认真地说:“爸爸,你想一想,要是今天出车祸的是我,躺在那里没人管,你会有什么感觉呀?”听了女儿的话,爸爸不觉脸上一热:“女儿多懂事呀,自己竟连孩子都不如!”女儿的爱心感动了爸爸,从此以后,开车时遇到有困难的人,爸爸总是主动帮忙。每当这时,他总会想到女儿那很认真的表情,心里顿时感到暖暖的。

在孩子的影响下,不少家长改变了自己以前不文明做法。在招远,我们听到许多诸如帮爸爸戒烟、协调父母关系、麻将桌变文化桌的故事。这些家长都像康婷和路群同学的家长一样,在孩子受到教育的同时,也以自己的改变支持了学校的教育。

1997年至1999年,招远市教委利用创建国家级卫生城这一契机,让学生们把在学校形成的良好品德带向社会,树立争当文明市民的意识。来到招远的人,第一个印象就是招远的环境特别好,街道干净整洁,交通井然有序。这无疑说明一“种良好的文明意识已由学校深入到了社会。自从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以来,经常有人到教委索要《中华传统美德》教材,人们说:“你们搞的活动真太好了,我们也要学习学习,把这些故事讲给我们的小孩子听。”

2000年5月,“招远市中华美德教育实验基地验收与学术研讨会”在招远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专家,深入了解了招远市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形式及取得的效果。专家们对招远的德育实验给予很高的评价,一致认为,此项教育实验不仅反映了当代世界道德教育发展的总趋势,而且反映了当代教育的理念,“是一次伟大的教育改革的开端!”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戚万学说:“在这样一个时代,选择这样一个课题,做了扎扎实实的实验,是需要有相当的战略眼光、勇气和科学精神的。”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主任牟钟鉴的评价更高,他认为这项“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经验,通过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受到教育的同时,也影响了家长,进而影響了社会。这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当今的运用和体现,表明学校不应当只是消极等待社会给予学生的负面影响,而应当成为主动影响社会的一个辐射源。

如今,招远市“中小学中华美德教育与实验”已被列为山东省“十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新上任的招远市教委主任王起德成为这一课题的主持人,担任了《中华美德》新教材的主编,他将带领大家把这项工作继续深入地搞下去,让招远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释放出新的光彩。采访中我们听说,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华美德》新教材,已开始在全省推广。

一切才刚开始,今后的路将更加漫长。正像德育专家们评价的那样,这“是一次伟大的教育改革的开端”。多年的实验使招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也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招远人很朴实,他们用最朴实无华的言行,努力实践着一项伟大的工程。

离开招远的时候,天空湛蓝湛蓝的,一如深邃辽阔的大海。空气中依然流动着海的清爽,远处隐隐传来海鸟的叫声,似乎在召唤我们。而大海是沉默的,多少年来,大海就是这样在人类的身畔,以其亘古不变的节奏激荡着,仿佛在启示我们: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也有着许多亘古不变的东西,会一直伴随着我们走向未知的明天!

猜你喜欢

教委传统美德美德
让老人幸福 促社会和谐
小学生拾金不昧 传承美德树榜样
助人为乐的小牛
在偏城的山坡上
做人美德
防范校园欺凌决不能“捂盖子”
道人善即是善
节约用水是美德
助人为乐是美德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与海淀区教委签订承办亮甲店小学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