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场惊心动魄的核对抗

2000-06-04柳植

百年潮 2000年3期
关键词:赫鲁晓夫肯尼迪古巴

柳植

1962年秋冬之交,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在加勒比海地区进行了一场被称为“古巴导弹危机”的核对抗,几乎把人类投入热核战争的深渊。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之间近半个世纪的冷战进程中的一次极限,也是20世纪历史上最扣人心弦的重大事件之一。

在1987—1992年的五年中,美国、苏联和古巴曾参与决策的部分官员和研究国际问题的学者一起举行了五次讨论会。在这些讨论会上不仅揭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材料,而且对那次危机的发生得出了如此重要的结论:所有三个国家在危机前所做的决定,都是由于错误的信息、错误的判断和错误的考虑而导入歧途。现在,苏联和美国有关危机的档案都已解密。本文试图利用这些新材料对那次危机作一评述。

赫鲁晓夫把导弹运进古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军事强国。由于不同的意识形态、不同的价值观念,特别是各自都追求新的统治空间,美苏两国把世界分裂成两个对立的阵营,组成不同的军事集团,在各个领域进行着“你死我活”的对抗和斗争。随着它们凭借的主要武器——导弹和核武器的不断改进、发展和大规模的制造与部署,美苏之间的冷战愈演愈烈,几乎把整个个世界都变成冷战的舞台。1959年古巴革命在美国的后院取得胜利,这个岛国很快就变成美苏冷战的战场。美国出于对西半球国家的控制和反对“共产主义威胁”的需要,对卡斯特罗领导的革命政权采取了敌对态度,经济上封锁禁运,外交上孤立,政治上设法颠覆。1961年4月中旬,肯尼迪总统批准了中央情报局组织古巴流亡分子入侵古巴的行动。美国和古巴关系的恶化促使卡斯特罗转向苏联和社会主义体系,这就为苏联插足古巴和拉丁美洲提供了机会。苏联不仅恢复了同古巴的外交关系,而且它把古巴看作自己向拉丁美洲推进的桥头堡,迅速加强了对古巴的政治、经济特别是军事上的援助。

就加勒比海导弹危机的具体起因而言,则是由于赫鲁晓夫把导弹核武器运进古巴而引发的。1961年4月美国支持流亡分子入侵古巴的猪湾的失败,对肯尼迪的古巴政策,对美国的国际威望,都是一次沉重的打击。肯尼迪撤换了应对这次失败负主要责任的中央情报局局长赫鲁晓夫明确表示,那次入侵是个错误。猪湾失败后,肯尼迪决定对古巴执行比较谨慎的政策,由直接入侵转向外交上孤立和经济上封锁。在1989年1月在莫斯科举行的关于加勒比海危机问题讨论会上,当年的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拉声明,1962年美国当局和约翰·肯尼迪没有制定过进攻古巴的计划。

既然美国并没有入侵古巴的计划,赫鲁晓夫为什么却要把自己的导弹核武器运进古巴呢?这就是赫鲁晓夫的冷战思维结出的果子。在两极对立的冷战思维中,没有信赖可言。赫鲁晓夫在其回忆录中一再辩解说:“我们确信猪湾入侵仅仅是个开头,美国人是不会放过古巴的。”因此,赫鲁晓夫决心要采取一些决策性步骤来保卫古巴。他认为“合乎逻辑的回答就是导弹。”

促使赫鲁晓夫把导弹运进古巴的还有一层更本质的原因,那就是要达到在冷战中同美国的军事战略上的平衡。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在导弹技术和核武器的试验、制造和储备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赫鲁晓夫也经常对苏联的导弹和核武器的威力进行虚张声势的夸张宣传。但是,直到六十年代初,苏联同美国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距麦克纳拉提供的数字,美国当时拥有5000个核弹头,苏联仅有3000个,运载工具也未达到相当的程度。而且,美国在意大利、西德、土耳其都部署着针对苏联的导弹。赫鲁晓夫自己说,把导弹运进古巴的念头是1962年5月在保加利亚产生的。当时,赫鲁晓夫和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在黑海岸边散步。马利诺夫斯基指着大海的那一边对赫鲁晓夫说,那一边,在土耳其有美国的一个导弹基地。从这个基地发射的导弹可以在6—7分钟内消灭位于国家南部乌克兰和俄罗斯的最大中心,包括基辅、哈尔科夫,更不用说塞瓦斯托波尔——苏联重要的海军基地了。赫鲁晓夫当即问马利诺夫斯基:“为什么不能把我们的导弹放到古巴去呢?”这一情节说明,从一开始赫鲁晓夫所思考的不只是保卫古巴,而是通过在古巴部署导弹达到同美国的某种“均势”。赫鲁晓夫在其回忆录中说:“我们的主要工业中心处在核弹飞机和核弹导弹的直接威胁之下”。“如果我们秘密地(在古巴)装置导弹,如果导弹已经装好可供发射之后才为美国发现,美国人在试图用军事手段摧毁我们的设备之前,就得仔细考虑考虑。我们知道美国能够挥掉我们的某些装置,但不是全部。如果有四分之一,甚至八分之一的导弹留下来——即使只留下一、二个大的导弹——我们仍能够击中纽约,而纽约势将所剩无几。”赫鲁晓夫要让美国人知道“当敌人的导弹对准着你的时候是什么滋味。”

赫鲁晓夫的这一主张在苏联那个向来一人说了算的领导集团中很容易地得到首肯。赫鲁晓夫就派苏联火箭部队司令比留佐夫元帅和新任命的驻古巴大使阿列克谢耶夫等秘密去哈瓦那同古巴领导人会商。卡斯特罗表示同意。苏古两国政府的代表草拟过一份协议,也经过几次修改。基本原则是,导弹本身及其操纵,完全处于苏联军事人员的管辖之下。协议将由赫鲁晓夫和卡斯特罗签订。但是,这一协议始终没有正式签订。

赫鲁晓夫要在极为秘密的情况下把导弹运进古巴,并在11月4日美国议会选举之前迅速装置起来,使美国人在既成事实面前,除了吞下这颗苦果之外别无选择。还在同古巴政府协商部署导弹的协议的时候,在7月份苏联就开始了向古巴运送导弹和军事人员的行动。为了掩饰这一行动,苏联采取了一系列转移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视线的伎俩。他们有意制造假象,尽可能不使美国人产生怀疑。这期间,赫鲁晓夫进行了行迹遍及很大一部分国内疆域的旅行,风尘仆仆,不辞辛苦。他还不断接见外宾,会见几个国家的领导人。尽量要给外界造成一种印象,赫鲁晓夫和苏联政府正致力于繁忙的正常国务活动,根本不会运筹某种出人意料的重大政治军事举措。苏联政府还声东击西,继续在西柏林问题上对美国及西方施加压力。他们甚至不惜发表欺骗性的声明和故意传送欺骗性的外交信息。

肯尼迪政府不相信苏联会把中程导弹及其核弹头运进古巴。尽管在8月底西德的情报机关就给美国提供了第一批信息,流亡在美国的古巴人也从国内亲人的信件中得到:苏联人运来了“奇怪的武器”,而情报部门给总统的几次报告中都估计:俄国不会使古巴拥有进攻性武器。9月4日,美国政府发表了一项声明,证实了报纸上关于苏联在古巴设置防空导弹、关于运载导弹的汽艇以及运来3500名苏联技术人员的报导,声明:美国决不能容忍把进攻性的地对地导弹或其他进攻性武器运进古巴。三天后,肯尼迪下令征召15万陆军后备役军人去协助对付柏林危机。9月11日,苏联政府授权塔斯社发表声明,声称苏联船只是装运“给古巴人民的日用品和食物。”但也承认“应古巴政府的请求,还装着一定数量的武器,以及训练古巴人使用武器的军事专家和技术人员。”声明“郑重其事”地宣布:“苏联政府不需要为了击退侵略,为了进行报复性打击,而把它的核武器转移到别的国家,例如古巴去。我们的核武器有很大的爆炸力,苏联又拥有如此强有力的火箭可以运载这些核弹头,因此,不需要在苏联国境以外寻找基地……苏联有可能从它自己的国土上支援任何爱好和平的国家,不仅是古巴。”

当美国已经通过U-2高空侦察机的高空拍照掌握了古巴的导弹秘密并正在秘密讨论对策的时候,9月18日,苏联外交部长葛罗米柯参加了联合国大会后专程访问了华盛顿,同肯尼迪和国务卿腊斯克进行了会谈。在会谈中,葛罗米柯只字未提在古巴的导弹问题,一开始就谴责美国对古巴的政策,说这一政策“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导致了人类的灾难”。他说,他受委托再一次重申,苏联对古巴的援助仅仅追求帮助古巴提高国防能力和和平发展经济的目的。他保证,苏联运往古巴的武器都是防御性的,不是进攻性的。肯尼迪和腊斯克因为美国还没有作出决策,没有揭示古巴导弹问题,而只是旁敲侧击地反驳说,古巴问题是从夏天才变得真正严重起来的。“目前,形成的局势恐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危险的形势”。葛罗米柯始终滴水未漏,而且在同腊斯克会谈时把整个谈话引入了一场典型的互相指责的冷战式的外交争论。

所以,加勒比海导弹危机固然是美苏冷战的产物,美国不能辞其咎,但要追究其主导原因,不能不首先归之于赫鲁晓夫,归之于他的冷战思维,他的急功近利、即兴而作、喜欢冒险的个性。

一触即发的危险对峙

从7月中到危机爆发之前,苏联动用了超过85艘船只,从不同港口开行了183次以上,向古巴共运送了42枚中程导弹及其全部发射装置,162枚核弹头,42架伊尔-28型轰炸机,还有大批防空导弹及43000名苏联军人。这些装备一运到就在选定的地方日益继夜地加紧施工和安装。

美国人是从10月14日由两架U-2型高空侦察机在古巴上空拍摄的照片上才发现苏联在古巴的设施的。肯尼迪总统在10月16日召集了一批经过慎重挑选的内阁官员和顾问,组成一个专门研究和讨论应付古巴导弹危机的班子。由于事先没有料到俄国人的这一举动,消息使与会者大为震惊。情报部门估计在古巴的导弹尚需十天才可投入使用,肯尼迪要求小组在一个星期内仔细研究出对策。肯尼迪认为,既然赫鲁晓夫用蒙骗、欺诈的手段偷偷把导弹运进古巴,就要求小组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也必须绝对保密,也给赫鲁晓夫一个冷不防,出其不意地给苏联造成威胁。

肯尼迪成立的小组几乎是不断地开会。开始,大多数人认为,唯一的办法只能对古巴的导弹基地采取空中打击。问题在于,美国的行动弄不好就有可能导致同苏联发生一场热核大战。因此,后来便提出了隔离或叫封锁的设想。双方争论激烈。肯尼迪反复听取争论后,在10月21日作出最后决定:在海上对古巴进行封锁,同时准备空中打击的两栖登陆行动。

10月22日下午7时,肯尼迪通过广播、电视向美国人民宣布:“过去一周来美国发现古巴有进攻性导弹基地和运载核武器的伊尔-28型轰炸机的基地”,“这构成了对所有美洲国家和平与安全的最明显的威胁,这种突然而且秘密作出的决定是出于预谋的挑衅性的不正当地改变现状的行动”。他说,他已下令对运往古巴的一切军事装备加以严格隔离。一切船只如果发现向古巴运送进攻性武器必须开回去。对古巴的监视应予以加强。他呼吁美洲国家组织采取行动,要求在联合国监督下拆除和撤走进攻性武器。肯尼迪表示,封锁只是初步措施。实际上美国还准备了一个紧急行动计划:将出动1080架次的战斗机进行空中攻击,并且,一个数为18万人的登陆部队也被集结在美国东北部港口。到20日,已命令美国在全世界的武装力量都处于戒备状态。导弹人员也处于高度戒备状态。B-52轰炸机队奉命载足原子武器进入空中,一架着陆,立即由另一架飞上去顶替。

在肯尼迪发表讲话前,国务卿腊斯克召见了苏联驻华盛顿大使多勃雷宁,把肯尼迪致赫鲁晓夫的一封信和肯尼讲话的副本转交给苏联政府。23日,在华盛顿召开了美洲国家外长会议。在腊斯克和美国驻美洲国家组织大使莫里林的导演下,会议以绝对多数票通过了美国提出的决议草案,支持美国在加勒比海地区采取的种种措施。当晚,肯尼迪宣布,美国海军于24日格林威治时间下午2时,开始封锁古巴。美国海军在距古巴海岸500海里的海域设立了拦截线。美国还对苏联通往古巴的空运进行了封锁。

据海军报告,当时至少有25艘各式各样的苏联船只和几艘可能装备有核导弹的潜艇正在驶往古巴。美国当局决定,对于进入封锁区的苏联船只,如果拒绝停航和不接受检查,就予以炮击,按麦克纳马拉比较策略的指示,也要击毁其船只的推进器和舵叶,使其失去行驶能力。在10月24日,就有两艘苏联船和一艘护航潜艇接近拦截线,美国派出一艘驱逐舰和一艘航空母舰前去拦截。美苏两国的船舰短兵相接,形势千均一发,只要苏联只拒绝停航检查,美国的海军飞机就将对其开火。封锁线上一开火,立即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据赫鲁晓夫说,当时在古巴已装好的导弹足以摧毁纽约、芝加哥和其他大工业城市。又据后来揭示的材料,苏联军人已把核弹头移出储备库,置于距发射架较近的地方。

形势的紧张程度使肯尼迪和赫鲁晓夫都惊心动魄,坐卧不宁。加勒比海的紧张局势还持续了三天。在赫鲁晓夫10月26日向肯尼迪发出了和平倡议的信件后,形势也未立即转变,而且,10月27日则是最紧张、最危险的一天。这一天,先是苏联广播了赫鲁晓夫致肯尼迪的另一封与前封大不相同的信件,提出以撤除美国在士耳其的导弹基地来交换苏联撤除在古巴的导弹设施。接着又发生美国一架U-2型高空侦察机在古巴上空被一枚萨姆导弹击中,机毁人亡。按照美军原先制定的方案,当美国飞机遭到射击时,美军就开始空中打击和入侵;参加决策会议的人几乎一致认为,必须在第二天一早就用飞机袭击和摧毁导弹基地,麦克纳马拉已提出了空中打击与入侵的时间表。只是肯尼迪还忧虑这一行动的严重后果。这天下午,又发生一件突然事件,美国一架高空侦察机在北极地区飞行时,在苏联领空迷航,遭到一群苏联战斗机的拦截。虽然这架飞机被美国的战斗机找到,护航安全回到基地。但这件事可能会被苏联识误认为是一架带有核武器的作战飞机。肯尼迪决定再作一次最后的努力,一封致赫鲁晓夫的信把赫鲁晓夫26日的建议概括为:

1)你方同意在联合国适当的观察和监督下从古巴撤走这类武器系统,并答应在的措施下保证不再将此武器运进古巴。

2)我方同意在通过联合国做出充分安排之后,确保执行并继续承担以下义务:a)立即取消现在实行的隔离检查措施;b)保证不入侵古巴。我确信其他西半球国家也不会准备这样做。

肯尼迪还派他的弟弟罗伯特·肯尼迪去会见苏联驻华盛顿大使多勃雷宁。说明事态严重的程度。罗·肯尼迪声明:美国政府坚定不移地要消除这些基地,不至万不得已时不进行轰炸。但是,在轰炸这些基地的过程苏联专家会受到伤害。苏联政府毫无疑问必将以同样方式进行回击,也许是在欧洲基地。这样,一场真正的战争就要爆发,这期间,首先死去的是千百万美国人和俄国人。罗·肯尼迪表示:赫鲁晓夫26日的信和肯尼迪27日的信可以成为合理调整古巴冲突的基础。罗·肯尼迪强调,总统要求明天之内给予切实明确的回答。

这天晚上,白宫处于悲观、沮丧的气氛中,他们不知道,第二天迎接他们的是战争还是赫鲁晓夫的和平响应。

这一天,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也笼罩在美国可能对古巴进行军事打击的“巨大忧虑”之中。赫鲁晓夫收到了卡斯特罗的急信,说在未来24-72小时内美国可能对古巴进行空中打击和入侵。苏联又从其他渠道得到美国可能29日对古巴进行打击的情报。当得知美国一架飞机在古巴上空被击落,特别是美国一架高空飞机在北极地区进入苏联领空的报告后,苏联领导人受到的震惊不难想象。在收到多勃雷宁同罗·肯尼迪的谈话报告和肯尼迪的信件后,赫鲁晓夫当即告诉他的同僚:“同志们,现在我们必须找到一种体面的方式来摆脱这场对抗。”当时就决定毫不拖延地接受肯尼迪的建议。他们在赫鲁晓夫的别墅从27日晚上一直持续到28日,集体讨论对肯尼迪的回信。当时紧张到,回信的最后部分还未校阅完,就开始在广播电台广播了。赫鲁晓夫在信中表示接受肯尼迪的建议后声明:苏联已给自己的军官下达了指示,中止在古巴的导弹工程建设,将设备拆卸运回苏联。

如果10月28日赫鲁晓夫不做出明确的答复,美国就可能在大部分军职和文职顾问的建议下在29日进行空中打击和入侵。据后来提供的资料,当时苏联驻古巴的部队拥有162枚核弹头,其中至少有90枚战术核弹头。这些战术核弹头是用来对付美国入侵部队的。一旦交火必然引起严重后果。

经过肯尼迪10月27日致赫鲁晓夫的信和赫鲁晓夫10月28日致肯尼迪的信,美苏之间扣人心弦的核结抗才暂告缓解。

核战争的危险首先震撼了美苏两国的政府首脑

加勒比海导弹危机确实把人类带到了热核战争最危险的边缘。

冷战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特殊现象。所谓“冷战”是相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那样的世界规模的热战而言,并不是没有战争,而是进行着各种特殊形式的战争。

冷战发展到限跨过零界就必然引起热核大战。加勒比海导弹危机就美苏冷进程中的一次极限。当时,美苏两国的领导都亲身感受到核战争的极大危险。他们首先被这种危险所震撼。

我们可以相信赫鲁晓夫的话,他把导弹核武器运进古巴的初衷并不是准备进行一场热核战争。他知道,古巴不能凭借这些武器进攻美国,即使同苏联联合起来也不能从拉丁美洲向美国挑战。赫鲁晓夫只是把在古巴的导弹作为一种“遏制手段”,要它在达到同美国的“均势”中起一种加重筹码的作用。他要求,派往古巴的军事专家首先要挑选一个能充分保证导弹发射架不被发现的地点。

同赫晓夫的痴心恰恰相反。不相信苏联会把导弹核武器部署到古巴的美国政府,一旦发现了这一意料之外的秘密,受到的震惊极大,反应也异常强烈。正像肯尼迪在10月22日对美国人讲话时说的,美国不能容忍苏联采取在很大程度上会打乱当今世界总体力量平衡的任何举动,特别是突然而且秘密的出于预谋和挑畔性的决定。

肯尼迪指定的专门班子紧张的讨论和争执了一个星期,肯尼迪总统进行了反复的思考和斟酌,这说明赫鲁晓夫摆出的这盘棋,对肯尼迪政府来说也不好对弈。根据美国情报部门的估计,苏联部署在古巴的导弹核武器的威力相当于苏联现有的洲际道导弹总能量的一半,在发射后几分钟之内,将会死掉八千万美国人。所以,肯尼迪要寻求一种既能迫使苏联把导弹撤回去,又不至于引起一场热核战争的方案。肯尼迪后来采纳了海上封锁的方案。这个方案比较灵活,能给赫鲁晓夫留下回旋的余地,不会逼他挺而走险。

肯尼迪在整个危机期间之所以一直采取极为谨慎的态度,主要是由于他感到核战争危险确实存在。这不仅因为赫鲁晓夫秘密地而且采取蒙骗的手段把导弹部署到了距美国只有几十海里的古巴,而且在他周围的军人和幕僚中也不乏热衷于战争的人。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成员们就竭力主张采取军事打击行动。在同下属讨论对策时,有几次谈话使他感受很深。一次,是同空军参谋长柯斯·李梅将军的谈话。肯尼迪问:进行空中打击,“俄国人会作出怎样的反应?”李梅竟说,俄国人一点也不会有什么反应。肯尼迪吃惊地感到,如果按这些人的话去做必然引起战争。难道俄国人会让美国去轰炸他们的导弹基地,杀害许多俄国人,能一点也不作出反应吗?不在古巴反应,肯定会在柏林反应。还有一次,一个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成员发言说,可以使用核武器。其根据是,对手在一次袭击中也会使用核武器。爆发核大战的客观主观条件都有,一步不慎,战争就会随即发生。

在美国政府秘密地讨论对策并已紧张地调兵遣将的时候,赫鲁晓夫仍沉醉在通过伪装和蒙骗把导弹设置到古巴的如意盘算中。10月19日,有几十年同美国进行外交斗争经验的葛罗米柯从华盛顿给苏共中央发回电报称:“就我们所知悉的关于美国政府对古巴问题的全部信息,可以得出结论,总的说来形势完全令人满意。”他还肯定,美国目前不准备入侵古巴。他甚至认为,美国的注意力从古巴问题逐渐移到柏林问题上。这是一个完全错误的信息,但它却足以使赫鲁晓夫安心了。但是,仅仅过了两天,肯尼迪就发表了美国开始对抗的讲话,而且还交给赫鲁昴夫一封最后通牒式的信件。苏联驶往古巴的船只在加勒比海立即会受到美国海军舰只的拦截检查,不服从就会遭炮击;苏联在古巴正在进行建筑安装的导弹设施随时处于美国空军轰炸的危险中。没有思想准备的赫鲁晓夫受到的震惊运比肯尼迪更大。,他在自己的回忆录写道:“我们不让被吓倒,以免引起恐慌。”“我向政府其他成员建议,我们今晚到大剧院去”,“我自己的心情确实很紧张,这是在故示镇静。”在那些紧张的夜晚,赫鲁晓夫在办公室里的张睡椅上和衣而睡。多勃雷宁在其他回忆录中说:“致命的错误预测是赫鲁晓夫本人做出的。他预先没有想到他的冒险挺进将会被发现,致使肯尼能够组织起猛烈的反击,包括直接对抗的威胁。他没有制定在遭受挫折时用来应付局面的退却计划,因此被迫采取临时措施,结果搞得非常狼狈。”“他感到非常害怕”。

人们在读有关加勒比海导弹危机的档案时会发现一个奇怪而有趣的现象:美苏两国已经短兵相接,军舰对着潜艇,导弹对着导弹,可以说剑拔弩张,完全处敌对两方将要交战的状态。但是,美苏的政府首脑却来往信件不断,而且在信中不只互相谴责,还互相提醒、互相劝诫,甚至互相称赞和肯定。两国的重要官员频繁接触,甚至还互通信息。这在战争史上处于临战前的双方关系上是少见的。

10月22日肯尼迪致赫鲁晓夫的是一封最后通牒式的信件,他严肃地要求赫鲁晓夫准确地了解美国政府的立场。他却意味深长地提醒说:“在这个核时代您或其他神志清醒的人都不会故意将这个世界推向战争。这种战争没有胜利者。”他希望苏联不要采取扩大和加深危机的行动。10月23日赫鲁晓夫对美国采取的对抗行动表示谴责,说那是“对古巴和苏联的侵略行为”。但同时又声明,“苏联给古巴的武器是防御性的”,以表明苏联不会进攻美国。赫鲁晓夫同样希望肯尼迪“要理智些”。这一天,肯尼迪给赫鲁晓夫的信中挑明,“引发当前一连串事件的在于贵国向古巴秘密提供了进攻性武器的行动”。他又既是劝诫又是共勉地说:“双方都应谨慎从事,极力避免使得当前局势变得更加难以控制”。

美国宣布从10月24日开始在加勒比海进行隔离检查,赫鲁晓夫在其致肯尼迪信中谴责美国强制性地对苏联驶往古巴的船只进行检查是“海盗行为”,不服从就动武,是一种最后通牒式的条件。他坚决表示苏联不接受这种检查。他带威胁性的口吻说:“随着现代武器的出现,美国已失去了昔日的不可企及性。”但赫鲁晓夫回过头又要肯尼迪“冷静些,不要感情冲动”。对赫鲁晓夫的这封信,肯尼迪赶快作出答说:“在此问题上并非我首先发起挑战”。

如果说在最初几天,由于赫鲁晓夫还摸不清美国的真实态度,他往往使用一些比较强硬的言词以掩饰自己的慌恐和在古巴的施工,那么,当他在10月25日得到驻美大使多勃雷宁、驻古大使阿列克谢耶等提供的美国可能轰炸导弹基地的情报后,他当即来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10月26日,赫鲁晓夫给肯尼迪写了封求和信。他要肯尼迪正确理解他的意思:“人人都需要和平”。他劝肯尼迪不要用战争对付苏联。“如果战争一旦爆发,那就不是我们的权限所能阻止的了。”他进一步说:“我参加过两次战争,深知战争只有在席卷城市和乡村,到处横尸遍野满目疮痍之时方能结束。”他告诉肯尼迪:“在任何情况下您都可以放心,”“我们还理智健全并很清醒,如果我们进攻你们,你们会给我们同样的回报”。他向肯尼迪交底说:现在“驶往古巴的那些船上没有任何武器。古巴国防所需要的武器已运到了。”所以,他劝美国不要阻截苏联船只。他说,假若美国保证不主动进犯古巴,并遏制其他国家的灯似行为,撤回自己的舰队,“就会立即使一切发生变化”。他的具体建议是:“我们可以声明,我们驶向古巴的船只没有运任何武器;您也要声明,合众国不派自己的军队入侵古巴,并且不支持任何蓄意对古巴进行干涉的其他势力,那时我国军事专家留在古巴的必要性也就丧失了。”最后,他形象地说:“如果人们不表现得明智一点,那么他们最终下场就像瞎眼鼹鼠一样互相碰撞,最后互相攻杀”。

由于赫鲁晓夫感到形势严重,所以在26日的信中就没有提出用撤除美国在土耳其的导弹基地换取撤除古巴导弹基地的条件。到了27日,他又得到情报:美国不会立即进攻古巴,才又在这天的信中提出这一交换条件。但是,这一天却发生了一些非常事件,肯尼迪也提出了上面已提到的两点建议,而且美国总统通过他的弟弟罗·肯尼迪向多勃雷宁转达:形势紧迫,要求在一天之内对肯尼迪的信件作出答复。赫鲁晓便在28日作出了明确的、肯定的回应,而且按肯尼迪的要求,土耳其导弹基地也没有作为正式条件提出,只作为美苏秘密达成的口头谅解。

在危机缓和以后,在美国和苏联两方面都在议论,在这场斗争中谁胜谁负问题。后来又有一种自我辩解式的观点:是理智胜利。我们不否认肯尼迪和赫鲁晓夫在处理加勒比海导弹危机上表现了理智。问题在于这种理智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是核战争严重威胁下产生的理智。

艰难的谈判历程

经过整整一个星期紧张、危险的对峙,终以美苏双方的妥协,赫鲁晓夫下令拆除并运走在古巴的导弹装置而缓解下来。但是,这场危机并没有立即结束,当事的美、苏古巴三国为最终解决各种问题还经历了旷日持久的外交谈判。

赫鲁晓夫急于结束这场冲突。在10月28日给肯尼迪的信中就宣布,他将苏联外交部第一副部长库兹涅佐夫飞赴纽约协助联合国代理秘书长吴丹共同努力消除所出现的危险形势。库兹涅佐夫当天就飞到了纽约。赫鲁晓夫为什么要采取这一个非同寻常的举措呢?

首先,赫鲁晓夫明白,当他公开宣布拆除并运走在古巴的导弹设施后,引发美苏之间热核战争的主要导火线就排除了,但是,接踵而来的必然是一场激烈的外交斗争。虽然苏联已开始拆除导弹装置,也同意了吴丹的建议,驶往古巴的苏联船只暂时停留在封锁线之外的海面上,而美国方面只是在肯尼迪的信中声明不入侵古巴,并没有具体的实施保证,同时,美国还没有取消“隔离检查”。派库兹涅佐夫到纽约亲自摸清美国、古巴以及吴丹对这些问题的态度和立场,以便确定自己外交谈判的策略原则。

第二,在外交谈判中能不能尽量维护苏联的立场和利益,同时尽量满足古巴政府的要求,关系到这场斗争的结局。苏联驻联合国大使佐林在前一段工作中,由于不掌握苏联部署在古巴的武器的真实情况,一直采取比较僵硬的态度,在安理会上被美国代表史蒂文森搞得很尴尬,而且几次批驳得吴丹和中立国家代表的立场,同吴丹及一些驻联合国代表关系不大融洽。赫鲁晓夫派兹涅佐夫到纽约,名义上是协助吴丹,实际上是让他担任苏联谈判的第一把手。

第三,苏联发现,联合国代理秘书长吴丹在危机最紧张的时候,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对于缓解双方的冲突起了重要作用。派库兹涅佐夫协助吴丹也就是争取吴丹,使吴丹在这一谈判中发挥重要作用。

库兹涅佐夫一到纽约就会晤了吴丹、古巴驻联合国大使英恰乌斯特基,后来又同米高扬一起同美国的谈判代表麦克洛伊和史蒂文森进行了初步谈判。苏联发现,美国政府关注的是苏联的进攻性武器撤走和监督这些武器的拆除与撤走过程。对于不入侵古巴的保证、取消“隔离检查”这样一些苏联最关心的问题则采取回避或拖延的态度。而且,美国代表表示,他们不和古巴代表谈判,也不同古巴代表一起在协议上签字。所以,美苏之的外交谈判必然有相当难度。

实际上,苏联不仅要同美国谈判,还要同古巴政府谈判,而这后一谈判并不比前一谈判难度小,而且后一谈判同前一谈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前面已经说过,把导弹运进古巴是赫鲁晓夫的主意,并不是古巴政府的主动要求。苏古之间虽草似过一份协议草案,但双方并未正式签署。对于苏联导弹是否能完全保住秘密、导弹对古巴防卫的作用,古巴领导人不是没有疑虑。不过,当导弹顺利运进古巴并开始安装眼看就要大功告成时,古巴人也曾受到很大鼓舞,以为这下他们可以在强大的美国面前显示拳头了。而当导弹被美国发现,肯尼迪采取的对抗措施使古巴首当其冲,古巴领导人也十分紧张,但他们还是采取了坚决的抵抗态度。他们同苏联方面密切联系,相信苏联会找到“英明的对策”。然而,在10月28日,赫鲁晓夫未同古巴领导人协商就宣布拆除并运走导弹装置,而且同意由联合国代表对这些武器的拆卸和运走情况进行查实。卡斯特罗“怒不可遏”,他感到一种被出卖、被愚弄的屈辱。这一天,他提出古巴人民的五项要求:

1.停止经济封锁和美国在世界各地的反古巴的经济压迫措施;

2.停止一切破坏活动,其中包括派遣特务和武装破坏分子到该岛;

3.停止从美国基地起飞的、在古巴上空的海盗飞行;

4.停止美国舰只和飞机侵犯共和国的领海和领空;

5.美国人从关塔那摩军事基地撤走,归还他们侵占的古巴领土。

这五项要求既是对美国侵略政策的反击,也是对赫鲁晓夫置古巴主权于于不顾的回敬。赫鲁晓夫开始想用自己的信件压服卡斯特罗,而卡斯特罗坚持自己的立场,并拒绝了吴丹关于由联合国代表在古巴检查苏联导弹的拆除情况的建议,同时还在公开讲话中声明古巴同苏联存在着分歧。所以,古巴的态度便成了苏联同美国通过谈判调整危机的障碍。赫鲁晓夫意识到这一分歧不是能用信件解决得了的,便派他的忠实伙伴、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米高扬前往古巴进行说明解释工作。

11月1日,米高扬先到纽约,同吴丹和美国的谈判代表进行初步会谈后,11月2日夜里飞到哈瓦那。11月3日就开始同卡斯特罗会谈。从11月3月到11月5日同古巴领导人进行了四次会谈尽管米高扬使尽了他外交说客的本领,总是长篇大论,据出大量的理由和论据,会谈仍是很艰难。开始,卡斯特罗等从赫鲁晓夫10月26日、27日致肯尼迪信的急剧变化,怀疑苏联和美国之间有背着古巴的秘密协议。经米高扬仔细查考文件、仔细解释才使这一疑点得以澄清。而米高扬感到“欣慰”后,又进一步说服古巴领导人接受联合国代表在古巴港口登上苏联船只进行检查,并说这是“最低限度的让步”。这一下激怒了卡斯特罗等领导人,不仅表示坚决拒绝,而且卡斯特罗借口身体不适而不出席会谈。米高扬感到很难堪,遂以这是自己的主张而收回。后来,虽说在修改准备由两国共同提出的议书草案上取得了一致意见,而格瓦拉和罗德里格斯还是尖锐地批评了苏联的立场。格瓦拉用了卡斯特罗一句话:“美国想从肉体消灭我们,而苏联用赫鲁晓夫的信从法律上把我们消灭了。”

在米高扬同古巴领导人会谈时,苏联和美国的代表也在纽约进行会谈。由于苏美双方都想用外交协议来束缚对方,所以,在纽约谈判同样很不顺利。起初,苏联要求美国取消“隔离检查”,美国以取消检查后苏联会继续把进攻性武器运进古巴为由,表示可以同意吴丹提出的由国际十字会的代表检查苏联驶往古巴的船只。这个方案还未谈妥,就出现了苏联要从古巴运回导弹的问题。苏联方面同意由美国的舰只在海上检查苏联运走的导弹及其装备。11月2日以后,谈判出现了新的问题,那就是,美国要求苏联把它运进古巴的伊尔-28轰炸机撤走。围绕这个问题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苏联方面认为,这是美方提出的新要求,伊尔-28型轰炸机已是过时的飞机,不应列入进攻性武器范围;美国方面则认为,美国从第一天开始就提出了伊尔-28飞机问题,不是新的要求,伊尔-28型飞机能携带核弹头,飞程可达750公里,这对美国特别是拉美国家构成威胁,必须撤走。双方代表唇枪舌剑、争论不休,中途几乎因此而使谈判破裂。因此,在双方代表的谈判过程中,赫鲁晓夫和肯尼迪也在莫斯科和华盛顿之间以书信方式反复讲讨论与协商。最后,赫鲁晓夫于11月11日同意将运走伊尔-28型飞机。肯尼迪回答说,能在30天之内把飞机撤走,美国就立即宣布取消“隔离检查”。这个问题同样要取得古巴的同意才行。11月12日,米高扬再次同卡斯特罗举行了会谈后,第三天,赫鲁晓夫写信给肯尼迪同意了30天的条件。肯尼迪在11月20日宣布“隔离检查”。双方宣布解除对军队的动员。加勒比海的军事对抗宣告结束。

苏联在古巴的42枚导弹及其装备在11月6日和7日运离古巴港口。装运导弹的苏联船只按照双方的协议在公海上接受了美国舰只及其派出的飞机的检查和清点。在12月4日、5日和6日,苏联分别加紧用三艘轮船装运了在古巴的42架伊尔-28型轰炸机。美国军舰上的飞机在公海上对这些船只进行环绕飞行,并要求船长打开包装箱,对伊尔-28型飞机进行空中照相。此后,双方还就应签署和最后文件进行多日的争论,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仍用信件不断协商。最后,在1963年1月7日,兹涅佐夫和史蒂文森联名给联合国秘书长呈送一封苏美两国政府的简短信函,以概括的形式确认关于和平解决加勒比海危机的协议。1月9日,吴丹对苏美两国的信函复函,呼吁各方不要采取有可能使局势重新激化的任何行动。古巴政府被排除在解决危机的最后文件之外。卡斯特罗向联合国秘书长呈送了古巴10月28日的五项要求,并在信函中声明,谈判并未取得加强古巴安全的结果。

历史是一面镜子。应该认真总结加勒比海导弹危机的历史经验,为人类进入新的世纪提供借鉴。首先应从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中解脱出来,使国际关系非意识形态化。其次,要积极推进销毁和限制核武器的斗争,使人类尽旱摆脱这种大规模杀伤武器的威胁。第三,要寻求解决国际问题的新途径,确定国际关系的新规则。既要结束几个大国主宰一切的旧秩序,也要为保证小国的独立和主权确立章程。只有从这次危机中吸取教训才能使人类避免核战的危险。■

猜你喜欢

赫鲁晓夫肯尼迪古巴
从肯尼迪1963年西欧之行再探“宏伟计划”成败原因
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The REACH加建项目
中俄古巴驰援意大利“打脸”西方
赫鲁晓夫访英“恶作剧”
古巴斗鸡
古巴经济衰退
肯尼迪病与肌萎缩侧索硬化的肌电图对比研究
“我们都背叛了我们各自的阶级”
指责
肯尼迪情妇出书大爆风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