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秘的龙河岩墓群

2000-04-02

知识窗 2000年7期
关键词:龙河丰都崖壁

曲 弓

我在川东长江流域的石柱与丰都两县(今属重庆直辖市)揽胜创作时,偶闻龙河两岸尚有许许多多的岩墓群。于是,在石柱同仁们的陪同下,我专程沿龙河饱览了各处崖壁上凿建的岩墓以及两岸春末夏初的秀美风光。

我们驱车在沿河公路上,同行们不停地向我介绍当地民俗和遍布龙河两岸的绝妙景观。当然,话题中最令人感兴趣的,就是那凿刻于悬崖之上的“岩墓”。雕凿岩墓穴,置棺为葬,是古代少数民族的一种丧葬习俗,当地老百姓称此为“岩棺”。据资料记载,在石柱与丰都之间的龙河流域地段,岩棺不仅分布广,且多而密集。仅石柱县南宾镇下至三五大桥、上到四方石电站拦河坝之间的40余公里河岸峭壁悬崖上,就凿刻有岩墓130多处。或三五棺一群,或二三十穴一片。雕凿岩墓主要根据岩面的宽窄而定,分别为横条形或方口纵深式两种,其中以横条形居多。

距石柱县城25公里处的龙河上游的岩壁上,游人可以目睹到最集中、保存最完好的“四方石”岩墓群。这里共有43穴岩墓,分布在傢伙山、木叶山及硝洞岩等3个点上。而硝洞岩则是四方石岩墓群的中心点,它地处四方石电站进水闸北岸,龙河呈“U”形流经此处。两岸绝壁依山随势,斜向延伸,紧紧锁住了龙河激流。陡峭的崖壁,直插入清澈碧绿的龙河深渊。崖顶端是泛青的层层梯田,绝壁上古树青藤悬挂如织,古人在悬崖绝壁上凿建和安放了27穴岩棺。这些岩棺疏密适度、错落有致,成为古龙河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横式岩墓穴一般长度为2米,高度和深度均为0.7一O.8米不等;纵深式墓穴则是外小内空,洞口直径约为O.8米,而内部则为2米见方。这里的岩面高度近百米,墓穴均凿建在距地面5~20米高的陡峭崖壁上,人们很难想象到,古老的土家族先民们是怎样将这些岩墓雕凿成功的,又是怎样将那些先人的遗体安放进悬崖洞穴中去的?真是千古之谜!大凡观瞻过岩墓的游人,无不惊叹那些少数民族的祖先们的吃苦耐劳精神和聪明才智!在那成群成片的岩墓之上,早先大都搭建有数米伸出的岩檐,以防止岩棺遭受到风雨的侵蚀,并能有效地减轻风化程度。

大多数的岩棺,不知何年何月早已被人抄过。距地面较低的棺木、骨骸及殉葬物品等已荡然无存。仅有最高几层的墓穴中,尚存有少数的朽材枯骸。岩墓中的棺材,大多头大尾小,平板长方形,棺底外凸内凹,形状似造型简易的木船。偶有极少数棺木是用整具木材凿成的,“凹”形的棺墙和棺底内空为方形,棺盖外拱内平,形式已近今日的棺材状。棺中多数放置有长50厘米左右的小木槽,据考古分析,此物估计用作存放死者的小件陪葬品并兼作死者的枕头。

石柱县地处长江流域川东山区,与鄂西山区接壤,其原名全称为“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全县人口中,土家族人口近半数。土家族的祖先们曾被古代统治者们贬称为“溪洞蛮”,他们主要聚居在龙河沿岸山区,故多以岩棺入葬。古时川东长江流域地区,皆为古巴国各民族部落聚居地。史料载,巴族始祖廪君带领“(延虫)延人”由鄂西迁徙至川东山区,同山地攘人结合而经过此地带。因此,龙河岩墓大致可追溯和考证为当时攘、蛋等古老民族发展的历史遗迹。在石柱与丰都之间的龙河峭壁上的岩墓,对于研究原川东山区古代的少数民族发展历史及他们悠久的文化,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

旅游者在游览和观赏龙河两岸的风光胜景时,千万不可忽视那凿建于悬崖绝壁上的一处处岩墓,它们是古巴国少数民族悠久而辉煌灿烂的历史遗篇。

猜你喜欢

龙河丰都崖壁
沙燕:崖壁建筑师
构建美丽丰都 推动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游桂林遇龙河
会下蛋的崖壁
崖壁公寓历险记
丰都,不负好春光
春到遇龙河
第20届重庆丰都庙会游客众多
预应力锚索技术在旱码头崖壁工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