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套钱”之心不可太切

1999-02-10

财经 1999年11期
关键词:国有股海油上市

舒 立

----10月,在资本市场上,有两件事都让关心者感到有些沮丧。

----一是在国内,争论了很久也酝酿了很久的国有股上市试点终于形成决策,但A股市场反应消极,股指连日下挫;二是在海外,中国海洋石油公司有限公司(海油有限)向境外投资人进行首次公募,但巡回路演之后应者寥寥,最终不得不空手而回。

----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9月间落幕,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改组,“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是全会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决定。显然,无论是长期以来被视为股市公有制标志的国有股上市流通,还是过往因其握有矿产资源和海上石油独家开采权的海油有限上市,都是事涉“战略退出”和“有所不为”的重大行动。

----资本市场没有笑脸相迎,从市场形势、操作技术层面,可以做出许多专门分析,但因为事涉改革全局,就有必要想得深一些——我们对于市场的“利用”之心、“套钱”之意,是否还是太切了?

----细想起来,中国人的进步实在很快。八、九年前,我们对股票市场的性质还停留在姓“社”姓“资”、该不该搞的争论上,而临近世纪末,“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已经成了中国经济界从上到下最流行的常用语。于是,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比起其他更富于挑战性、更触动既得利益的改革,企业到国内或国外“上市”更容易得到认同,更易于推进,也更具有优先地位。

----以上市带动企业改革的思路看似没有错误,甚至还颇有可首肯之处,特别是因为上市本身既可以拿钱又看似推动企业重组改制,更为官、产两界的精英们所推崇。但几年走下来,其实我们不能回避这样的现实:因为国内市场不够健全,监管能力较差,海外市场又相隔较远,明显拉大了“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资本市场对中国国有企业的约束力是有限的。如果走向资本市场的动作不能与更大范围的、更加彻底的改革相同步,上市除了能拿到钱,并不能对企业提高效率、改革机制起到根本性的促进作用。10年来,国内A股、B股两个市场股票指数起起落落,千亿资金进进出出,但上市公司的质量非但没有提高,而且效益连年下降;海外资本市场的H股、N股、红筹股公司也相继出现大量问题,多数企业改变机制的关键步伐仍然没有迈出去,已经是有力的证明。

----此次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国有经济的“战略退出”和“有所不为”,具有显著的坚决性。以此精神来反思中国企业在海内外资本市场上的举动,我们迫切需要摈弃“利用”市场之心,多一些改革的诚意和决心。这可以包含三方面的含义:一是必须明确一部分企业的国有股东可以“全面退出”,这些企业在上市前应拿出“退出”时间表,在上市后两到四年内逐步实现全部或大部非国有制;二是在某些战略性产业建立竞争机制,相关领域的垄断性国有企业上市前后,政府及主管部门应同步出台打破垄断、开放竞争的政策法规,允许其他企业进入;三是无论国企上市后仍由国家控股还是逐步转为私人控股,都必须建立可监控的、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

----这几方面都是大动作,但也是非做起来不可的事情。须知上市的目的固然是融资,国家出售老股更具资金变现的直接意义,但资本市场的资金是最昂贵的资金,意味着未来超平均利润的回报和相应权益。因此走向资本市场的企业只能是合格的企业,有长期、超常盈利能力的企业。资本市场因为流动性极高,投机性较强,所以似乎情绪无常,有时还会轻信和健忘,但资本市场本身是具有理性内涵的市场。在反复上当之后,市场终究会觉醒,市场的报复可能过激。因此,对个别国有企业而言,“利用市场”之心犹可恕,倘政府、经济部门甚至监管机构心存此念,支持鼓励短线“套钱”,其结果就非常可悲了。

----海油有限是个相当好的企业,此番在资本市场受挫,原因之一是受了“中国概念”之累,海外投资人对“中国国有垄断”、“享有优惠政策”之类早已不复当年的兴趣。至于国有股上市消息在市场反映负面,从根本上说也是因为国内A股投资人对已有上市公司的质量提升缺乏信心,难以想象国有股一旦流通或部分流通就真能让企业好起来。从道理上说,国企改革走向资本市场的方向没有错。但既然市场已经觉醒,我们更需实事求是。拿钱之心不可太切,而上市之外的企业改革大动作应当拿出来了。

猜你喜欢

国有股海油上市
20.59万元起售,飞凡R7正式上市
10.59万元起售,一汽奔腾2022款B70及T55诚意上市
14.18万元起售,2022款C-HR上市
海油华南谱新篇
中国海油助力乌干达首个油田建设
践行低碳战略的海油路径
通过终端打造海油品牌——专访中国海油华南销售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彭红斌
首次发行股票并上市过程中的国有股转持问题探讨
5月上市
国有股转持社保基金:一种制度上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