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生自古谁无死

1998-12-28陈仲舜

祝您健康 1998年5期
关键词:自杀者心理医生热线

陈仲舜

存在主义的创始人萨特曾这样描写过人生,即人生下来就是走向死亡的。仔细琢磨起来,似乎不无道理,事实上生物界从低等到高等几乎都遵循从生到死的规律。不过萨特的理论也并非如此全盘的消极,如他在谈到活着的时候,竭力强调:既然活着就要为活着负责,换句话说,活就要活得像个样子,活得有意义。他特别反对好死不如赖活着的观点。所以他在提到人的自杀行为时,态度十分冷静,他认为自杀是走向死亡的一种形式,和好生活着一样,同样是一种选择。既选择活着就为活着而奋斗,选择死亡时,活着的人也不要对他说长道短。

前几年人们对台湾三毛之死大加议论、感叹和遗憾了一番。如今除少数文人外,恐怕没人再提她,她的著作似乎也随着她的消逝而身价倍跌。为什么这样?主要还是人们总是对努力活着的人表示赞赏,而自杀则给人以暗淡冷漠之感——自己都觉得活着腻味了,那作品又能去激励谁呢?

最近,报载广州自杀预防中心的创办人某某突然自杀的消息,于是又在社会上掀起小小浪花。有人说,他是个心理学家,十多年来一直为拯救那些站在死亡边缘上的人服务。也不知通过他的劝导、宽慰使多少人放弃了死亡。但他毕竟是死了,死的“不明不白”吗?不一定如此,主要还是因为我们只知其一(救人的心理医生)而不知其二(他也有难言之隐,或说不出来的苦衷)。所谓“医不治己”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他吧。

说到这儿,我不禁又想起三十多年前在我国心理学界(那时是精神病学界),曹出现过三大权威相继自杀过世的“怪事”。当时笔者尚年轻,对这三位学长怀有无限敬仰崇拜之情。对他们之死也曾有过种种联想,记得那时同行们谈得最多的是精神病科医生的自杀率比其他行业多。可见心理医生的心理未必是健康和十全十美的。正如肿瘤科专家也不能幸免于癌症的侵袭一样。

11年前,笔者开办了全国第一条心理热线,那时的服务对象主要是针对企图自杀或陷于情感危机中的人,当时为自杀呼救的人次比率是2%。11年后,自杀呼救者不到0.5%。这似乎给人一种印象,11年前想自杀的人比11年后多4倍。但客观上如何呢?恰恰相反,如今的自杀率远比那时候高。有关数据表明,在社会灾难性意外死亡中,自杀居首位,车祸居中,而溺水位于末,几乎是3:2:1之势。5年前某大城市的调查结果显示,自杀者占人群的16/10万,而现今为25/10万。如果说过去城市自杀者多于农村,而现在则城乡差距呈持平状态。过去男多于女,现在女多于男,过去成年人多,现在青少年多,而老年自杀率在我国远较国外为低。

到底为什么呢?即便非研究自杀的人也会问。基本因素是来源于社会压力,具体地说是因为社会发展变革太快,有些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偏低的原故。诸如经济状况对比的差距,情感生活的创伤和挫折加大,人际关系复杂化,社会为缓冲情绪所必需的支持系统欠缺等。

也许由于笔者工作面的关系,总感到情感危机是当前自杀之最主要因素。其次是精神抑郁症所引起的病态性自杀。关于抑郁症的自杀,中外情况并不多。有学者统计研究指出,自杀者有60%是处于忧郁状态之中,而抑郁症的自杀成功率为12%。不久前有关媒体报道,我国的抑郁症患者达人群的8%,而处于情感危机中的人数相当于16%。从热线呼救一条渠道不能反映总体情况。因为凡诚心想自杀者是不会想到在死前一刹那去打个电话的。而打电话的人基本上都存有不想死的心理。对这类人,只要拉他(她)一把也就可免于难。

我们无法控制那些想轻生的人的思想情绪。唯一的可预防措施就是有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障系统。目前在我国,这种保障系统正初具规模。其实这种规模恰好反映了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举个实例来说明:

大约在5个月前的一天夜里,天津心理热线(022-27303765)接到东北某大城市一位女士打来的呼救电话,声称她因丈夫外遇,几经劝阻、吵闹无效,对生活失去信心,遂想到一死了之。2个月前曾开放煤气一次,幸而孩子回家得救,经亲朋调解。丈夫有所收敛。但事隔不久,丈夫旧“病”复发,决计与她离婚。于是她又采取自杀行为。将自己的左手腕割破,在血流如注中,她想留下几句遗言,便拨通我们的热线。面对这种危机当口,我们不是劝,而是果断快速地向该城市“110”报警求援。该市接到我们的信息后,立即查明当事人的家庭地址,出动警员赶赴现场。经当地120急救中心全力抢救,于次日中午方脱离危险。

值得鼓舞的是该城管辖区的民警,深受天津心理热线此举的激励,派专人协同居委会和她丈夫单位的领导,一起对他们夫妇间感情问题进行了数次社会支持性干预,终使他们破镜重圆。

在这场自杀干预中。可反映出这样几个环节:一是危机当事者的呼救意识,亦即心理卫生意识(如同家庭急救箱所联想的卫生保健意识);二是社会上有心理救援热线服备机构:三是心理医生的职责;四是“110”报警台;五是医疗急救系统;六是社区服务人员(民警、居委会人员等);七是单位对职工的制约作用。尽管平时这7个环节没有体制上的联系,但一旦事情发生,却自然地贯通联接,起到救人的效果。这与西方的援助模式有根本的差别。

记得在3年前,笔者曾在常州参加过一次国际“自杀预防与危机干预”学术研讨会。在会议交流中发现,中外对自杀呼救的干预态度有明显不同,比如在英国,对自杀呼救者的干预是采取劝告当事人不要轻生。但死与不死要由当事人自己决定。干预者的劝告责任尽到了,就算完成了救援任务。而我们则不止于劝告,同时还要把当事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不让他(她)达到死的目的。表面上看起来西方模式是尊重个人选择意志,实际上却违背了“救人救到底”的人道主义原则。兹以上例而言,正是由于救到底才挽救了一条生命、一桩婚姻和一个家庭。

猜你喜欢

自杀者心理医生热线
96365健康热线 有问必答 有求必应
96365健康热线 有问必答 有求必应
96365健康热线 有问必答 有求必应
所谓失败
所谓失败
自然者亲友的心理危机管理
美国警犬破获盗窃案后再次寻找到自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