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如何看待子女的前途问题向家长们进一言

1954-08-23

中国青年 1954年14期
关键词:升学祖国子女

现在,几百万年轻人刚从初中、高小毕业出来,正在积极准备参加升学的考试。几百万年轻人的家长都很关心这个考试,都希望自己子女能考进高一级学校里去学习。但每个人也都能预料到考试后的一种结果:只有一部分人能升学,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升不了学。我们大多数家长对于这个问题,是会通情达理,有正确地认识的,但这也不免要在有些家长的思想中引起焦虑,甚至感到失望。

升学或参加劳动生产,怎样安排自己的出路,这是年轻一代人的一个切身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个青年刊物的编辑部,感到应该讲几句话,把自己的意见提供所有家长们作参考。

每位家长都很开心自己子女的出路与前途;每位家长都希望把自己子女好好地培养成人。这是人之常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应该注意的是:一个年轻人的真正出路和发展前途是什么呢?把子女培养成人,把他们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呢,用什么方法去培养他们呢?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不能够依靠传统的习惯和陈旧的经验,而必须了解今天祖国对年轻一代的要求,祖国要求我们怎样去培养年轻的一代。

在这里,我们不妨首先从今天的中小学毕业生,为什么不可能都升学的问题谈起。

解放前,广大劳动人民整天愁吃愁穿,读不起书,甚至于没有心思去想到读书的问题;那时学校虽然很少,可是能够读书的人更少,所以绝对不会使人觉得学校不足需要。解放后,劳动人民的物质生活普遍得到了改善,并在逐步地提高,因之大家对文化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越来越高了;子女过去念不起小学的,现在都要上小学,过去只准备念几年小学的,现在又都打算进中学、上大学了。这应该说是好现象,是表现了社会繁荣的新气象。人民政府注意到了这点,几年来积极发展了教育事业,不断扩充原有学校,添办许多新的学校,总是尽可能地去满足人民在文化上的要求。至一九五三年底为止,与一九四九年比较,全国小学增加了百分之五十,小学生增加一倍多,中等学校增加了百分之十三以上,中学生增加了近两倍。学校发展的速度依然是这样的快,但是广大人民对文化需要的增长的速度更快,仍然令人感觉学校发展太慢、办的太少了。这个事实,正足以说明我们的国家是在大踏步地前进,同时也反映了我们在前进中还存在着许多实际的困难。

困难很明显,学校发展的速度赶不上人民的需要。有人就觉得这很容易解决:人民政府再多办一些学校好了。可是问题是不是真正容易解决、能不能够这样来解决呢?我们应该认真来考虑。当然,人民政府应该尽可能地多办学校、多收学生;事实上已经在这样做了。但若说要无限制地发展学校,说客观上需要多少就办多少,那就会成问题。情况是这样,要想满足今天所有中小学毕业生的升学要求,不是添办几所或几十所学校的问题,而是要添办几千几万所学校的问题。这不仅需要大量的干部,还需要很大的一笔钱。国家用钱是有个统一的预算的;要想教育经费大量增加,就必须把别的开支大量减少。我们先且不去说这样做会打乱国家的整个计划,影响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只“就事论事”,把哪方面的预算大加缩减好呢?有人想到目前国家用在经济建设方面的钱最多,是不是把这笔钱先拿来发展教育呢?按着这个办法做,国家把主要的财力和人力,不拿去办工厂、开矿山,不去修铁路公路,也不去兴修水利,发展农业,而去开办学校。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要我们国家不要什么钢铁、石油和机器,少生产些大米、小麦和棉花。这就是要我们国家工农业生产永远停留在落后的水平,要我们大家的物质生活永远没有什么改善。这就是要削弱我们国家的经济基础与经济力量。我们必须懂得:经济建设、工农业生产,是我们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解放以来我们的教育事业之所以能得到很大的发展,正是因为我们在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工作方面做得有成绩,打下了物质基础。我们若不首先去发展和巩固这个物质基础,而把主要力量拿来办教育,这就本末倒置了,说要满足人民的文化要求自然会完全落空。

想多办学校,经济建设经费不能挪用,国防事业费也更挪用不得,因为那样削弱了我们的国防力量,就是放纵帝国主义、特别是美帝国主义大义发胆侵略战争。战争,我们缺乏防御力量的战争,意味着工厂、学校、城市、村庄大量的遭破坏,老年人、青壮年、妇女儿童大批地被屠杀;我们的学校就是办的再多些又有什么意义呢?!

挪用回家任何其他方面的预算来办学校,都会破坏破家的整个建设计划。我们国家的计划,是从全体人民的最大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根据我们国家的全面情况、根据各方面的需要与可能来制订的。它决定了我们建设的重点是在重

工业,也决定了其他各方面事业相应配合发展的一定的比例。破坏这个计划,就会损害整个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就可能给我们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我们能够这样做吗?绝对不能做的。

这就是说,我们今天无法满足所有中小学毕业生升学的要求,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也无法完全满足。这种情况要一直存在下去,直到我们国家的经济力量发展到可以满足这种要求的时候为止。

以上所说的只是问题的一面,说明了今天的客观条件,不可能使所有的中小学毕业生都升学。我们还必须说明问题的另一面,就是从今天祖国的需要出发,也不应该叫所有的中小学毕业生都去升学;而是只要一部分人去升学,准备将来参加国家建设,要大部分人参加劳动生产,马上投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中去。

说要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劳动生产,有人就觉得这完全是白读书,是“埋没人材”他们总以为:做工、种地这些粗活,过去一个大字也不认识的人都干下来了,何必要有文化的人去干?他们还以为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大部分不能升学,这样的中学、小学何必再办下来?事实恰巧和他们的看法完全相反。今天我们国家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建设,开展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运动,迫切需要大批有文化的年轻人去参加。在工厂里做工,没有文化就成不了高级的技术工人,就没有办法发明创造、技术革新;而我们的国家正需要千千万万掌握最新技术,能够改进技术的人。在农村里搞生产合作社,至少记账要有文化,说到要用科学方法来改良农业技术,将来还会使用各种农业机器,没有文化更是行不通。而我们的中小学校,除了要输送一小部分人升学外,最重要的任务是为祖国培养劳动后备力量,把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年轻人,不断地大批地输送到各个生产建设的岗位上去,保证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能顺利地进行。在苏联,一般工人都要有中学的文化水平,拿莫斯科斯大林汽车工厂做例子,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工人都是十年制毕业的学生,相当于我们的高中毕业生;在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里也有许多的中学、专门学校以及大学的毕业生参加劳动。我们国家里也有这样的事实,有文化知识的人参加劳动生产,就容易掌握新的生产技术,学习先进生产经验,就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吕根泽、徐建春等人就是实际的例子。这里我们还必须说明:不仅说小学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学,就应该参加劳动生产,就是从高中大学毕业出来的人,也都应该积极参加劳动生产。他们的知识更多,在劳动生产中发挥的作用也可能更大。一个人只要能服从国家需要面积极劳动,他的知识就决不会“白费”,他的才能也决不会被“埋没”的。

正因为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文化、需要劳动,所以祖国对今天整个年轻一代的要求,是要他们都成为有政治觉悟和有文化知识的人,热爱劳动而又善于劳动的人。还因为在我们国家里,劳动人民已经掌握了政权,劳动就不再是被轻视的工作,而成了最光荣的事业;而祖国也为每个爱劳动会劳动的人安排了宽阔的出路,使每个人都有机会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我们感觉很可惜的,现在社会上还有不少人,并没有认识到解放后的中国的社会起了本质上的变化;没有注意到我们国家里每日发生的这样的新事实:在看来是最平凡的工农业劳动人民当中,出现了成千成万的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没有懂得:这些新的事实证明了劳动在今天社会中有崇高的荣誉,人们只有参加劳动才算找到了出路,才有发展的前途。有些家长就是这样,仍带着旧社会的眼光来看待劳动,因之也就不能把自己子女培养成祖国所迫切需要的人,不能替自己子女找到真正的出路。

有些家长把升学当作自己子女的唯一的出路。我们认为对于一个年轻人,升学固然是一条出路,但并不是唯一的出路,并且升了学,也还不能最后决定一个人是不是真正有出路。年轻人唯一的出路是服从祖国需要,为祖国而劳动;升学,也只有是为了将来好参加劳动,才能够有真正的出路。有的家长觉得自己子女非升学不可,是以为子女“多读点书,将来好当干部,可以不干累人的活。又能多挣些钱养家”。这样把出路解释为“当干部”、“多挣些钱”,实质上是旧社会“升官发财”思想的翻版。而事实上在新社会里,并不是多读点书就一定当干部,更不是当了干部就可以不劳动、多挣钱;当不当干部,多挣钱或少挣钱,也不能决定一个人有没有出路和前途。一个人的真正出路和前途,在于他为了祖国的需要而辛勤不懈地劳动,在于他在劳动中不断地求进步,不断地把新的劳动成果献给祖国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

不愿意自己子女参加劳动生产,有些家长是以为“自己劳动了一辈子,子女还参加劳动生产,不能算翻身”。又有的家长是想保持自己“书香门弟”的“传统”,觉得自己子女不升学而去参加劳动生产“太不像话”。旧社会统治阶级鄙视劳动人民,把劳动人民当作可以任意宰割剥削的奴隶,也鄙视体力劳动;而劳动人民在长年累月被压迫剥削的情况下,往往也感觉到劳动没有出息,以为自己要真正翻身就必须脱离生产,不再劳动。我们说今天劳动人民真正翻了身,是在于自己做了国家的主人,不再是被压迫剥削的奴隶,能以主人的身份来为自己、为祖国而劳动。至于谈到所谓“书香门弟”,是旧日知识分子为统治阶级帮忙帮闲挣得来的一块牌子;其中自然是流行着统治阶级的轻视劳动的观点,自以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参加劳动生产就“太不像话”。其实,今天叫人看来太不像话的,绝不是劳动人民,而是那些旧社会的渣滓,不劳而获的寄生虫。

有些家长在原则上并不反对子女参加劳动生产,也承认有了知识对劳动生产有帮助;但总是担心子女参加劳动以后学习不到新的知识,不能够进步,因而恐怕出息不大。这我们必须弄清楚什么是知识,怎样才能学到知识,得到进

步。毛主席告诉我们:知识只有两门,一门叫做生产斗争知识,一门叫做阶级斗争知识。子女参加生产劳动,就可以不断得到新的最实际的生产知识。当然,书本上的系统知识,是总结人们参加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经验得来的,也是应该学习的。我们也承认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在学校里是要比在生产中方便一些,可是还必须承认在参加劳动生产当中,是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自修的办法,来获得书本上的系统知识的;时间可能花费的要长些,但因为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就可能学得更切实、更深刻一些。我们决不能说参加劳动生产就学不到知识,就不能有进步,就不能有大的出息。事实上,在苏联有成千上万的工人和集体农庄的庄员变成了工程师、专家和学者。在中国也有许多并没有上过大学、中学,有的甚至没有念过小学的老干部,他们在实际工作和斗争中,不仅丰富了自己的实际经验和工作能力,也提高了自己的文化水平,成了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骨干。今天我们更看见了张明山、王崇伦那些工业上的技术革新者,也看见了耿长锁、李顺达那些劳动模范,他们就是在劳动中不断获得了新的知识,并用新的知识来改进自己的劳动的人。有成千上万的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在,谁能够闭着眼睛说劳动生产不能学到知识、不能求进步?谁能够闭着眼睛说劳动生产是没有出息的事情呢?

由于有些家长对于劳动生产认识不正确,对于祖国的当前情况和实际需要看得不清楚,所以对于子女的培养也没有一个正确的目标。培养子女的目标不正确,培养的方法也自然会发生问题;因之他们虽然在主观上是想把子女培养成人,而实际的结果则常常是完全与自己的希望相反。

错误的教育子女的方法,表现在子女升学前的不适当的鼓励。如有一位家长对孩子说:“你如果考上中学,我送你四样礼品:新钢笔、新书包、新皮鞋、新衣服。要是考不取中学,也送你四样:一只篮、一根棒、一只碗、一双筷,从此断绝关系。”这样对待子女,简直是利诱,是威胁,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呢?这样就是培植子女有轻视劳动、追求物质享受等等可鄙思想;同时也会使他们在精神上感受极大的压力。有的家长则不管子女的身体和功课基础如何,总是逼着子女日夜拼命地准备功课,不给他们半点休息。这些办法,只会使子女的精神过分紧张,身体过度疲劳,对子女当前的升学考试不利,对他们一生的身心发展也很不利;做父母的人,本意是为了子女好,为何要采取这些办法呢?对待子女升学的正确办法,是要向子女讲清楚升不升学都有出路,指导他们有计割地准备考试,帮助他们经常保持心情愉快、精力饱满,不要太紧张,也不要太疲劳,这样就可以帮助他们身心正常的发展。

对待不能升学的子女,也必须采取正确的态度。本来,当一个年轻人没有考上学校的时候,内心总是有些难过的。但今天的年轻人很容易接受新的正确的思想,有许多年轻人能够服从祖国需要,愿意参加劳动生产,这里就需要做父母的安慰他们,而不是打击他们;帮助他们认识不升学的出路在那里,而不应骂他们没有出息。在农村里,要鼓励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在城市里,应该设法为他们介绍工作,使他们参加劳动。倘若一时找不着工作,或者是年龄太小不能参加劳动,也应该指导他们温习功课,并且引导他们参加适当的家庭劳动,培养他们爱劳动的观点和习惯,以便将来有机会时再去参加劳动。就是在他们已经参加了劳动生产以后,还须要不断地鼓励他们上进,要求他们不断地提高劳动技术,补习新的知识,可能的时候,还给他们一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但是有的家长对待子女,并不是采取这样正确的态度。他们一见子女升不了学,不是安慰而是冷淡、而是虐待。如像一位家长看见孩子在高高兴兴地吃饭时就说,“亏你还笑得出,忘记了你没有考上中学?”当孩子吓得战战兢兢的时候又说:“谁给你气受了?没有考上中学,照样给你饭吃还不好,生什么气!”有的子女愿意参加劳动生产,做家长的不是鼓励,而是辱骂,说愿意劳动生产是“下贱骨头”、“没出息”。这样使得子女在家里哭笑不得,坐卧不安,精神非常痛苦,学习也好,劳动也好,都无法集中心思去搞好,意志薄弱一些的更感觉活不下去了。这样对待子女,不仅不能使他们走出一条好的路来,而且很可能因此而断送了子女的一生。每位家长都是真心爱护自己的子女的,就千万不能采用这些错误地对待子女的办法。

和每位家长爱护自己子女的家长一样,党和人民政府怀着真挚亲切的感情,关怀整个年轻的一代,关怀他们每个人的成长与进步,每个人的发展前途;因为他们都是祖国的儿女,是老一辈所进行的伟大共产主义事业的继承人。党和人民政府要认真地培养他们,不愿意他们有任何一个人失足或落伍。党是要在各级学校里去培养他们,但最主要的是根据各种具体条件与实际需要,把他们放在各种不同岗位上,在生产劳动中、在战斗的烈火里去培养锻炼他们,要使他们成为有政治觉悟、有文化、体格健壮、热爱劳动、不畏艰苦的战士,优秀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党把培养年轻一代的任务交给了青年团,交给了整个年长的一代,交给了每一位教师,也交给了每一位家长。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担负的工作,也是我们整个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一项重大的事业。

对于我们的每一位家长来说,必须抛弃一切陈腐的观点。如果说在过去,很多人养儿只是为了防老,那么今天我们就还应该把自己的儿女看作也是祖国的儿女,应该帮助国家把子女教育成建设新社会的战士。所谓“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说法也有问题了。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旧观点来教育子女,安排子女的前途,用所谓“杖下出孝子”、“不打不成人”的严峻办法来对待子女,也都是不合理的了。我们只有多从正面启发教育,循循诱导的方法来教育子女,才是正确的态度。

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子女升学问题,实事求是地帮助子女选择正确的道路,使他们在身心各方面都能够健康的成长,使他们成长为优秀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者。这是我们对于每位家长所抱的热诚的希望;也应该说,这也是祖国所给予每位家长的光荣的任务。

猜你喜欢

升学祖国子女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为子女升学攒资历
我和我的祖国
对祖国唱出爱
我和我的祖国
别让熬夜毁了升学梦
升学啦
她为“破烂王”子女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