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铸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路径研究

2024-07-12曹舒淇

关键词:精神家园建设路径

曹舒淇

摘 要: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世界,是全体中华民族共同依托、共同传承的文化精神、道德规范、情感观念等精神文化属性的总和,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共同进步的动力之源[1]。本研究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家园建设的重要指示为根本指导思想,系统阐述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特征及其价值意义;结合具体事例,分析现阶段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存在的不足,指出暴露出的相关问题;坚持正确的思想和观念引领,汇总相关理论和资源,系统化地探究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D633;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4)06-0010-06

精神家园代表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印记,是精神财富的集中体现,体现着一个民族对世界的情感认知以及深层次价值追求,是一个民族能够安身立命、繁荣发展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物质财富日益丰富的趋势下,精神层面却暴露出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道德滑坡、信仰缺失等问题,如何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已成为现时代的关键课题。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首次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一概念进行阐述,将其作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如期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坚持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就中华民族的共同意识”,将文化认同视为认同感培养中的最深层次内容,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确立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方向。2022年,党的二十大召开,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增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这一现实背景下,探究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路径势在必行。

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基本内涵

(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内涵

精神家园是与世俗家园相对应的概念,被视为精神的起源和归宿,是人类求真、向善、创美等精神活动的整体文化区域,其核心是以情感为纽带的传统文化和以价值观为基础的道德信仰。就其本质而言,精神家园是人类在主观层面创设的精神文化世界,诞生于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反映了人类自我精神世界的变化。为理解精神家园的深层次含义,应注意以下三点内容:其一,精神家园是指“精神所处的家园”,与人类所处的文化环境以及社会道德风尚有着密切关系[2];其二,精神家园属于指向人类精神信仰和情感世界的范畴;其三,精神家园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寄托了人类的人生价值和道德信仰[3]。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在中华民族长期生活及生产实践中产生和发展,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认可和崇敬。

(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理论基础

1.社会文化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创立的教育学理论,将受教育的过程分解为“同化”和“顺应”两个环节。其中,“同化”过程是指受教育者通过接触外界环境,吸收、整合外界信息,进行丰富现有知识结构,使受教育者自身认知水平得到提升;“顺应”过程是指受教育者对所获取知识进行改造和充足,在这一过程中,突出了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要求受教育者能够有意识地根据自身发展诉求,选取相应的知识内容,进而对各种知识、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社会文化建构主义理论则是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依据社会文化建构主义者的观点,人类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与其所处的文化环境、历史背景、社会风俗习惯有着密切关系,人类正是在特定的环境背景下,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学习知识、重构知识,并从所处环境背景中汲取知识,进而形成个人的知识和思想体系。同时,这也是一个陶冶身心、浸润心灵的过程,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递中华民族精神,可以让社会公众从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及思想内涵,在社会范围内营造和谐、稳定的物质和精神环境,进而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增强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层感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微观基础。

2.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建立在客观物质实践基础上的唯物主义文化观,强调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活动相结合。文化是人类生产劳动的结果,是人类出现后而诞生的,人类本身及其生产劳动也可以视为一种文化现象。基于文化视角,从人类诞生开始,文化就悄然形成,并随着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活动的深入而不断丰富。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一书中,对人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阐述,认为“人只有在创造文化活动中方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也只有在文化活动中,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人类的诞生伴随着文化的形成,人类与文化之间有着先天的必然联系,文化可被视为人类本质的体现。同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也会反过来对人类的精神生活产生影响,这一过程被视为文化“化人”的体现。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作为一种从思想和精神层面影响人类认知体系和行为方式的过程,产生于社会文明高度发展时期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可将社会所需道德品质和人文风尚转化为人类内在的道德素养,是人类主体性的集中表现,可以促进人类潜在道德本质的自然成长。而在这一过程中,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能够发挥其育人价值,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提高社会公众的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三)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特点

精神家园是与世俗家园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兼容以情感为纽带的传统文化和以价值观为基础的信仰文化,是人们从文化层面对生活意义和生命归宿的找寻,是人类一种求真、向善、创美行为在具体文化方面的体现。建设精神家园是让人们在这一过程中找到自己的思想、灵魂和活着的意义,是对国家、对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是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间习俗、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认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主要包含三方面的特点:

1.多元一体

中华民族是由众多民族共同组成的一个融合体,在长期发展传承的过程中,各民族文化不断交融、不断影响,使得民族文化既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和地域性,又有着共同的地方。因此,中华民族的文化既是多元的,又是一体的,多元是建立在一体基础上的[4]。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也是建立在多民族文化基础上的,是从56个民族当中抽象融合的共有精神财富,内容之丰富,层次之多元,是各个民族精神文化、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集合体。因此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各个民族文化相互尊重、和而不同的结果[4]。

2.包容性

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文化能够积极地融入其他民族文化;在当今社会,中华文化又能吸收西方的先进思想,在此基础上融入符合中国特色的内容,进而形成了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优秀文化体系。因此,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所包含的精神文化是包含各民族、各地区甚至外来民族文化的统一体,具有极大的包容性[5]。

3.创新性

中华文化是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在继承中不断创新的文化体系。在发展过程中,中华文化的核心始终是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同时也在此基础上不断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精髓,形成了不断创新的独有的文化内涵。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建立,并且经过时代的发展变化,一方面做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另一方面又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需求进行创新,吸收其他优秀文化的同时,始终保持着文化的先进性。

(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价值意义

1.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有利于重铸共产主义精神信仰

思想信仰,涵盖了基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个体提供了指导和方向。共产主义的信仰,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心,是中国共产党追求的终极目标。它源自马克思对理想社会的期望,强调改进社会的动态过程。列宁突出了共产主义思想的重要性,强调它是无产阶级斗争的中心。只有依赖这种深厚的信仰,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民众在艰难时刻取得胜利。改革开放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一部分人中减弱了,造成了一种信仰空缺。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有利于重铸共产主义精神信仰。

2.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有利于夯实社会主义道德基础

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建设也有助于巩固社会主义的道德基石。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化的,伦理和道德是其基础。底线伦理是每个人都应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它确保我们作为人类而存在。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影响下,部分人失去了道德感,为了对抗这种道德下滑,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中华精神家园时,我们应强调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并努力培养出具有高尚社会主义道德的人。

3.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有利于构建中华民族时代精神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过程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增强民族认同感,而且可以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文化支撑和价值引领。全球化的背景下,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然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和哲学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与全球化中的主流价值观互补和对话的可能性。例如,儒家的和谐思想、道家的自然观和佛教的因果观都为现代社会的和平、可持续发展和个人成长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既继承和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华民族风格的现代文化。这不仅可以使中华民族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和独特性,而且可以为全球的文化多样性和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市场原则泛滥冲击传统道德规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发展市场经济增加了国民收入,促进国家走向富强,在维护市场秩序以及发挥市场功能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法治原则能够维护市场秩序,有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企业正常运行;竞争原则能够为市场营造公平的环境,促进参与者不断地进步和创新,使市场资源能够合理分配。但是,如果不能合理地对市场原则进行限制以及根据环境的改变进行调整,而是任其肆无忌惮地渗透到社会生活当中,就会导致一系列问题的产生。自由原则本来是为了有利于资源的自由流动,使经营者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使消费者能够满意消费,得到更好的服务。但是如果这种自由成为绝对的自由,不受到任何限制的话,就会使得一些不良商家借此大做“文章”。比如采取降低产品的质量,以低质量产品冒充好产品和缺斤少两等不道德的做法,甚至严重危害到国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市场竞争原则本来是让企业之间合理竞争,进而推动企业不断创新和发展来促进自身竞争力的增强,从而营造一个健康的市场环境。但是这种竞争不加限制便容易导致一些商家为了在残酷的竞争环境中生存下来,而产生错误的金钱观和道德观。引申到社会生活中,就使得一些人对金钱有了错误的理解,认为只要有钱就能满足一切需求,人生的价值就等同于金钱。伴随着这种物质欲望的追求出现了冷漠的价值观念,除了金钱和功利之外,其他一切精神和道德都是辅助条件,衡量价值的标准成了“有用”和“无用”。人们的幸福生活只建立在物质满足上,而忽视了精神世界的丰腴,道德观念更是成了边缘化的事物。社会文明无从提及,违反道德行为的事件层出不穷,遵纪守法、价值观念正确的人利益受到损害,而违背道德自私自利的人却成了受益人。在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很多人将自己视为中心,变得自私和无情,这是违背我国的传统道德规范的,更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二)大众文化传播侵蚀社会精神

大众文化是市民文化的衍生品,随着大众传媒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大众文化类型日渐丰富,形式多样,满足着人们的娱乐需求。改革开放后,一元文化局面被打破,大众文化逐渐崛起,人们生活水平提升的同时对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大众文化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因为大众文化是市场经济运行下催生的产物,也会受到一些市场弊端的影响,因此大众文化在满足人们文化需求的同时也会通过文化产品来获得利润。过度市场化以及受到利益的驱使使得有些大众文化形成了过度“商业化”,甚至违背历史、违背现实的现象。例如:一些影视作品中为了制造卖点而出现大量的暴力镜头或者色情片段,不利于青年人的健康成长;一些抗日主题的影视剧中,故意夸大虚构抗日将士的战斗力,便出现了手榴弹炸飞机等不符合现实的场面,不仅是对抗战英雄的侮辱,更让青少年对战争产生误解,不利于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战争观;还有一些作品肆意地篡改历史,将清朝发生的事安排在唐朝、将打赢的战争演绎成失败等等,这不仅不利于青少年正确地学习中国的历史,更容易助长“历史虚无主义”之风的蔓延。更有一些大众文化为了制造卖点,不断迎合低级趣味,以盈利为目标,不考虑文化传播产生的社会效益以及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大众文化一方面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使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中得到放松,但是不健康的大众文化也会降低大众品位,甚至侵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不仅不能真正满足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反而造成人们的精神空虚和道德堕落,更是不利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

(三)西方文化霸权对民族文化的侵害

长期以来,以“民主”自居的西方列强一直想通过“西化”和“分化”来对我国文化以及价值体系进行入侵,进而传播西方所谓的民主文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国与国之间交流的增强使得外国文化的入侵成为我们不可避免的问题。当然外来文化也不全是糟粕,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对于我国文化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助力作用,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但是,很多民众是缺乏辨别能力的,不能理解外来文化的深层次内涵,一味地接受和追逐会对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带来不利的影响。文化霸权主要有两种表现,其一是思想文化的渗透。西方国家通过电影、时尚潮流设计等文化产品来传播其所推崇的“普世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念反映了西方世界对于物质和利益的追求以及向东方输送西方霸权主义思想的目标。一个伟人曾经说过不仅要抵制西方列强的飞机弹药,还要抵制其糖衣炮弹,西方传播的带有政治色彩的文化思想,就是为了一步步侵蚀国人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其二是文化产品的输出,不仅是歌曲、电影等娱乐文化产品,还有文化衍生品。西方国家对于文化产品的输出不仅能够获得高额的利润,还能侵蚀被输入国的文化,打击其民族文化产业,通过文化输出占领输入国的市场。

三、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民族性与普世性共存

精神家园离不开文化支撑,精神家园的建设也要体现鲜明的中华民族特性。要兼具爱国主义精神,譬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敬业精神,譬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奋斗精神,譬如“君子以自强不息”;实践精神,譬如“知行合一”;反思精神,譬如“每日三省吾身”。这些精神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而进行不断创新,进而提升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魅力[6]。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及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不断增强,使得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冲突、价值观念冲突越来越频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立应该按照“和而不同”的原则,既要保持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又要适当借鉴国外先进文化,积极融入世界文化之林,使中华民族的民族性和普世性结合起来。

(二)文化性与政治性兼顾

“民族”不仅是文化的代名词,同样具备着鲜明的政治特性。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既要增强文化软实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共有精神家园的构建能够使中华民族更加凝心聚力,更加团结。因此,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仅仅具有文化性,还有着鲜明的政治色彩。因此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坚持文化性为基础,政治性为根本,实现文化性和政治性的兼顾。

(三)精神性与物质性相统一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除了在精神层面建设外,还包含经济基础、社会制度、科技发展以及环境建设等多方面的内容。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社会阶层有了明显的分化,价值观念也呈现多元化的特性。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除了要继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之外,还有结合现实情况,弘扬文化主旋律,使大众在思想上能够得到共识。除此之外,还要不断完善分配制度,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职业之间的差距,促进分配公平;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为构建共有精神家园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路径

(一)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方向

我们必须深入理解和贯彻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原则,坚定不移地倡导马克思主义,以科学思维不断武装头脑,最终达成共产主义建设的终极目标。而个体的成长作为国家繁荣的基础,所有中华儿女都应为实现这一目标共同努力。中国共产党员,不论在革命、建设或改革时期,始终牢记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将之视作前进的引导。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广大人民的利益置于最重要的位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社会进步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其文化引导功能和主流价值观念,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创造了良好社会氛围。

(二)大力发展公益文化

考虑到公益文化在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水平方面的作用,我国亟须大力推进公益文化事业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关键特点在于它的公益性质,这意味着公益文化事业不依赖市场导向。同时,这也意味着这种事业自己不能获得足够的经济来支撑它的发展,因此政府必须提供财政支出以及政策保障,促进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持续发展。首先,政府要不断完善公益性文化设施,增加设施投入,以确保城市居民获得文化休闲空间[7]。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或偏远地带,政府财政支持可促进居民文化水平提升,实现资源公平分配,推动文化建设惠及全体群众[8]。其次,还需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和经营模式创新,以实现文化资源的合理分配。政府应继续简化行政程序,实现职能转变,打造服务型政府。政府可将更多事务性工作交由专业人士处理,自身则扮演指导和监督角色,实现效益最大化。同时,还需借鉴西方经验,吸引社会资本介入公益文化领域,并利用宣传和政策支持资助企业,以激发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益性文化事业。最后,要实现长远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兼顾经济效益。政府的财政支持有限,必须切实增加财政投入,将公益性文化事业壮大[9],而在这一过程中,仅仅依赖政府支持是远远不够,还需充分挖掘文化事业本身的资源潜力,合理开发和利用,以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党和国家十分重视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问题。党中央领导人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根本目的,帮助青少年树立坚定的理想信仰,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走长征路和瞻仰西柏坡等革命圣地时强调,不能忘记前辈的牺牲和奉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帮助中国民众树立正确理想信仰、牢记历史、感恩英烈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导下,全国纷纷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并不断深挖本地区的红色资源,通过创建博物馆、纪念馆以及引入新媒体技术等方式进行开发和利用,创新爱国主义资源的呈现方式,提升民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讲好中国故事为己任,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平台,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发展[10]。

(四)拓展文化宣传方式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需要全体中华民族的共同努力,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和实际行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代表着一种理念和精神动力,它的成功建设必须依赖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并将这种精神融入日常实践。我们要确保站在群众的立场,深入到群众中,为群众提供服务。在宣传方式上,应采用多样化的方法,选择群众喜爱、容易接受的方式,使宣传贴近人民群众的需求和生活,从而激发他们的认同感和使命感[11]。同时要主动开展宣传工作,将宣传工作融入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工作以及学习当中,潜移默化地对人民群众形成影响。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建的重要主体。因而,要重视青年一代的传统文化教育,将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根据课程特点和青少年的成长规律,适度引入书法、绘画、传统文化鉴赏等课程。在语文课程中增加诗词经典,使爱国主义教育与学科发展相融合,提高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

五、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在全面阐述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特点及价值意义的基础上,聚焦于现阶段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存在的问题,结合相关理论,明确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从“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方向”“大力发展公益文化”“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拓展文化宣传方式”等方面入手,提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路径,旨在推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进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和文化支撑。

参考文献:

〔1〕朱永梅,陈金龙.以共同性引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43(05):28-36+182.

〔2〕张福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建路径研究[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23,31(03):1-4.

〔3〕贾磊.关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历史考察[J].理论界,2022(10):68-74.

〔4〕刘萍萍.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探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776(26):30-32.

〔5〕桂榕.文化遗产景观实践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J].思想战线,2023,49(01):85-95.

〔6〕刘振军.夯实“四个基础” 着力打造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荆门样板”[J].民族大家庭,2022(3):30-32.

〔7〕王德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N].云南政协报,2022-04-04(001).

〔8〕王博宇.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新疆社科论坛,2022(1):20-24.

〔9〕海晓红.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1(6):133-141.

〔10〕黄禹诗,龙梆企.民族文化工作与建设共有精神家园——读《构建当代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J].今日民族,2021(7):52-54.

〔11〕闵言平.坚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J].中国民族,2020(8):18-19.

(责任编辑 王大奎)

To Advance Research on Ways to Build a Common Spiritual Home

for the Chinese Nation

CAO Shuqi

(Conservatory of Music, Chifeng University, Chifeng 024000, China)

Abstract: The common spiritual homeland of the Chinese nation is the spiritual world on which the Chinese nation relies for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It is the sum of the cultural spirits, moral norms, emotional concepts and other spiritual and cultural attributes that all the Chinese nation relies on and inherits. Zhu Yongmei, Chen Jinlong. Lea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on spiritual home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rough commonality .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Based on concrete exampl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on spiritual home and points out the related problems exposed. Adhere to the guidance of correct thoughts and concepts, collect relevant theories and resources, and systematically explore the specific path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on spiritual home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words: Spiritual Home; The Shared Spiritual Home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nstruction Path

猜你喜欢

精神家园建设路径
传承“非遗”文化 共筑精神家园
强化“四个意识” 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
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路径分析
从依法行政浅谈法治政府的建设路径
试论《弟子规》与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浅谈高校后勤管理的制度建设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之路径
行业特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与研究
经营好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坚守精神家园 争创文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