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经营模式研究
2024-06-15连英
■摘 要:技工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的主要培养单位,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接产业需求,实现专业链、产业链、人才链和创新链的有机融合,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理念,创新经营管理模式,达到融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创新创业、社会服务和信息交流等为一体的目标。产业学院是当前技工院校发展的主流方向,有利于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产业需求对接,专业与产业发展趋势对应。为此,本文主要探讨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的经营模式,提出产业学院建设的策略,以期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的建设。
■关键词: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经营模式
■课 题:本文系中国职协教科研课题“‘1+N模式下技工院校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管理与运营的研究”(课题编号:202218402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产教融合是技工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提升的必经之路。但是从目前技工院校产教融合的实际情况来看,还存在企业参与力度不够大等问题。为此,国家相关部门对产教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优化技工院校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充分发挥技工院校和企业优势,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一、智能制造专业产教融合现状
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对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了技工院校的发展。目前,技工院校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不断深化产教融合,与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充分发挥企业和学校的优势,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但是,由于校企双方合作机制、合作目的等不同,产教融合是以技工院校为主导,企业未能发挥主体优势。
一是部分技工院校的产教融合主要体现在顶岗实习和订单培养等方面,学生只是在毕业前到企业顶岗实习,其他阶段的学习和实训课程全部由学校组织和实施,企业完全未参与,导致学生学习内容比较落后,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不能够满足企业生产的需求,甚至脱离社会需求。
二是技工院校教师在科研方面能够获得的企业支持较少,少有的科研成果也无法真正转化,影响了科研成果的落地,影响了技工院校的社会服务效能。同时,技工院校教师深入企业的机会较少,未能及时获取企业的创新需求。总体来说,当前产教融合以学校为主,企业的参与很少,校企合作“两张皮”的问题无法得到真正解决,企业未能有效参与产教融合。
三是校企合作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合作协议中约定的流程和细节在执行和落实中存在问题,很多重大决策推进难度较大。虽然部分院校已经先行完成了产业学院的建设,但是往往以二级学院的形式存在,缺乏对产业学院的准确定位,采用跟二级学院相同的办学和育人模式,无法满足特定产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偏离产业学院建设的目标和方向。
二、智能制造专业产教融合方向——产业学院
为进一步推动智能制造专业产教融合,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建设产业学院,通过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模式,最大限度发挥产业优势,推动技工院校智能制造专业相关课程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全面提升技工院校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产业学院是教育与产业融合的产物,引入政府、学校、行业和企业等多个主体,以专业或专业群为纽带,融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创新创业、社会服务和信息交流等为一体的办学模式,即“1+N”模式,其中“1”为人才培养,这是产业学院所必备的核心功能,具有根本性和唯一性;N为其他功能,包括技术研发、创新创业、社会服务和信息交流等,这些是产业学院的诸多基本功能,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增减或调整。
京津冀协同发展策略的实施对邢台市智能制造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倒逼智能制造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一些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的应用,智能制造行业人才的素质和技能水平远不能满足企业生产要求。技工院校作为一线技术型工人的主要培养单位,要抓住时代发展的契机,引进先进的产业学院办学模式,对现有教学资源和行业资源进行整合,打造智能制造特色专业,不断提高智能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为邢台市的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产业学院的建设可采取“厂中校”模式,将其建立在企业,管理则由技工院校牵头,多个主体共同参与,达到车间与教室一体,教学和岗位对接,实习和就业融通的目标。
三、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的经营举措
产业学院的建设实现了政府、技工院校、行业协会以及企业等多个主体联动,实现了社会资源的共享,有效确保了智能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一)共建专业
根据智能制造行业的需求,技工院校和企业要共同完成专业领域的确定、人力资源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具体实施过程中要调整现有智能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所有课程都要依据企业真实的生产任务和要求,引进企业的生产流程、先进生产技术和质量标准,开发课程教学所需要的教具。各主体依托专业群,实现课程共享共建,并且通过共享共建平台确保智能制造专业课程与企业核心岗位的对接,为智能制造行业的发展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共建课程
为了确保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毕业生具备较高的技术研发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的所有课程应以应用型为主,由技工院校骨干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建设十门左右的特色课程,如人工智能、新材料与新技术应用、职业规划与职业发展、产品生产与工艺、精益生产与安全管理、TPM设备管理等。同时,技工院校和企业要创建共同的师资团队,双方就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进行深入探讨,开发满足企业生产需求的特色课程,并且着手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技工院校还要加强对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训,使其能够充分发挥知识优势,为企业技术研发和技术攻关提供支持,让产业学院的课程真正落到实处。为了确保产业学院所有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和前沿性,各参与主体要定期对课程内容进行论证和调整,如结合国家政策,引进新质生产力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在学校就熟悉智能化和绿色化的内容。
(三)共建实训室
智能制造产业学院要依托机械制造产业集群优势,与企业共同创建五轴数控机床实训室、增减材复合实训室等。实训室建设完成之后,学生可在校内完成先进数控加工机床操作方法和技术的学习,特别是增减材复合实训室的建设,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数控机床和3D打印融合的加工技术,进一步更新其机械加工理念,提高机械加工技能水平。实训室能够为学生创建真实的生产环境,将企业真实的加工项目引入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将部分实训室建立在企业,依托企业良好的设备条件和生产环境,让学生在企业实训室完成真实生产任务,提前了解企业的生产加工要求,真正实现毕业即就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四)共建师资团队
在产业学院模式下,技工院校要建立教师、产业专家、商业专家以及技术专家的混合团队,将企业技术骨干或者工程师聘为学院的工学一体化兼职教师,承担智能制造专业实训课程的教学;将技工院校教师聘为企业培训师,承担企业的知识培训、生产研发等,解决企业生产技术问题。技工院校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通过学术探讨、资格认证、教育培训等提高教学和技术攻关水平,推动技工教育更好地发展。企业还要为技工院校教师提供下企业锻炼的机会,一般每年不少于1个月,让技工院校教师更好地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要求以及行业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明确不同岗位的职责和规范,不断提升技工院校教师实训教学能力。
(五)共建管理与运行机制
产业学院是技工院校和企业合作建设的,在运营和管理过程中必须确保产权清晰性、权责明确性和风险共担性。为了有效提升技工院校和企业合作的长久性,产业学院经营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各参与主体的利益,创建“政校企”协同治理模式,签订权责协议,明确产业学院经营中各主体的权力和责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企业代表任院长、技工院校代表任副院长、企业工程师和技工院校骨干教师共同担任智能制造专业负责人和带头人,设置专门的产业学院经营管理指导委员会,引进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确保产业学院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需求。通过实施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了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知识单向传输的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是技工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四、结束语
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的建设要以产业为载体,推动技工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笔者结合技工院校产教融合的现状,提出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共建实训室、共建师资团队、共建管理与运行机制等举措,真正发挥政府、技工院校、企业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将技工院校的课程教学从单纯的实训转为技术研发、创新创业、社会服务和信息交流等相融合,推动产教融合制度的创新,扩展产教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陈克正,吕万翔.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建设路径探索与实践研究[J].互联网周刊,2023(3).
[2]秦小云,秦福利,李健.地方高校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23(5).
[3]周步昆,许广举,冀宏,等.融合创新视角下应用型高校产业学院的特征,架构与评价[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5).
(作者:连英,邢台技师学院机械工程系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