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绿色减贫可持续效应研究*
——以山西省灵丘县为例

2024-06-10李晓夏冯文燕

南方农机 2024年9期
关键词:灵丘县有机发展

李晓夏 ,冯文燕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249)

以经济发展为导向开展绿色减贫实践,是绿色减贫产业化的体现,是贫困地区利用自身优势形成规模化、绿色化产业的主要途径,有助于实现对贫困人口收入的提升和就业的发展[1-3]。随着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以及贫困地区对自身发展需求的增强,亟需脱贫地区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以期为找到发展途径、实现减贫效能可持续、激发人口主动性打下良好基础。近年来,山西省灵丘县作为绿色减贫实践的典型,确立了“党政主导、规划先行、产业支撑、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共同富裕”的工作思路,充分运用区域特色,在抓好生态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稳步推进乡村旅游,同时坚持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在实现绿色减贫的同时,乡村也呈现出崭新的面貌。灵丘多项工作得到了中央省市各级部门的认可,灵丘县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4-6]。

1 灵丘县的基本概况

灵丘县地处山西省东北部、大同市东南端,区域面积2 732 km2,辖12 个乡镇、186 个行政村,总人口25 万,其中农业人口20 万。灵丘因战国时期胡服骑射、首提改革的赵武灵王而得名,距今已有2 300 多年的历史。灵丘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闻名中外的平型关大捷就发生在这里。灵丘县位于农作物生长的黄金地带——北纬38°~39°地区,年均日照率为64.3%,年均气温7 ℃,无霜期年均145 天左右,年均降雨量433.3 mm,这样的气候条件,使灵丘成为抵御病虫害的天然宝地,也成为华北地区生产“谷、黍、麻、麦、豆”等杂粮的优质基地。此外,灵丘还拥有面积达220 万亩的天然牧坡,是山西省草地面积最大的县,也是雁门关地区肉牛、肉羊重点发展县。灵丘1991 年被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2011 年被列入“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2014 年全县有贫困村124 个、贫困人口1.852 9 万户4.67 万人,贫困发生率为22.9%。2019 年4 月,经山西省政府批准正式退出贫困县。

2 灵丘县绿色减贫主要做法

2.1 大力发展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的发展可以帮助解决现代农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有极大的发展潜力。灵丘县高度重视有机农业发展,运用创新的理念,吸引更多的农民向有机农业转化,有助于提升整体产出;在本地化和区域化的层面上,向着最优化的实践持续改进;进一步拓展有机农业的诚信模式,以多种方式确保透明诚信;加强从农场到最终产品的整体性联系,认可价值链上的相互依存以及真正的伙伴关系;提高面向消费者和决策者的透明度,强化农民的地位和利益[7-10]。

位于大同市灵丘县的车河有机社区是由上车河、下车河两个行政村组成。原先的下车河山环水抱、风光优美,但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耕地少,导致贫困发生率较高,成为贫困村。近年来,车河有机社区借助良好的自然生态优势,通过“有机农业+生态旅游+美丽乡村”的发展模式,成功走出了一条“升级版”的生态产业致富路。车河有机社区利用区域良好的生态资源,通过有机农业种植、养殖和销售农产品获得收入,通过国家有机农业公园有机社区建设改变农村面貌,通过发展有机农业保护水、土、气环境资源的扶贫方式,探索出一条生态致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建立专家顾问制度。发展有机农业,对于一个长期贫困的偏远县城来说,既有理念上的脱节差距,又有技术上的短板不足。要实现有机农业发展从无到有、日新月盛,必须要有理论支撑、技术辅助。为此,灵丘县政府积极邀请中国农业大学专业团队,建立教授工作站,持续给予技术指导,并与灵丘联合培养“乡村振兴—精准扶贫”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人才支持。此外,从2014 年开始,每年定期召开车河国际有机农业论坛,多层次吸纳发展有机农业的前沿信息,不断夯实理论和实践基础。

严格质量检查制度。发展有机农业,根基是质量。只有质量得到了保证,产品才有说服力和影响力。灵丘县坚持品质为先,打造专业的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全过程监管农产品的生产,并与中国质量协会合作,建立了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改造后,车河有机社区的居民拥有了4 项收入:土地流转收入、基地务工收入、合作社分红收入、旅游接待收入。那个从前“光秃秃的山上破烂的房,穷苦的人儿走外乡”的穷车河,已经变为“沟里的乌鸡山上的羊,滩里的有机蔬菜响当当,二层别墅住得亮堂堂”的车河有机社区,每年游客接待量达7万到8万人次。

2.2 持续抓好生态建设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守护好绿水青山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灵丘县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新成效。

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一是坚决守护蓝天,进一步落实“转型、控煤、治污、管车、降尘”等措施。2013 年以来,灵丘县顶住压力,果断取缔非法选矿企业100 多家,清理非法矿点85 处,对20 多座露天开采的矿山实施生态修复;县城加大集中供热面积,集中供热率达90%以上;农村实施“生物质燃料+环保炉具”改造,并配套垃圾收集车、转运车、吸粪车。二是坚决守护绿水。总投资5 400 万元的污水处理厂提质提效工程完工投入运行,出水水质达到地表水V 类标准;深入实施入河排污口分类整治,开展水污染治理攻坚战清河行动,编制完成城镇集中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方案,对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进行了调整,现在,水量充沛、水质纯净已成灵丘名片。三是坚决守护净土。进一步提升土壤环境监管和风险管控能力,完成尾矿库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信息采集核实工作,对疑似污染地块进行调查,加快土壤环境基础数据库建设,同步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超标区域修复试点工作。

绿水青山中就有金山银山。多年来,灵丘县持续推进植树造林生态治理工程,坚持生态与生计统一、增绿与增收同步,探索“抱团式”“红利式”“补偿式”“服务式”和“长效式”五大举措,大力拓展生态保护助力脱贫攻坚的新内涵。比如,2017 年以来,灵丘县创造条件让贫困农民就地转化为造林工人,将全县12.355 万亩造林任务全部交由扶贫造林专业合作社承揽实施,1 760多户贫困家庭5 200多名贫困人口从中受益。与此同时,灵丘县大力实施“山水湖田林草”综合治理,全力推进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水土保持治理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土地整理工程及草原生态治理工程,一个“整洁、舒适、安全、美丽”的农村人居环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惊喜呈现。仅在2013—2019 年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中,即完成治理面积7 069.6 hm2,发展水保林3 276.07 hm2,封禁治理3 623.82 hm2。这些工程的实施既增绿又增富,大批贫困群众通过参与务工鼓了腰包。

2.3 稳步推进乡村旅游

作为“中国文旅融合创新典范县”“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灵丘县,一直坚持聚焦把资源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不断推动文旅产业繁荣发展。首先,灵丘县高度重视顶层设计,积极邀请业内经验丰富的设计团队,精心编制出《灵丘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灵丘县唐河湿地公园规划》等10 多个专项规划,让美丽乡村“图景”可见。为避免千村一面,规划师在设计中因村施策,综合考虑地方特色、文化内涵、田园风光、人文景观、康养产业和现代文明等因素,从各村传统的建筑、道路、围墙栏杆、农田、农具等实物中,提取主要乡土元素融入设计中,从而使新景观与周边环境浑然一体,让游客身心放松、安放乡愁,同步开发“露营+景区”“露营+休闲娱乐”等旅游模式吸引更多年轻群体来体验消费,融合“旅游+康养”“旅游+体育”产业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其次,灵丘县不断激发农民主观能动性。在美丽乡村的诞生中,灵丘县一批批农民也变身演员。灵丘北泉社区、龙渠沟社区的山水实景演出,上百名演员全部由村民担任;一批批干部变身为乡村规划设计师。与平型关大捷遗址毗邻的景点“含水人家”,村中小溪潺潺,两岸商铺独具古韵,而该景观的设计也出自当地干部。家乡的变美变靓,空前激发了干部的聪明才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灵丘的实践表明,“旅游扶贫、美丽乡村、乡村振兴”,不仅仅是党中央的号召,更是基层干部群众的强烈期盼。他们才是乡村真正的主人,他们的内生动力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宝贵财富。

在发展传统旅游业的同时,持续关注传统手工业。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浸润下,形成了承载乡土、乡情、乡音的乡村文化和价值传统。在贫困地区文化的浸润下,一批独具贫困地区特色的产业蓬勃发展。乡村振兴的不断推进,离不开贫困地区产业规模化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也离不开贫困地区文化去粗取精、复兴壮大不断对特色产业产生的积极、正面影响。灵丘县始终坚持不断将剪纸、草编、麦秸画等优秀民间工艺“走出去”,同时扶持罗罗腔剧的发展,不断加强对灵丘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

2.4 坚持发展地区产业

灵丘县始终坚持将产业扶贫作为群众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实行多元化布局、片区式发展、点线面结合,逐步建成了辐射全县的“一区、一带、两园、三级基地”产业扶贫发展新格局。一是以有机示范区拉动一批。以车河有机社区建设模式为蓝本,创建了红石塄乡全域有机农业示范区,并按照“资源全流转、村民全入社、三资全入股、收益全保障”的运营模式,打造了上下沿河民俗生态区、龙须沟“移民安置+沟域文化”田园综合体等多个带动性强的有机产业发展板块。二是以乡村生态旅游带辐射一批。对南山区1 184 km2的村庄、道路、农田等进行景观化改造,发展全域旅游,贫困群众通过发展民宿、销售土特产品等,实现经营性收入持续增收。三是以光伏、扶贫两大产业园区带动一批。采取“光伏扶贫+生态修复”的模式,在独峪乡尾矿回填区建设光伏电站,实现生态修复与光伏扶贫双赢。规划总面积6 km2的扶贫产业园,引进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2 家,实行订单收购的模式,保底收购贫困群众种植的玉米、苦荞等农产品。四是以县乡村三级种养基地托起一批。积极推行资产收益扶贫,按照“财政资金注入、折股量化到村、二次分配到户”的模式,构建了跨乡镇、多覆盖的带动链条。

立足于巩固脱贫成果和衔接乡村振兴,健全完善县域发展的综合作战体系。坚持以强基固本为重点,实现乡村面貌“全面提升”。把提升乡村人居环境作为破解农村发展的重要利器,不断提升全县乡村人居环境水平。坚持调优结构、加快转型,工业振兴实现质效齐升。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取得了良好成效。首先,推动县域内数据产业蓬勃发展。如秦淮数据环首都·太行山能源信息技术产业基地项目一至三期机房投入运营,四期机房建成交付。其中,三期机房采用全国首创的专属电力配网架构,IT 容量(服务器用电量)达到50 MW,是目前亚洲规模最大的单体数据中心,《人民日报》予以报道。其次,能源产业加速发展。全年新能源发电量达到5.55 亿kW·h,同比增长20%。如总投资35亿元的国家电投东方能源40 万kW 风电供暖项目一、二期风电场,总投资10亿元的太重新能源12万kW风电场均已开始并网,新能源项目建成装机容量超过72万kW。再次,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如总投资6.5 亿元的新北海金属构件加工项目,总投资1.2 亿元的奇灵家具制造项目,总投资1 亿元的环美合创新材料项目,总投资1 亿元的力昂钢结构制造项目,总投资5 000 万元的永源塑料制品项目等投产。最后,传统产业优化发展。如总投资2 500 万元的瑞凌环保工业废渣综合利用建设项目,总投资1 800 万元的金森鹏珍珠岩除渣剂项目,总投资540 万元的正宇矿建白家台铁矿综合利用项目等投产。全年共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3.3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达到65.9%。

3 灵丘县绿色减贫经验分析

3.1 顶层设计,谋篇布局,发挥政府龙头作用

新时代中国绿色减贫,强调减贫事业的推进应以贫困地区的综合性发展指标作为衡量标准,强调要围绕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展开减贫事业的整体性系统规划。新时代中国绿色减贫把贫困地区的综合发展作为目标,杜绝将减贫割裂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发展之外,将贫困地区减贫事业融入地区发展总体规划中,强化整体推进、系统协调。灵丘县始终坚持干部先行,8 000 多名党员干部先后投入到打赢脱贫攻坚战役当中,占全县党员干部80%以上,形成了全线出击、合力攻坚的扶贫大格局;坚持规划先行,邀请中国农业大学专家团队参与全县顶层设计,精心编制了《灵丘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等20多个政策性文件,指引全县贫困治理总体方向,确立了将灵丘打造成为面向京津冀雄宜居宜业宜游山水特色城镇的总体定位,实现谋篇布局“一绘到底”。

3.2 因地制宜,深挖内涵,发挥文化灵魂作用

立足精神文化发展开展的绿色减贫实践,实质上是对内源式贫困治理的逐步推进,强调要从消除贫困的内部原因出发,着眼于以人为本的初衷,寻找产生贫困的根源,从而建立新的根本性解决方案。基于此,不仅要把贫困地区作为从物质发展上展开减贫行动的实践场域,而且也要将其作为从精神文化层面展开更广泛意义上的减贫行动的实践场域,催生更为长远的、在精神中代际传递的持续性减贫和发展思维。灵丘县深入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落实“雨露计划”资助政策,探索推行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模式,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同时组织乡村振兴夜校培训班,“乡村振兴夜校”以视频形式进行,设主教室1 个,覆盖全县186 个行政村,培训内容适用、丰富,结合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开展情况和当前乡村振兴工作实际需要,聚焦乡村振兴政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社会救助政策、动态监测、法律法规、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征地拆迁政策解读、村庄规划意见征集、村集体经济发展经验交流等,以学习提升智慧助力振兴。

3.3 人才培育,服务先行,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减贫过程中,贫困地区的发展存在诸多不确定的复杂情况,在复杂性问题中建立“一切为了人民”的身份认同至关重要。复杂性体现在方方面面,尤其思想的复杂必须要以一种正向的思维加以引导,这是经济救助所不能解决,或者说不可能长期解决的问题。灵丘县深入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以共建为根本动力,以共治为重要方式,以共享为最终目的,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小事入手,落实好惠民政策,实施好民生工程,让人民有了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在发展过程中,坚持好房不拆、好景不毁、好料不弃,采用“开放设计”理念,探索政府、村集体、村民、设计单位共编规划模式,动员村民参与村庄整治与建设工作,使村民成为村庄建设与发展的主体。

3.4 要素整合,多措并举,发挥产业基础作用

乡村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真正在贫困治理问题上取得根本性的进展,还是要在产业发展上下功夫。灵丘县坚持以产业发展为根本,实现群众增收“多点开花”,实行多元化布局、片区式发展、点线面结合,逐步建成了辐射全县的“一区、一带、两园、三级基地”产业扶贫新格局。各乡镇立足自身条件建立了黄花、羊肚菌等产业基地,辐射本区域,带动农民增收;培育村级玉木耳、芍药等特色项目,让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家门口创业。

猜你喜欢

灵丘县有机发展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灵丘县白崖台乡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六乱”整治百日攻坚专项行动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科技兴农
灵丘县农民工收入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有机农业,“机”在何处?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灵丘县旅游现状及其发展措施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有机心不如无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