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布局内蒙古未来产业 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06-04张巨富
张巨富
摘 要: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重大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持续涌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融合不断加深,大力培育未来产业已成为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开辟新赛道、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我国完整的工业体系、庞大的产业规模、丰富的产业应用场景,为发展未来产业提供了坚实基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未来产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各省市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出台了一系列发展未来产业政策措施。内蒙古也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强对未来产业的前瞻谋划,围绕自治区优势特色领域加快发展未来产业,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关键词:前瞻布局 未来产业 新质生产力
一、国家有关部门和部分省市积极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要求,“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2023年9月,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未来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发展方向,是重塑全球创新版图与经济格局最活跃的先导力量,更是牢牢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关键所在。当前,未来产业已经成为从中央到地方加快打造新增长引擎的关键领域。
国家各部委结合自身职能积极推进未来产业发展。国家发改委印发《加快培育未来产业发展意见》,重点围绕通用智能、量子科技、未来网络、生命健康、低碳能源、先进材料、深海深地深空等7个领域23个方向开展深入研究,从强化产业创新策源、强化应用场景牵引、强化产业生态建设、强化关键要素集聚和创新未来产业治理等5个方面提出重点任务。国资委印发了《中央企业未来产业启航行动计划》,提出重点布局未来信息、未来网络、未来空间、未来能源、未来制造和未来健康等6大领域23个方向。工信部、教育部、科技部、交通运输部等7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等6大产业30多个细分领域赛道,未来产业发展顶层设计、统筹协调不断加强。
各地区结合科技与产业基础积极谋划布局未来产业。一是强化未来产业顶层设计。北京、上海、浙江、山东、江苏、河南等省市,以及深圳、南京、宁波等10多个城市已发布未来产业相关文件30余份,构建了下沉式政策机制、实施方案、行动计划。二是明确区域重点特色领域。北京市聚焦信息、健康、制造、能源、材料和空间等6大领域,布局20个重点细分赛道。浙江省优先发展未来网络、元宇宙、空天信息、仿生机器人、合成生物、未来医疗、氢能与储能、前沿新材料、柔性电子等9个快速成长的未来产业,探索发展量子信息、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深地深海等未来产业。上海市聚焦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材料等5大领域,打造涵盖脑机接口、基因和细胞、6G等16个细分领域的未来产业集群体系。三是规划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浙江省围绕北斗与卫星互联网、第三代半导体、6G、柔性电子、人工智能等领域,确定了首批8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上海市授牌张江、临港和大零号湾等3家首批未来产业先导区,重点聚焦未来健康、未来芯片、未来智能、未来空间、未来能源材料等领域,推动未来产业从0到1、从1到N。河南省围绕量子信息、前沿新材料、氢能、生命健康、未来网络等领域,确定了首批9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
二、从战略高度认识发展未来产业的重大意义
(一)发展未来产业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路径
一是推动了智能化和自动化的发展,使得许多传统行业得以转型升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例如,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便捷、舒适和高效,社交媒体、在线办公、在线教育、远程医疗、数字零售等领域的普及,有助于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与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产品紧密联系起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智能化日常生活的需要。二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绿色低碳生活的需要。通过先进的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实现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循环化、能源消费低碳化、产品供给绿色化、产业结构高端化,持续提升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助于协同实现生产力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真正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绿色低碳生活的需要。
(二)发展未来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战略选择
一是发展未来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有助于充分发挥创新对生产力的牵引作用,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加大科技创新和转化运用,推动经济发展模式从要素规模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二是发展未来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能够以数字化、智能化的生产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三是发展未来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有助于丰富新材料和新能源的应用场景,在生产工艺上利用前沿科技改造传统生产工艺流程,使用先进生产技术和智能化设备,实现“机器代人”,推动产业向着更可持续、更高品质方向发展。
三、前瞻谋划内蒙古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未来产业是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初期,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有广阔发展前景但目前尚未形成的产业,在5-10年能实现梯次产业化,在10-15年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内蒙古在能源产业、战略资源、农牧业等方面具有优势,需要也必须把握住、把握好未来产业发展新机遇,结合“五大任务”战略定位和重大责任,大力培育发展未来产业。
(一)加强顶层设计、机制建立、组织保障,构建具有内蒙古优势特色的未来产业培育体系
一是结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委对未来产业的重点部署,立足自治区条件禀赋和发展需求,深入分析未来产业发展方向,进一步具体谋划,确定重点发展的行业领域,推动前瞻性谋划、系统性布局。二是与国家高端智库、专业研究机构共建未来产业研究咨询机构,制定对未来产业的前瞻性、系统性研究。三是制定自治区及重点区域的未来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重点方向、阶段目标、主要任务等,明确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四是结合内蒙古数字经济场景建设等工作,打造未来技术、未来产业专属场景,谋划一批未来产业试验场,加速未来技术创新突破,实施跨界融合示范。五是统筹现有先进制造业集群、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载体,认定布局一批自治区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六是建立健全自治区层面未来产业推进工作机制,争取国家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和重要平台落户,建立科技和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高地,完善稳定支持未来产业发展的财税支持政策、金融政策和政府采购政策等,持续优化政策环境。
(二)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紧盯前瞻性、颠覆性新技术,聚焦国家发展战略任务,超前谋划布局体现内蒙古特色优势的未来产业
一是未来能源产业。氢能:依托自治区风光发电基地,基于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優势条件突破光解水、电解水等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形成制氢、储氢和加氢一体化氢产业体系。储能:围绕正负极材料、电解液、电芯制造、电源集成等储能关键原材料和零部件制造,发展电化学储能、氢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电磁储能等先进储能产业。生物质能:围绕燃烧装置沉积结渣和防腐、气化发电效率与工艺流程、混烧发电更优混烧比例、高效长寿命催化剂、高效厌氧发酵等难点布局突破,突破非粮生物质液体燃料、生物制甲醇、纤维素乙醇等技术路线。
二是未来材料产业。碳基材料:依托自治区优质石墨、煤炭等资源优势,发展高功率石墨电极、石墨(烯)高分子复合、石墨(烯)碳纤维等新材料。新一代半导体材料:提升硅纯度、平整度、光滑度和洁净程度,进一步发展半导体硅片。超导材料:围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核电工程、轨道交通等潜在应用领域,发展稀土钡铜氧化超导材料、“铜系”超导材料、“钇系”铜基超材料、超导同轴缆材等超导材料。高端气凝胶:面向热力管网、石油化工、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轨道交通、消费电子以及纺织品等领域,布局发展气凝胶毡、气凝胶纸、气凝胶布、气凝胶板材、气凝胶粉末、气凝胶浆料、气凝胶涂料等气凝胶产业。
三是未来制造产业。智能制造:重点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技术融合,攻克智能感知、高性能控制、人机协作、精益管控、供应链协同等共性技术,推动发展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重点聚焦高熵合金粉末、新波段新型激光器、器官 3D 打印等新材料、新工艺及新装备开展基础研究,推动激光/电子束高效选区熔化装备、激光选区烧结成形装备等增材制造装备产业发展。
四是未来信息产业。人工智能:发挥算力资源优势,积极培育智能控制产品、智能理解产品、智能硬件产品,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能力,培育呼和浩特人工智能产业基地。元宇宙:聚焦工业生产、医疗健康、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等应用场景,建设元宇宙技术研发平台,推动数字内容创意、数字虚拟人、城市信息模型、数字孪生、数字沙盘仿真等应用。量子科技:重点开展量子纠缠操控、量子隐形传态、量子存储中继和量子频率转换等量子信息网络关键组件开发,面向生物医药、新材料研发、资源勘探、交通物流、卫星互联网等重点领域“量子计算+”应用探索。
五是未来空间产业。航天产业:充分利用自治区优越的空间资源和航天着陆回收产业基础,谋划布局航天器组装、测试、发射、回收等商业航天服务产业,建设世界级商业航天服务新高地。低空产业:瞄准航天商业化发展契机,发展高空飞艇、热气球、低轨道卫星、滑翔机、高空无人机等近空装备,布局近空装备制造产业。
六是未来健康产业。重点围绕细胞与基因治疗、原料药及中间体、微生物疗法、智能活体药物、医学诊断试剂及酶等生物药细分赛道,以及高端化妆品原料、功能食品添加剂、新型动物饲料、乳制品、保健食品等消费品细分赛道开展技术研发创新和产业化落地。
参考文献:
[1]郭旭,靳桂民,范愉,陈柯羽.未来产业视角下医科院校的机遇和挑战[J].中国科技产业,2024,(3).
[2]工业和信息化科技司.围绕制造业加快发展未来产业 支撑推进新型工业化[N].中国电子报,2024-02-02.
[3]黄鑫.未来产业划定发展路线图[N].经济日报,2024-02-19.
[4]郭博昊.七部门发文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N].证券时报,2024-01-30.
[5]任保平,王子月,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重点、任务与路径[N].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4-01-08.
[6]杨俊峰,徐靖.未来产业,让未来照进现实[N].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03-12.
[7]刘坤.制造业强起来步伐持续加快[N].光明日报,2024-02-22.
[8]魏一鸣.打造能源新质生产力 促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J].煤炭经济研究,2024,(1).
[9]赵峰,季雷.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构成要素和制度保障机制[J].学习与探索,2024,(1).
[10]吴科任,彭思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按下“加速键”[N].中国证券报,2024-01-31.
[11]昌道励,许宁宁.布局五大产业 谋划广东“未来”[N].南方日报,2024-02-24.
[12]王大树.新质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最新成果[J.经济,2024,(1).
[13]孙美玉,李雨凌,彭健,韩健.2023年我国未来产业发展形势展望[J].新经济导刊,2023,(2).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
责任编辑:康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