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食品加工与安全”研究生创新能力协同培养模式研究
——以山西农业大学为例

2024-05-20曹谨玲陈剑杰南峰刘靖宇冯翠萍朱迎春

食品工业 2024年3期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创新能力

曹谨玲,陈剑杰,南峰,刘靖宇,冯翠萍,朱迎春

1.山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太谷 030801);2.山西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太谷 030801);3.山西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太谷 030801)

随着我国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同时具备丰富专业理论知识和突出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需求进一步加大,需要大量从事食品安全检验、食品质控等方面的技术监督管理人才和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研发等的专业技术人才。对山西省食品行业的市场调查结果表明,“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人才紧缺,特别是缺乏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1]。因此,迫切需要开设食品专业的高等学校培养和输送一批具有爱国情怀、高尚品德、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在食品加工与安全及相关领域从事生产、加工、设计、研发、检验等的专业技术人才。近年来,食品行业越来越重视食品专业研究生。“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从事食品(农产品)生产加工、新产品开发研究、食品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分析检验与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复合人才[2-3]。因此,“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多学科协同培养模式成为高校食品学科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高校需要根据新形势人才需求,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提高“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协同培养方式,为食品行业提供具有多学科知识储备、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科研人才[3]。

山西农业大学作为山西省地方教学研究型高校,由于其研究生培养体系具有实践性强、多学科交叉等特点,结合学校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地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定位,显然区别于其他科研单位的人才培养目标。山西农业大学“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学位研究生从2007年开始招生以来,结合国内外食品发展的动态,形成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的学科方向,在学术、科研、人才培养方面,有力推动山西省乃至全国农产品加工及食品工业的发展。然而,产业发展亟需的高素质食品加工与安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现有的研究生培养方式存在课程体系陈旧、教学方法单一、能力培养片面、学科融合度低等问题,已无法满足当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需求。因此,要想解决该类问题,必须进行“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多学科协同培养的教育改革,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创新复合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1 研究生创新能力多学科协同培养的必要性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复合型人才的主要途径。因此,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着力培养并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成为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的重点。作为研究生培养的基地,高等院校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根源[4]。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和基础,研究生培养既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交叉学科的形成与发展有助于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融合多学科的综合优势,以其多方位、多角度、宽领域的知识体系培养并提升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形成交叉的模块化知识体系和技术技能,能够融会贯通解决交叉前沿科学问题,更好适应社会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5-6]。

2 “食品加工与安全”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体系陈旧,学生兴趣不浓

当前课程设置主要以学科相关的专业课程为主,跨学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相关课程设置不足,且联系也不够紧密。课程设置大多滞后,授课内容缺乏深度和广度,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上课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与最新技术、行业前沿相关的课程不足,影响学生跨学科知识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等的培养[7]。

2.2 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实践不够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缺少独立思考的环节。课程教学方法单一,照本宣科,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研究生实践教学机制不健全,受到教学和科研经费、实践平台等的限制,科研平台相对薄弱,校企合作深度不足,学生实践机会不多,难以有效锻炼专业研究生的实践动手能力[8]。一方面由于高校和实践单位缺少沟通,导致专业研究生没有稳定的实践基地,另一方面现有的实践基地实践管理制度不完善,校企双方的职责不明确,导致实践基地的管理工作不能顺利开展。此外,学校未能对专业研究生的实践环节进行严格把关,导致专业实践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

2.3 能力培养片面,学生思维僵化

虽然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大部分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重科研、轻实践的问题,学生创新能力不足,对学科前沿知识的探索热情不够,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2.4 学科融合度低,学生知识面窄

由于教学方法和知识结构单一,跨学科的融合和专业的互相渗透不足,培养出的学生知识面窄,学科融合度低,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对创新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阻碍了现代学科的发展进步。

3 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

3.1 重塑基础知识体系和课程架构

充分利用山西农业大学相关优势学科资源,结合山西省的经济发展需求,确定“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并从顶层设计上构建“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培养目标,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知识体系和课程框架,增设跨学科课程,且课程设置要突出创新能力,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在进行课程改革过程中,注重时代发展的需求,将专业课程设置与大数据、信息化等时代热点相结合,适当增加适应时代信息所需的相关课程,如大数据分析及应用等,以更好满足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复合型人才。

3.2 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交流平台

根据交叉方向、交叉学科专业特点构建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交流平台。一是搭建校内交叉学科交流平台,建立多导师协同培养体系,充分发挥不同学科成员的专业优势和学科特色,促进多学科知识的全面掌握,拓宽学术视野,增强科技创新能力[9]。二是创新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加强师生之间、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之间的交流,优化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创新复合型人才,共同推进现代研究生培养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创新交流平台,学生不仅能够学习“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能够了解并掌握交叉学科的前沿动态,提升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10]。

3.3 推进产学研创新培养模式改革

产学研创新培养模式是指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企业单位等进行合作,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11]。高等学校在积极推进产学研创新培养模式改革时,应主动与科研机构、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技研发,制定完善的产学研人才创新培养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研究生教育与社会系统更好融合。该培养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能培养研究生的专业性,而且能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可满足用人单位对创新复合型人才的需求[12-14]。

3.4 加强创新人才导师队伍建设

研究生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创新复合型人才。因此,加强跨学科交融、跨研究方向的导师队伍建设是确保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举措[15]。建立跨地域、跨学科的研究生导师遴选机制,在导师遴选机制上不仅考虑导师学术水平和指导能力,而且考虑导师的学术背景、知识结构和研究方向。同时,“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实践性强,导师应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了解企业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如山西农业大学食品营养与安全研究团队拥有教授、副教授、讲师等各层级科研人员,研究梯队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专业涵盖食品科学、临床医学、临床兽医学、预防兽医学、水生生物学等领域,形成高素质、高水平、结构合理、优势互补、专业知识结合的导师队伍,为研究生多学科交叉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3.5 建立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激发研究生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构建科学、合理的研究生科研创新激励机制,需要在了解和掌握研究生创新内在需求状况和特点的基础上,构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研究生创新热情,提升其创新能力,激发其创新动力,促进其产出创新成果[16]。制定科研项目申请激励机制,鼓励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单独申请科研项目,或以导师为申请责任人申报科研项目,若申报成功,学院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激发研究生从事科研项目的积极性;设立高水平科研成果激励机制,鼓励在校研究生积极参与申报导师的科研项目及发明专利,特别鼓励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及开发食品新产品和新工艺,学院制定政策给予一定的奖励和激励,从而激发研究生在科研道路上不断进行尝试和探索。

3.6 探索多样化的创新教学模式

创新教学模式,结合授课内容与特征,采用课堂沙龙、翻转课堂、分组研讨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围绕某一特定的科研问题展开小组讨论和学术交流,这不仅有助于开展基础的课堂理论教学,而且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17]。

4 结语

结合新工科背景下国家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对“食品加工与安全”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要求,通过分析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存在问题,提出研究生多学科交叉创新能力培养模式,重点从知识体系和课程架构、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交流平台、导师队伍建设、有效激励机制和创新教学模式等方面入手,拓展研究生的专业知识、激发其创新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具有多学科交叉创新能力的“食品加工与安全”类科研人才。

猜你喜欢

导师研究生创新能力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V eraW an g
导师榜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爱情导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