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历程及深化研究趋向*

2024-05-16黄丽华

南方农机 2024年8期
关键词:高质量阶段数字

黄丽华

(广东理工学院,广东 肇庆 526100)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0 世纪80 年代初,我国学术界开始关注乡村旅游产业,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从探索实践阶段进入到多元化发展阶段,继而进入到数字融合协调高质量发展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学术界对乡村旅游的研究成果数量逐渐增加,研究内容、研究学科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为后期促进乡村振兴及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但通过整理文献综述发现,现有的综述较多是从研究内容、研究学科、研究特征对我国乡村旅游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而针对我国不同阶段的社会经济背景和价值取向的相关文献研究相对薄弱,特别是站在数字融合协调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我国乡村旅游相关的学术研究相对比较少。基于此,本文从不同阶段总结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历程,分析我国乡村旅游各阶段发展特征以及价值取向。同时结合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数字融合协调高质量发展等相关政策背景,对我国乡村旅游未来研究趋向以及学术进一步深化研究进行阐述,为促进我国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2 研究内容与文献收集

为清晰地反映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历程,首先,本文通过中国知网(CNKI)进行学术期刊收集,搜索国内学术水平较高的期刊文献,提高相关文献代表性和可信度。其次,本次文献收集主要以乡村旅游、旅游农业、休闲农业以及观光农业等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时间设置为1992—2023 年,从1992—2023 年检索到相关论文共88 891 篇。对检索结果按照不同时间阶段进行分类、归集,手动删除重复性文章及与乡村旅游不相关的文献。最后,对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揭示我国乡村旅游研究不同发展路程,从整体上分析我国乡村旅游每个阶段的研究进展和主要特征,以期为深入研究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趋势提供一定的参考。

3 乡村旅游发展历程文献研究

本文按照时间段梳理相关文献、整理关键词,可将我国乡村旅游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3.1 第一阶段:探索实践阶段(1992—2005年)

3.1.1 研究背景

我国教育理论界开始关注“乡村旅游”这一现象始于20 世纪80 年代初,开创我国乡村旅游的先河,国内学者开始对“休闲农业”“农家乐”进行初步探究;1992 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促进了我国思想的大解放,为乡村旅游业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1992 年6 月,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1992 年10 月,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市场经济保障。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在1995 年、2000 年开始实施双休日、“黄金周”休假制度,周末闲暇时间增多,人们逐渐向往农村自然、悠闲的生活,乡村旅游市场需求暴增,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1998—2002 年我国旅游局都以乡村旅游为主题,把乡村旅游推向了新的高潮。2005 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乡村旅游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3.1.2 研究内容

在关键词搜索上,本研究主要通过关键词搜索1992—2005 年与“乡村旅游”相关的词语。发现在乡村旅游开发内容上,以“休闲农业”“农家乐”为主,本阶段以“农家乐”为研究内容的代表性文章是何景明以成都市“农家乐”演变进行的案例研究,分析我国郊区乡村旅游的发展[1];部分学者开始尝试挖掘乡村生态旅游资源,进一步探索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对乡村文化特征以及概念开始进行界定。在开发模式上,有学者对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发展路径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研究。从关键词出现频率分析可知,我国对乡村旅游正处于初步认识与探索阶段,主要是通过借鉴国外经验对乡村旅游相关概念进行初步界定,尚未形成统一概念,研究内容理论性偏多,量化分析以及对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因素尚未进行研究。在研究学科上,以旅游管理、资源科学为主,仅少部分涉及农业经济、建筑科学与工程、经济体制改革、服务业经济以及社会学与统计学等。可见,在第一阶段,关于“乡村旅游”学科的研究较为狭窄,尚未形成多元化、多角度、系统性的研究。

3.1.3 研究特点

1992—2005 年是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第一阶段,本阶段我国乡村旅游尚处于初级探索阶段,主要体现在四大方面:一是在研究方法上,对于乡村旅游的分析主要是以理论性为主,系统性的量化实证研究尚未开展;二是在研究内容上,通过关键词搜索可知,我国对于乡村旅游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对“休闲农业”“农家乐”的初步探究,停留在对乡村旅游的初步开发、开发模式的探索;三是在研究学科方面,本阶段各学科对我国乡村旅游的研究较为狭窄,主要研究的学科是旅游管理,乡村旅游无论是在管理还是开发方面缺乏系统性的分析,研究角度比较狭隘,但其他学科领域正在逐渐加入到乡村旅游的研究中,如民族学、新闻与传媒以及园艺等学科开始关注乡村旅游的发展;四是在研究成果上,由于相关政策的支持,本阶段的学术成果有所增加,但增长速度缓慢,说明本阶段我国开始重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但从关键词搜索1992—2005 年,共搜到2 401 篇文章,占全部有效文献的2.7%,可见本阶段学术研究有所增长但发展缓慢且仅停留在初始探索阶段。

3.2 第二阶段:多元化发展阶段(2006—2015年)

3.2.1 研究背景

第二阶段是乡村旅游多元化快速发展阶段,2006—2015 年历年中央一号文件基本围绕着“三农”问题展开重要部署,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重大的政策支持。首先是2006 年中央一号文件率先对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重点关注“三农”问题,全面推动农村经济改革、提高农民收入以及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之后我国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基本围绕着“三农”问题重点展开部署。2008 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强农业基础,促城乡统筹”为主题,文件提出加强农村制度建设,发展现代农业,为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201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文件重点提出要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改善乡村治理机制。2015 年中央一号文件依然围绕着农村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的部署。

3.2.2 研究内容

从知网上搜索2006—2015 年与“乡村旅游”相关的关键词,整理分析可见,由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发展乡村旅游的政策,导致学术界对乡村旅游的研究进入新高潮,学者开始从乡村旅游纯理论的个案描述性研究进入到区域性甚至是全国性的实证量化研究。在关键词搜索上,整理相关文献发现在乡村旅游开发内容上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依然是“休闲农业”“农家乐”,但通过与第一阶段对比发现,第二阶段对“休闲农业”“农家乐”的研究从传统的理论描述性分析转变为从多方利益相关者角度进行的系统性实证分析。其次,出现频率相对较多的关键词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以及“发展对策”研究,对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分析由原来借鉴国外模式转为根据我国本土乡村实际发展状况进行全面的分析,主要代表性研究成果有王国庆在分析我国乡村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提出要促进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需做到政府干预与市场培育相结合,找出影响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并进行实证研究。在研究学科上,由于我国重视“三农”发展以及相关政策的支持,本阶段相较于第一阶段各学科有了新的突破,特别是体育、金融、人才学与劳动科学、工业经济、考古、数学、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行政法及地方法制等学科也积极参与到乡村旅游的研究中,各学科研究呈现出多元化、多角度、全方位特征。

3.2.3 研究特点

2006—2015 年是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第二阶段,本阶段特征主要是多元化发展,主要体现以下四方面:一是在研究方法方面,本阶段对“休闲农业”“农家乐”的研究方法从传统的理论描述性分析转变为从多方利益相关者角度进行系统性的量化实证分析,研究方法由原来简单的统计学科逐渐扩大至数学模型的构建,量化实证的研究方法呈现多元化;二是在研究内容方面,本阶段除了对“休闲农业”“农家乐”进行研究外,大部分学者对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旅游可持续发展以及发展对策进行系统研究,并从原来单一的政府支持转为多方利益相关者协调促进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呈现多角度研究;三是在研究学科方面,体育、数学、考古、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金融等基础性学科也逐渐融入到乡村旅游的研究,从不同学科角度为我国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学科研究呈现出多元化、多角度、全方位特征;四是在研究成果方面,由于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以及相关政策的支持,本阶段的文献研究成果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以“乡村旅游”等为关键词搜索2006—2015年的有效文献共29 389 篇,占总文献的33.06%,可见,在这一阶段乡村旅游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学术研究成果不断增多,研究队伍逐渐扩大。

3.3 第三阶段:数字融合协调高质量发展阶段(2016—2023 年)

3.3.1 研究背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旅游+互联网”协调融合发展模式逐渐兴起,乡村旅游在这一阶段得到质的突破。2016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2017 年《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了“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同年,国家发改委等14 部门联合印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7 年)》,提出促进“旅游+农业+互联网”融合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8 年发布《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促进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协调融合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构建数字中国。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做好2023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由此可见,由于乡村振兴政策的系列颁布,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得到深度融合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将成为新的发展业态。

3.3.2 研究内容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战略等相关政策影响下,国内学者对乡村旅游的研究再次进入新的一轮高潮。在关键词搜索上,逐渐涌现出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旅游扶贫、美丽乡村建设;逐渐关注传统村落、乡村民宿、田园综合体、乡村景观的研究;逐渐开拓文旅融合发展、产业融合以及高质量发展等创新模式。在这一阶段,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逐渐实现融合协调发展,学者借助数字信息化技术深入研究乡村旅游的空间分布与游客消费行为,试图从多学科、多角度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在研究学科上,信息经济与邮政经济逐渐加入乡村旅游产业的研究,金融学科以及各行业经济对乡村旅游的研究逐渐深入,各学科的理论研究得到进一步深化。

3.3.3 研究特点

2016—2023 年是乡村旅游数字融合协调高质量发展阶段,本阶段特征主要是数字经济与乡村文旅协调耦合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一是研究成果增长速度快,重视学术成果质量。本阶段关于乡村旅游的论文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到57 101 篇,占全部文献的64.24%,每年学术产量达7 000 篇以上,研究成果增长速度快且研究趋向于定量实证研究。二是研究成果紧跟国家政策,凸显本土化创新。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战略等相关政策影响下,本阶段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成果基本从乡村振兴、数字经济等高质量发展路径进行深入研究,从不同学术角度、不同学科领域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建言献策,进一步推动我国关于乡村旅游的学术创新与本土化理论的创新。三是学科交叉融合,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本阶段融合各学科理论知识,比如生态学理论、空间生产理论、文化记忆理论等,结合互联网、大数据、网络数据、数理统计等技术手段分析消费者对乡村旅游的需求并进行较为深入的量化实证研究,推动了乡村旅游理论创新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

4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深化研究趋向

4.1 乡村旅游内涵趋向数字化

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乡村旅游的概念进行界定,由于乡村旅游的复杂性与综合性,概念界定尚未统一。期间,也有不少国内学者提出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视为一个整体,即以农业为基础、以城市游客为目标、以休闲为目的、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但由于“数字技术+乡村旅游”逐渐兴起,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数字化运营模式、主体的数字脱贫问题亟需引起重视,对数字乡村旅游的相关概念应做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因此,在数字融合协调高质量发展阶段,王安逸、万小妹等提出数字乡村旅游是以数字技术助推产业多渠道融合,以互联网为媒介进行商品交易活动,以线上线下模式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差异化的需求,引领乡村旅游产业结构的重塑[2-3]。但目前数字经济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有关研究涉及较少,留给学者思考的空间,结合数字技术发展趋势以及各学科理论与乡村旅游学融合创新发展,以期对乡村旅游的相关概念做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4.2 乡村旅游研究角度多样化

根据文献研究发现,为促进数字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学者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对乡村旅游进行路径研究。一是从数字乡村建设、乡村振兴角度。陈月娜、朱有慧、刘云东等均从乡村建设、乡村振兴角度,以区域为例,探索区域旅游特色,分析乡村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指出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4-6]。二是从数字普惠金融角度。在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下,不少学者从数字普惠金融角度出发,分析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陈叶玲、郭慧萍等提出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旅游之间的影响,分析数字普惠金融的优势和乡村旅游发展的不足,并从游客的角度对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旅游发展进行路径分析[7-8]。三是从数字足迹角度。不少学者借助数字足迹对乡村旅游进行研究,主要利用携程旅行、高德地图、百度地图以及大众点评等数字信息化平台对乡村旅游的空间结构、游客时空行为进行研究。王朝辉、袁婉懿等以区域为例,基于数字足迹分析乡村旅游的空间结构特征、游客时空行为特征,找出影响因素以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9-10]。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乡村旅游迎来较大的发展空间,基于数字技术来挖掘数据,是构建乡村旅游信息化服务平台的重要基础;通过大数据带来的信息来洞察与分析游客的消费行为特征及价值取向,是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结合互联网大数据开展游客对旅游产品的偏好分析,优化乡村旅游营销体系,是探索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新路径的重要前提,也为后续研究数字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

4.3 乡村旅游研究方法综合集成化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研究方法的应用与创新,由于各学科理论交叉融合创新,乡村旅游研究方法出现综合集成化特征,数理统计、数学模型、空间模型分析、情景化模拟等技术应用于乡村旅游研究,并对特定旅游地进行科学的量化实证分析。赵耀武等基于旅游数字足迹分析得出游客对乡村旅游存在一定的需求,但在产品、服务以及设施上仍存在不足,并针对相应问题进一步探索促进我国优质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以满足游客需求[11]。王琴等运用工具变量法对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旅游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实证调查研究,提出政府应加强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以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12]。李佳丹等以宁波市为例,通过高德地图POI 和大众点评网的数字足迹技术对宁波市的乡村旅游热点进行分析,以进一步推进宁波市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13]。由此可见,互联网技术下,重视大数据研究范式创新,将数字技术应用于乡村旅游,更加客观、精确地反映旅游事件与影响旅游各要素之间的时空联系,是进一步深入探索乡村旅游科学问题与发展规律的重要研究方法。

4.4 乡村旅游服务平台信息化

数字信息技术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实现旅游资源信息化发展。张明明提出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应打造“吃、住、游、购、娱”一体化旅游平台,通过线上数据分析,发现旅游管理及服务问题[14]。王朝辉等通过数字信息化技术收集游客足迹,分析游客流时间与空间特征,通过数字信息技术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对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理论与实践价值[9]。可见,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融合乡村旅游,能够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能够进一步改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游客体验,以技术促服务,形成智慧化、信息化、个性化的服务平台是信息旅游产业的全新模式,也是实现乡村富裕、农民增收、生态改善的发展之路。

4.5 乡村旅游经营人才专业化

由于数字信息技术平台的建设,对乡村旅游经营者信息化技能的要求将会逐渐提高。王安逸等提出应注重本土数字化人才培养,加大专业人才技术人才的引入,转变经营管理者数字化观念,培养经营管理者以及线上营销、直播带货人才[2]。张霞分析数字金融在促进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培养高质量互联网人才,为乡村旅游产业提供人才保障[15]。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乡村旅游经营者应主动提升个人学习能力,接受继续教育,掌握新兴科学技术运用的能力,学会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旅游管理,借助数字技术创新旅游产品宣传渠道。同时,当地相关政府部门应完善乡村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农业经营人员受教育水平,拓宽数字技术继续教育渠道,让更多农民学习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经营者数字化能力。

5 我国乡村旅游研究展望

民族富强,乡村振兴,是全面促进我国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在新时代下,乡村旅游在未来的发展中有着重大的潜力,乡村旅游研究成果应紧跟国家政策,凸显本土化创新,将各学科理论交叉融合,并将数理统计、数学模型、空间模型分析、情景化模拟等技术应用于乡村旅游研究,揭示乡村旅游发展规律,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满足乡村旅游需求,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以期为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与应用模式。

猜你喜欢

高质量阶段数字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答数字
数字看G20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