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浊通清饮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浊毒内蕴证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4-05-11王新爱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4年7期
关键词:反酸胃脘西药

赵 艳, 杨 华, 刘 云, 张 燕, 王新爱

(河北省中医院 脾胃病科, 河北 石家庄, 050011)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部疾病, 胃黏膜发生慢性炎症反应,同时有腺体萎缩的病理表现,甚至出现更严重的细胞学改变,如肠化、异型增生等,属于癌前疾病[1]。电子胃镜检查在消化疾病诊疗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CAG的检出率大幅提升[2]。目前西医主要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类抑酸药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等进行治疗,该类药与H-K-ATP酶结合,抑制胃酸分泌,或同时应用多潘立酮等促进胃肠动力的药物,或补充微量元素、加强黏膜营养等,症状虽有改善,但对CAG胃黏膜的病理改变及CAG引起的胃肠功能障碍疗效不明显[3]。中医药治疗CAG不仅能够改善症状,而且可以延缓病情进展,在逆转病理表现方面,优势也愈发明显[4]。本研究应用中药汤剂化浊通清饮治疗CAG浊毒内蕴证,探讨其对胃黏膜病理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1年6月—2022年1月在河北省中医院脾胃病科门诊及病房就诊的159例CAG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中药组、西药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中药组男27例,女26例,年龄25~69岁,平均(51.13±8.36)岁; 平均病程为(4.51±0.63)年; 男性平均体质量(72.67±15.94) kg, 女性平均体质量(61.59±12.75)kg。西药组男24例,女29例,年龄26~68岁,平均(49.62±7.97)岁; 平均病程为(4.36±0.61)年; 男性平均体质量(73.51±14.74) kg, 女性平均体质量(59.46±14.25) kg。对照组男25例,女28例,年龄26~70岁,平均(50.87±8.19)岁; 平均病程为(4.27±0.59)年; 男性平均体质量(71.36±16.27) kg, 女性平均体质量(62.84±13.41) kg。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西医CAG诊断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7年,上海)》[5]。中医证型浊毒内蕴证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6], 诊断需要包括主症中的任意2项、次症中的任意2项。主症: ① 胃胀不舒; ② 烧心反酸; ③ 胃脘疼痛; ④ 嗳气。次症: ① 嘈杂; ② 口干苦; ③ 恶心欲吐; ④ 便黏; ⑤ 纳差。此外,还应兼有舌质暗红或红,且苔黄、厚或腻,脉弦或滑表现。纳入标准: ① 年龄25~70岁者; ② 符合CAG西医及中医诊断标准者; ③ 了解研究方案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者; ④ 无肝肾及心脑血管严重疾病者。排除标准: ① 有胃出血、胃穿孔、胃恶性肿瘤及其他严重的胃部疾病者; ② 对本研究中包含的药物过敏者; ③ 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④ 有精神障碍者。

1.2 方法

对照组口服摩罗丹浓缩丸(邯郸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90013), 1袋/次, 3次/d。西药组口服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双鹤药业(海南)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110160], 10 mg/次, 1次/d。中药组口服化浊通清饮,组方为: 败酱草9 g, 蒲公英12 g, 砂仁6 g, 藿香12 g, 大腹皮9 g, 鸡骨草20 g, 石菖蒲15 g, 白梅花5 g, 佛手9 g, 娑罗子9 g, 大血藤9 g, 炒栀子10 g, 玫瑰花6 g, 香橼12 g, 炒莱菔子12 g。随症加减: 胃胀不舒甚者加枳实12 g; 胃痛甚者予延胡索12 g; 口干苦明显者予石斛9 g、麦冬9 g; 反酸烧心明显者予海螵蛸9 g; 纳差者加焦麦芽10 g、炒鸡内金12 g。水煎取汁300 mL, 分2次服用,1剂/d。

1.3 观察指标

① 胃黏膜病理组织学评分根据《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7年,上海)》[5], 按无(0分)、轻度(2分)、中度(4分)、重度(6分)进行评分。② 中医证候评分[7]根据胃胀不舒、烧心反酸、胃脘疼痛、便黏及嗳气等症状的轻重程度进行计分,轻度2分,中度4分,重度6分。③ 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评分[8],该量表包括8个维度、36个条目,总分100分,分数与生活质量呈正比。④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胃泌素-17(G-17)和前列腺素E2(PGE2)水平。

1.4 疗效判定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9]拟定疗效标准,分为痊愈、显效、有效及无效共4个等级。痊愈: 无临床不适症状,胃镜及病理检查无异常; 显效: 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胃镜下所见胃黏膜病变显著好转,显微镜下(病理)胃黏膜异常改变消失或减轻2级以上; 有效: 临床症状较前改善,胃镜下所见胃黏膜病变减少(减幅1/2以上),显微镜下(病理)胃黏膜异常改变较前减轻(减轻≥1级); 无效: 临床症状无好转,胃镜及显微镜下(病理)胃黏膜无改善。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比较行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比较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3组临床疗效比较

中药组、西药组、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依次为92.45%、62.26%和66.04%, 中药组高于西药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2 3组胃黏膜病理组织学评分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各组治疗后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慢性炎症评分降低,且中药组上述评分低于对照组和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组患者胃黏膜病理组织学评分比较 分

2.3 3组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治疗3个月后, 3组胃脘疼痛、胃胀不舒、反酸烧心、嗳气、便黏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中药组胃脘疼痛、胃胀不舒、反酸烧心、嗳气、便黏评分低于对照组和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3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分

2.4 3组SF-36评分比较

表4 3组患者治疗前后SF-36评分比较 分

3组患者治疗后1、2、3个月SF-36评分较治疗前均提高,且中药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和西药组,随访时中药组评分仍高于对照组和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 3组血清G-17和PGE2水平比较

表5 3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G-17和PGE2比较

治疗后, 3组患者血清G-17和PGE2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中药组血清G-17和PGE2水平高于西药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3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不良反应发生。

3 讨 论

CAG患者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易出现各种消化不良症状,如胃胀不舒、嗳气、胃脘疼痛、恶心、大便黏腻等,其病因包括生物因素(Hp感染)、化学因素(非甾体抗炎药)、物理因素(咖啡、浓茶等)、免疫遗传因素等[10], 各种危险因子反复损伤胃黏膜表面,导致胃黏膜内炎性细胞浸润,胃黏膜充血水肿,出现慢性炎症反应,进一步发展为腺体萎缩减少、胃黏膜变薄,导致黏膜下血管显露,胃蠕动功能障碍,即CAG, 并可能进展为肠上皮化生(胃正常细胞被杯状细胞代替)或异型增生。该病早期症状不明显、不被重视,患者多因症状加重或迁延不愈就诊,导致癌变风险加大,治疗周期延长[11]。

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CAG方面应用广泛。CAG可归于中医“痞满”“胃脘痛”“心下痞”“嘈杂”等范畴[12]。CAG 病位在胃腑,与脾脏功能密不可分。《黄帝内经·经脉别论》曰: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水精四布,五精并行,合于四时五脏之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脾胃互助,输布胃之津液,全身脏器得到濡养。脾脏和胃腑同居中焦,是气血生化之源,亦被称为后天之本。脾脏主运化,脾气以升为健。胃腑主受纳,胃气以和降为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脾脏和胃腑相辅相成,同时也相互影响。本研究认为,浊毒内蕴是导致CAG发病的重要机制,饥饱不定、情志欠佳及外邪入侵等因素,可致脾胃受纳运化功能受损,日久湿浊热毒蕴于中焦,固结不散,以致气滞络瘀,血不养经,胃腑缺乏滋养,使胃黏膜炎症、萎缩及肠化等病变相继出现。根据以上病机组方化浊通清饮: 败酱草可清热解毒破瘀,味辛、苦,其性微寒[13], 其中的有效成分具有抗炎、抗菌的作用,对胃肠道疾病如慢性胃炎、炎症性肠病等有明显疗效; 蒲公英能够清热解毒、利湿消肿[14], 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改善胃肠功能等作用; 砂仁化浊理气开胃[15], 可减轻炎症,促进胃黏膜修复,改善胃肠蠕动功能; 藿香可化浊和中止呕[16], 其醇提物能够调控核因子-kB(NF-kB)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反应,减轻小鼠胃黏膜损伤,促进受损的胃黏膜得到修复; 鸡骨草可清热利湿止痛,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抑制幽门螺旋杆菌及抗炎等作用[17]; 大腹皮宽中下气,能够增加胃肠激素的分泌,兴奋迷走神经,改善胃肠动力[18]; 石菖蒲归心、胃经,具有化湿理气活血以及健胃、抑制胃肠痉挛等作用[19]; 大血藤味苦、平,具有清热活血止痛功效; 白梅花、玫瑰花能疏肝和胃,散结止痛; 香橼、娑罗子及佛手可理气行滞、和胃宽中; 炒栀子清热利湿、凉血除烦; 炒莱菔子降气除胀; 全方治疗以清热化浊、解毒和胃为主,以行气活血宽中为辅,可使浊毒化解,气血畅达,促进脾胃升降功能恢复正常,胃络得以濡养,从而达到改善腺体萎缩、逆转肠化和异型增生的功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化浊通清饮治疗CAG后,中药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西药组和对照组; 治疗后,中药组在改善胃脘疼痛、胃胀不舒、反酸烧心、嗳气及便黏等中医证候评分方面较西药组和对照组效果更加显著。3组患者胃黏膜病理组织学评分在治疗3个月时显著降低,表明患者胃黏膜病理情况较前明显改善,且中药组对患者胃黏膜的萎缩、肠化、异型增生及慢性炎症的改善程度更显著。中药组、西药组和对照组在治疗1、2、3个月后生活质量均有提高,且中药组显著优于西药组和对照组; 在治疗结束3个月后的随访中,中药组患者症状无明显反复,生活质量评分较高。由此可见,化浊通清饮治疗CAG能够改善临床症状,逆转病理改变,提高患者整体生活质量,且其长期疗效明显,降低了CAG的复发率。

G-17是一种可调节胃酸分泌的胃肠激素,由胃窦部G细胞产生,胃黏膜生长与其密切相关,当患有CAG时,胃窦部G细胞总数变少,血清G-17含量下降,因而可有效评估CAG的病变程度。PGE2是胃肠道十分重要的调控因子,能刺激胃黏膜产生黏液和碳酸氢盐,并且可调控胃酸-胃蛋白酶原的分泌,改善胃黏膜血流,使胃黏膜细胞不断更新,从而促进胃黏膜修复, CAG患者机体的PGE2水平较正常人群明显降低。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3组患者G-17和PGE2均较治疗前增加,但中药组增加更明显,表明应用化浊通清饮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可增加PGE2分泌,从而促进胃黏膜修复,同时G-17的分泌水平得到提高,进而改善胃黏膜病理状态。

猜你喜欢

反酸胃脘西药
经常反酸烧心怎么办?
王生义治疗胃脘痛的临证经验
胃部反酸吃什么好
胃脘痛应该怎么贴敷?
生花生可以缓解胃部反酸
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胃脘痛经验
巨阙穴治饭后反酸
消渴汤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82例
补肾养血通络方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5例
参附芪养心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