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彩因“染”而生 传承非遗文化扎染技艺

2024-05-11陈嘉远

东方娱乐周刊 2024年4期
关键词:染缸扎染白族

陈嘉远

白族扎染技艺是云南省大理市地方传统纺织品染色技艺,于2006 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扎染古称“绞缬”,是我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扎染一般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为原料,染料主要是植物蓝靛(云南民间俗称“板兰根”)。

据史书记载,东汉时期大理地区就有染织之法。唐貞元十六年(800 年),南诏舞队到长安献艺,所着舞衣“裙襦鸟兽草木,文以八彩杂革”即扎染而成。明清时期,洱海白族地区的染织技艺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出现了染布行会,明代洱海卫红布、清代喜洲布和大理布均是名噪一时的畅销产品。近代以来,大理染织业继续发展,周城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手工织染村。

大理白族扎染工艺由手工针缝扎,用植物染料反复浸染而成,产品不仅色彩鲜艳、永不褪色,而且对皮肤有消炎保健作用,克服了现代化学染料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副作用。大理喜洲白族妇女在将图案艺术、古代结扎技法和现代印染工艺结合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发展了彩色扎染这种新的手工印染技术。彩色扎染突破了传统单色扎染色调方面的局限,强调多色的配合和色彩的统一,利用扎缝时宽、窄、松、紧、疏、密的差异,体现出染色的深浅不一,形成了不同纹样的艺术效果。

大理白族扎染布料多以蓝底白花为主,图案大多是与生活相关的花草虫鱼,也有不少自然流畅的线条,颇有传统水墨画的朴素优雅。

扎染的制作方法别具一格,旧籍生动地描述了古人制作扎染的工艺过程:“‘撷撮采线结之,而后染色。即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余则入染矣,其色斑斓。”扎染的主要步骤有画刷图案、绞扎、浸泡、染布、蒸煮、晒干、拆线、漂洗、碾布等,其中主要有扎花、浸染两道工序,技术关键是绞扎手法和染色技艺。染缸、染棒、晒架、石碾等是扎染的主要工具。

扎花

扎花原名“扎疙瘩”,即在选好布料后,按花纹图案要求,在布料上分别使用撮皱、折叠、翻卷、挤揪等方法,使之具有一定形状,然后用针线一针一针地缝合或缠扎,将其扎紧缝严,让布料变成一串串“疙瘩”。扎染用的布料过去完全采用白族自家手工织的较粗的白棉土布,而由于现在土布已较少,因此主要使用工业机织白布、包装布等布料,其吸水性强,质地柔软。

扎花是以缝为主、缝扎结合的手工方法,具有表现范围广泛、刻画细腻、变幻无穷的特点。

浸染

浸染,即将扎好“疙瘩”布料先用清水浸泡一下,再放入染缸里,或浸泡冷染,或加温煮热染,经一定时间后捞出晾干,然后再将布料放入染缸浸染。如此反复,每浸一次颜色就深一层,即“青出于蓝”。

浸染到一定程度后,将布料捞出,放入清水中将多余的染料漂除,晾干后拆去缬结,将“疙瘩”挑开,熨平整。被线扎缠缝合的部分未受色,呈现出空心状的白布色,便是“花”;其余部分呈深蓝色,即是“地”,便出现了蓝底白花的图案花纹来。至此,一块漂亮的扎染布就完成了。

浸染之后需要晒干,使“花”和“地”之间呈现出一定的过渡性渐变效果,多冰裂纹,自然天成,生动活泼,克服了画面、图案呆板的问题,使得花色更显丰富自然,形成以花形为中心,变幻玄妙的多层次晕纹,凝重素雅,古朴雅致。

拆线

扎染品种繁多,图案丰富,多表现吉祥美好的寓意,主要有花草植物、鸟兽鱼虫、图案图形、自然景物、字体符号等。超过1000 种纹样蕴含着白族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折射出白族的民情风俗与审美情趣。

白族扎染将蓝色体现得淋漓尽致,形态各异的图案让人目不暇接,值得人们静下心来去感受。

猜你喜欢

染缸扎染白族
基于离散事件动态系统的染缸资源配置优化方法研究
邂逅扎染 布里生花——从古法扎染师到新阶层守艺人
掉进染缸以后
白族扎染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到拉萨途中
扎染在服装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白族火把节:一天星斗下人间
白族敬酒歌
反春色彩 方巾扎染DIY
56个民族56枝花 白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