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禽传染病的流行特点与防治对策

2024-05-03刘晓阳

山东畜牧兽医 2024年3期
关键词:禽类家禽圈舍

刘 晓,刘晓阳

(1.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 南阳 474350;2.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畜牧技术服务中心,河南 南阳)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鸡肉的需求也越来越多。禽类的规模化养殖也越来越多,有效地养殖禽类不仅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饮食的需求,而且能够为农民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1]。在禽类养殖过程中,会受到各种传染病的侵袭,出现养殖死亡率高的现象。禽类传染病具有较强的感染性,其传播途径广,给养殖户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本文对禽类常见疾病的病因、临床症状、药物治疗和防治措施进行总结。

1 禽类常见传染病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禽类养殖持续发展,鸡存栏数不断增加,禽类疾病也不断在增加。规模化养殖的数量不断增加,2003年的SARS疾病、2004年的禽流感病等导致我国的禽养殖业遭受重创。随着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禽类传染病被发现的种类也越来越多。研究表明,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禽类养殖业有80多种疾病会对禽类造成危害,大致可分为传染病、寄生虫病、营养代谢病和中毒性疾病等,其中以传染病占禽病总数的75%以上[2]。其中传染病中的鸡新城疫(ND)、鸡大肠杆菌(PW)、鸡白痢(PD)等每年都会不断地发生;禽流感(AI)、鸡传染性贫血(IA)、减蛋综合征以及鸭传染性浆膜炎等也时不时地发生,但对养殖场损失较少。如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在禽类中经常发生,不仅发生于鸡,而且也可出现在鸭、鹅和雉鸡等;鸡白痢发生于雏鸡和中鸡;大肠杆菌病可以出现多种类型,可分为脑型、肿头型和眼型等类型。禽类传染病在鸡、鸭和鹅上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对禽类影响较大的传染病有IA、AI、IB、鸡病毒性关节炎以及产蛋减少综合征等。

2 禽类疾病流行规律

2.1 禽类传染病发生特点

2.1.1 全身性感染 禽类许多传染病均可以进行空气传播,然后进入禽类呼吸道导致感染。其中禽类有许多气囊,气囊分布在身体的各个部位,气囊由肺脏所连接。病原微生物进入气囊后然后传播到禽的体腔、骨骼以及肌肉中。由于禽类特殊的体型构造,决定着家禽传染病通常会发生全身性感染的特点。

2.1.2 垂直感染 禽类是通过产卵进行后代繁殖,卵产前通过与母体的血液相连且没有胎盘屏障,病原非常容易通过母体进入卵中,定居在蛋中的卵黄内。禽类特殊的免疫器官泄殖腔,泄殖腔内有许多微生物,家禽产卵需要经过泄殖腔易导致种蛋容易受到污染。

2.2 禽类传染病流行特点

2.2.1 传播速度 禽类传染病的传播速度快,原因是家禽为群养性动物,饲养密度比较大,在养殖管理卫生条件差的情况下,病原含量会更高。一旦有家禽感染病原并发病会迅速扩散,波及其他家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平常卫生是重中之重,要注意鸡舍卫生情况,搞好卫生消毒工作确保家禽健康生长。当场区人员怀疑为传染病时,要迅速排查,查找原因,寻找实验室帮助进行疾病判断,快速有效地进行防控,使疾病损失降到更小。

2.2.2 死亡率 禽类的免疫性能比较低,天气情况变化快时,传染病相对爆发快。一般会出现死亡率高且容易突然死亡。相关研究表明,我国禽类每年因传染病死亡高达15%~20%,经济损失非常大[3]。由于养殖密度高,会大大增加家禽机体对疾病的感染可能性,同时也会增加疾病的传播速度。

2.2.3 混合感染 在家禽养殖场的规模化养殖过程中,一旦暴发传染病,往往不是单一病原感染,是多种病原混合感染。两种传染病对机体产生致病性,会有许多并发症、继发感染以及混合感染。两种以上的病原混合感染,通常难以诊断,给养殖人员防治工作带来困难。场区人员需要通过实验室检测结果来进行分析,结合临床诊断,做出防治措施。临床中常见的混合型感染有病毒性混合感染(AI与ND、IBD与ND、ND与IB)、病毒性与细菌性混合感染(ND与PED、沙门氏菌)、细菌性混合感染(沙门氏杆菌病与MG等)、病毒和寄生虫混合感染(ND和球虫病等)、细菌和寄生虫混合感染。混合感染后会产生的临床症状会与两种疾病的症状不相同,疾病的临床症状会随着疾病的混合比例不同而发生改变,产生非典型的临床症状较多,对疾病的判断、治疗比较困难。不同的传染病可能会有相同的临床症状,比如ND、IB、AI、MD和禽霍乱等都可以引起呼吸道的症状。

2.2.4 病原变异与治疗情况 在家禽感染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病原的感染力或毒力容易发生变化,变异速度快且容易出现亚型毒株。当病原发生变异后,病原的抗原特性、致病能力等都会发生改变。由于养殖场内人员的技术水平不同,对禽类的免疫能力不一致,导致某些鸡只的抵抗力变弱,容易出现非典型性临床症状,从而对疾病的判断不准确,治疗更加困难。比如之前的新城疫病会出现典型的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以及典型的临床症状,现在ND的症状逐渐被非典型性代替,表现为发病率低、死亡率低以及隐性感染,临床症状不明显,剖检无典型的病理变化。由于病原在不断地变异,对应的抗原结构以及血清型也越来越多,一些疫苗无法保护机体,传统的病原疫苗无法对型,养殖场由于无法判断疾病出现随便用药,导致耐药菌株变多,从而使疾病越来越难以治疗,疫苗的预防效果也越来越差。

3 禽类传染病防治措施

3.1 免疫预防

在家禽预防过程中,要严格制定并执行免疫预防,定期注射疫苗。不同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不同,传播方式多种多样。禽类在不同的生长阶段会有不同种类的传染病感染。因此需要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家禽进行疫苗接种,注射疫苗的时间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家禽的生长状况以及饲养环境进行关注,做好相应的观察记录,促进家禽健康生长。注射疫苗一定要严格按照疫苗说明书进行注射,注意疫苗的使用量、注射方法以及疫苗保质期。注射疫苗严禁超剂量使用,防止对家禽造成损伤。

增强家禽机体的抵抗力,要进行科学、精细化饲养,尽可能地减少应激等外界刺激反应。结合本地疾病流行情况制定免疫程序,按照优化的免疫途径实施免疫,定期预防接种,提高机体抵抗力。

3.2 控制疾病传播

控制疾病传播的途径有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动物以及消灭传染源。家禽养殖过程中确保病原不进入养殖舍内,要尽可能地把病原拦截在门外,相关人员需要严格要求,对进出圈舍的人员严格执行消毒处理。同时禁止猫、狗带入场区,防止动物携带病原体。对饲料用品、生活用品需要经过严格的消毒处理,平常养殖人员在圈舍内要注意卫生环境,勤打扫,搞好圈舍卫生。场区要做好饲料、单元用品和饮水等的管理工作,阻止病原进入。做好物品消毒、环境消杀和灭虫防蝇等卫生工作。死亡的家禽尸体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处理,禁止就地掩埋,要选择远离场区、水源、河流和牧场等地方。

3.3 改善养殖环境

家禽的养殖一般密度大且空间小,家禽不容易活动,且环境比较密闭、通风不良。许多疾病均是由于通风不好和消杀不彻底导致病原微生物残留。病原在养殖圈舍繁殖的主要原因是通风差、温度高且湿度比较大,容易滋生许多细菌。当细菌等病原微生物在圈舍内滋生到一定量后,感染家禽造成病毒大规模的扩散[4]。

养殖场的管理人员需要对养殖圈舍的环境进行严格改善,保证圈舍良好通风,空气流通后减少病原微生物的聚集,促进家禽的健康生长。改善家禽的饲养条件,不仅可以满足家禽的繁殖需求,而且可以减少疾病的爆发。

3.4 养殖场规范化管理

养殖场的工作人员需要进行规范化管理,定期对饲养人员进行操作培训考核,确保饲养人员的规范化操作,提高饲养人员的综合素养。让每一位养殖人员都能够识别疫病,所有工作人员都能够精准掌握疫病防控知识。对养殖人员禽病的流行规律、发病特点进行普及学习,从不同角度(空间、时间和群体等)进行考虑[5]。一旦养殖场发生动物疫病,养殖人员能够快速地识别疫病,采取相应措施做好疾病传播的控制。饲养人员需要相互交流沟通学习,不断提升自我能力。在执行标准过程中,要加大执法力度,确保每一项制度落地执行下去。一旦发生疫情,可以立刻切断疫病,阻止疾病传播,避免更大规模的疾病暴发[6]。

4 结语

家禽传染病多种多样,针对病原特性做好传播途径的阻断。平常需要加大对养殖场疫病监测分析,对一些重大疾病(ND、AI等)进行抗原抗体检测。通过精准分析和识别疫病,针对性地进行剖析分析和治疗,减少疫病向外传播,降低传染病的传播概率。提前采取预防手段,促进家禽健康生长,推动家禽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禽类家禽圈舍
如何防范家禽钙磷缺乏症
禽类呼吸道疾病防治措施
夏季散养家禽缓解热应激的喂养策略
家禽病快速确诊要领
管好种公猪可提高受胎率
解除美国禽类产品进口限制
冬季禽类呼吸道疾病的防治措施
称家禽
禽类大肠杆菌病的诊断及防治措施
冬季发酵床与加温舍养猪环境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