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护理对2 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效能、血糖控制效果的影响研究

2024-04-28陈金梅李晓静雷永红

中外医疗 2024年5期
关键词:血糖家庭满意度

陈金梅,李晓静,雷永红

三明市第二医院内分泌科,福建三明 366000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是一种发病隐匿且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的代谢性疾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1-2]。DM 主要包括1 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Type2, T1DM)和2 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Type2, T2DM),其中以T2DM 为主[3]。研究发现,我国T2DM 患者占疾病总数的90%以上。T2MD 具有临床治疗时间长、难度大的特点,药物治疗是控制T2DM 血糖水平的重要方法,主要包括注射胰岛素、口服降糖药和静脉输注控糖药物[4-5]。常规护理模式方法简单、内容单一,且具有较大的局限性,血糖控制效果不理想[6-7]。医院-社区-家庭护理干预模式属于一种三位一体的整体护理方法,从医院到社区,再延伸至家庭,全面实施持续性护理,对改善2 型糖尿病患者的症状及血糖控制具有积极作用。基于此,本研究简单随机选取2019 年11 月—2021 年11 月三明市第二医院收治的150 例2 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护理对2 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效能、血糖控制效果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简单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150 例2 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护理方法分为两组,各75 例。对照组中男38 例,女37 例;年龄38~64岁,平均(54.16±2.71)岁;病程5~11 年,平均(10.21±0.33)年;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35 例,大专及以上40 例。观察组中男36 例,女39 例;年龄39~65 岁,平均(54.29±2.08)岁;病程6~12 年,平均(10.59±0.31)年;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37 例,大专及以上38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对研究知情同意。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8]中的相关诊断标准;②年龄≤65 岁;③认知能力及沟通能力正常;④依从性良好;⑤血糖水平相对稳定,存活率>5 年。

排除标准:①严重肾病综合征患者;②心力衰竭患者;③严重心理疾病患者;④中途退出研究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①健康宣教。为患者讲解病房环境及科室规章制度,科主任及护士长,交代饮食注意事项,引导患者养成良好作息习惯。②心理护理。鼓励安慰患者,注意倾听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对于合理的诉求积极予以回应,加强与患者家属之间的沟通,让家属给予患者有效的陪伴。③出院电话随访。随访时间3 个月,主要随访内容为血糖情况、运动锻炼情况、膳食营养等,根据随访情况完善护理措施。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护理:①成立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护理小组,制订护理目标。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为其制订科学合理的饮食、运动、用药计划。②住院护理。评估患者病情,建立相应的病历资料,对入院的患者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并结合病史及化验检查,了解疾病的基本情况。向患者详细介绍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如何治疗以及如何预防或应对等相关知识。对有饮食控制要求的患者,应向其详细介绍饮食控制在治疗中的必要性,使患者充分了解饮食控制在治疗中的重要意义。向患者介绍出院后如何进行随访、药物指导、寻求帮助和自我管理等内容,并为患者建立 “个人健康档案” ,将所有就诊的详细信息和 “个人健康档案” 一并提供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③社区护理。社区护理人员将患者的健康档案予以保存,并为患者提供上门服务,密切监测患者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指导患者低盐低脂低糖饮食,保证充足的休息,在医生的指导下制订个性化饮食方案,由营养师为患者制订详细的膳食营养饮食计划,将热量、糖分、蛋白质等不同的食物含量的表格打印出来,并将其分发给每位患者,定期组织糖尿病相关信息培训和答疑解惑等活动,使患者与患者之间、患者与医生之间、医生与家属之间充分交流互动,以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及遵医嘱依从性。④家庭护理。在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中,医务人员不仅要指导患者做好自我管理,更要对其家属进行糖尿病知识的教育,并嘱咐家属严密监测患者的日常生活饮食,指导家属根据医生的指导及营养师制订的食谱为患者准备膳食;让糖尿病患者家属参与到治疗中,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共同努力为糖尿病患者提供合理、高效、持续的护理。⑤建立微信群。微信群里含有糖尿病专家、内分泌科室主任、专科医生及糖尿病护理人员,每天发送糖尿病相关知识,如疾病危害、并发症症状、饮食治疗方案、运动计划、自我管理办法、心理调节步骤、就医绿色通道等,为患者搭建互助平台,促进患者尽早康复。

1.4 观察指标

①自我管理效能。对两组患者护理前、护理1个月、3 个月后的自我管理能力进行观察,利用自我管理能力自评量表(Strategies Used by People to Promote Health, SUPPH)对患者进行评估。该量表共29 个条目,采用5 分制,以不同的得分表示自控能力的水平。每个条目都是1~5 分,其中1 表示没有信心;2 表示有一点信心;3 表示有信心;4 表示很有信心;5 表示非常有信心;总分区间在0~145 分,得分越高,提示自我管理能力越高。

②血糖控制水平。观察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主要包括护理前、护理3 个月后的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 FP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1c, HbA1c)。

③心理状态。对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心理评分进行比较,利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 SDS)进行评估。两项评分总分均为80 分,SAS 的评分可分为3 个级别,其中轻度焦虑的分值为50~59 分,中度焦虑的分值为60~69 分;重度焦虑的分值为≥70 分。分值越高则焦虑情况越严重。SDS 的评分可分为4 个等级,得分在0~52 分的患者,多数为精神状况正常的患者;分值为53~62的患者有轻微的抑郁症状,即为轻度抑郁;得分为63~72 的患者有明显的抑郁症状,即为中度抑郁;而≥73 分的患者有严重的抑郁倾向,已对生活产生影响,则为严重抑郁。

④护理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对护理方法、疾病知识、沟通能力、生活指导进行评估,满分100 分。非常满意:90~100 分;基本满意:75~<90 分;不满意:0~<75 分。总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6.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自我管理效能、血糖控制水平、心理评分为计量资料,且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行t检验;护理满意度为计数资料,以例数(n)和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自我管理效能比较

观察组护理后1 个月、3 个月自我管理效能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自我管理效能比较[(±s), 分]

表1 两组患者自我管理效能比较[(±s), 分]

组别观察组(n=75)对照组(n=75)t 值P 值护理前75.88±10.21 72.66±9.83 1.968 0.051护理1 个月89.59±12.36 81.55±10.94 4.218<0.001护理3 个月97.66±13.47 86.92±10.35 5.475<0.001

2.2 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水平比较

观察组护理3 个月后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水平比较(±s)

组别观察组(n=75)对照组(n=75)t 值P 值空腹血糖(mmol/L)护理前8.56±1.53 8.49±1.62 0.272 0.786护理3 个月6.42±0.55 7.21±0.65 8.035<0.001糖化血红蛋白(%)护理前8.69±3.19 8.74±3.15 0.097 0.923护理3 个月6.15±1.65 7.51±1.32 5.574<0.001

2.3 两组患者心理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SAS 评分及SD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护理后,两组患者SAS 评分、SDS 评分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P均<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心理评分比较[(±s), 分]

表3 两组患者心理评分比较[(±s), 分]

注: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

组别观察组(n=75)对照组(n=75)t 值P 值SAS 评分护理前65.54±2.33 65.42±2.44 0.308 0.758护理后36.55±4.55 43.66±4.78 9.330<0.001护理后33.61±3.84 40.39±3.27 11.642<0.001 SDS 评分护理前61.86±4.62 62.48±4.39 0.843 0.401

2.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2型糖尿病与患者的遗传、家族、年龄、饮食习惯等因素相关,患者的临床症状为多食、多饮、多尿、体质量下降,且多发生于中老年人[9-10]。患者在发病后,由于体内高血糖,导致人体细胞的变性能力下降,患者的血管内皮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使血液流速变得缓慢黏稠,最终引发血管性疾病[11-12]。临床实践证明,对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治疗,除了常规的降糖方法外,还需对糖尿病患者自身进行有效的控制,以减少并发症发生[13-14]。随着国家卫生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临床护理模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15-16]。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护理是其中的一种,较常规护理模式相比具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17]。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2 型糖尿病患者实施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护理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大幅提高,且血糖控制较好,观察组护理3 个月后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常规护理不能对患者的血糖水平进行长期有效的检测,大部分护理仅局限于医院内,而患者出院后其自我管理水平有限,无法有效控制血糖。本研究结果显示,经三方联合护理后,患者的空腹血 糖 在(6.42±0.55)mmol/L 左 右,HbAlc 水 平 在(6.15±1.65)%左右,提示经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护理对血糖控制的影响较好。鹿瑞[18]的相关研究显示,经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护理后患者的空腹血 糖 在(5.68±0.38)mmol/L 左 右,HbAlc 水 平 在(6.12±0.27)%左右,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护理通过建立糖尿病护理小组,经培训学习后小组成员的专业知识得到全面的提升,从而增强了护理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知识储备,观察组以专科护理为主体,以团队服务为载体,与社区护理人员达成一致,与家庭成员一起为患者提供全面的、专业的、持续的一体化护理,有效提高了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且血糖控制处于较高水平。观察组的SAS 评分及SD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均<0.05)。分析原因,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护理将医院、社区、家庭有机结合,通过发挥各自的优势,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干预,医院是患者治疗和护理糖尿病的初始位置,社区是患者控制疾病发展的过渡位置,家庭是患者疾病护理和恢复的终点位置,为患者提供全程护理服务,使患者对疾病的控制、预防及应对更加娴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的不良情绪。通过建立微信群,医患之间的沟通更为方便,每天发送疾病相关知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的预后有积极促进作用,进而改善患者满意度。

综上所述,采用 “医院-社区-家庭” 一体化护理模式对2 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血糖水平,缓解其不良情绪,改善护理满意度。

猜你喜欢

血糖家庭满意度
多感谢,生活满意度高
细嚼慢咽,对减肥和控血糖有用么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浅谈如何提升脱贫攻坚满意度
明天村里调查满意度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妊娠期血糖问题:轻视我后果严重!
猪的血糖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