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及防范措施

2024-04-24谭捷笪耀文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自然灾害农业经济

谭捷?笪耀文

摘 要:我国疆土辽阔,地形地貌多种多样,农作物种类繁多,是当之无愧的农业大国。然而区域的不同、气候条件的不同会发生不同的农业自然灾害,我国的农业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影响区域广、发生频率高,呈季节性的特点。分析出自然灾害的发生会大幅度削减农作物的产量,降低农民的收入,打击农民耕种的信心,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探讨如何有效抵御农业自然灾害带来的威胁,减少农业气象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并就江西省农业自然灾害趋势进行分析,提出解决的措施。

关键词:自然灾害;农业经济;季節性

中图分类号:X43 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2095–3305(2024)01–00-03

江西省作为我国南方的一个典型农业省份,其农业生产面临洪涝、干旱等多种自然灾害的挑战。这些灾害不仅会破坏农业生产设施,降低农产品质量,还会增加农业生产成本,从而影响农民增收和农业的整体效益。因此,研究如何有效抵御农业自然灾害的威胁,减少其带来的不利影响,对于保障江西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农业自然灾害的特点

我国的自然灾害有4个特点:

一是灾害种类多,包含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生物灾害等。大气圈变异活动通常会导致气象灾害的发生,对社会经济活动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我国气象灾害通常包括台风、暴雨、冰雹、大风、雷暴、暴风雪等,常见的干旱、洪涝、持续高温、雪灾也属于气候灾害的类型。由岩石圈活动所引起的灾害被称为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海啸、滑坡、泥石流、地裂等,一旦发生会对人们的生命安全产生威胁。生物灾害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不当、破坏生物链或在自然条件下某种生物过多、过快繁殖而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危害的自然事件,包括动物灾害、植物灾害和微生物灾害。

二是分布地域广。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多样,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灾害的高风险区。干旱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自然灾害,不仅降水稀少的西北旱情严重,而且在东部季风区也频繁发生。由于我国东部季风区人口、城镇密集,工农业发达,因而干旱造成的损失更大。

三是发生频率较高。我国受季风性气候影响强烈,各区域降水量差异较大。有些区域降水量较少,从而形成半干旱和干旱区,这些区域频发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灾害,如西北内陆地区年降水量不足200 mm,常年干旱灾害频发;而有些区域降水量丰富,形成半湿润和湿润区,该区域频发以区域性洪涝为主的自然灾害,如东南沿海地区,平均每年有7个左右的台风登陆。

四是季节性较强。我国大多植物和农作物主要集中在春季和夏季生长,但是由于生长区域受季风性气候的强烈影响,春季阴雨天较多,太阳光照被削弱,而夏季不但温度变化明显,而且降水量要么过多、要么过少,容易出现水旱灾害,对植物和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2 农业自然灾害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2.1 自然灾害对农作物造成的影响

2.1.1 干旱对农作物造成的影响

冬春干旱和夏旱会严重阻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小春作物在冬季与春季一般处在幼穗分化阶段,冬季与春季是小春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时期,此时容易产生缺水的情形。若在此时发生干旱,叶面蒸腾量大于植物体内的水分,必将影响农作物有机物质的合成,抑制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退化与不孕的可能性提高,从这个角度而言,农作物的产量大幅度下跌,甚至有些无法正常抽穗。农作物不同生育阶段对水的需求不同,发生干旱的影响程度也不同。谷类作物处在关键阶段如拔节—抽穗期,干旱会导致麦穗粒大幅度减少,甚至颗粒无收,玉米对水的敏感程度较高,雄花的发育需要大量的水。

2.1.2 霜冻对农作物造成的影响

霜冻是指气温在短时间内下降到0 ℃或0 ℃以下,使农作物遭受伤害乃至死亡。在我国东北地区,秋季降温速度快,温度的急速下降容易形成霜冻。霜冻一旦出现,农作物中的干物质停止转化过程,籽粒水分含量较高,对粮食的品质造成影响,同时产量也会下降。一般而言,较早的强霜冻会使粮食减产5%~10%;中等强度的早霜可导致粮食减产2%。当气温降至0 ℃时,作物发生轻度霜冻,叶片最先受害。灌浆的养料主要是叶片通过光合作用产生,受冻后的叶片变得枯黄,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作物灌浆缓慢、粒重降低,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果在夜间环境温度急剧下降,也会对农作物的产量造成一定的影响,进而导致农民的经济收益下降[1]。

2.1.3 洪涝对农作物造成的影响

洪涝暴发对农业生产的破坏是毁灭性的。洪水在短期内可以破坏农作物的生长,土壤孔隙被水充满,造成陆生植物根系缺氧,产生有毒物质,导致粮食产量大幅度降低甚至颗粒无收。洪涝暴发会使农田、果园被淹,水利设施被冲毁,禽畜圈舍坍塌损毁,严重影响棉花、玉米等作物生长发育。随着暴雨的发生,严重积水会导致植物的根长期泡在水中,产生腐烂现象;暴雨过后,容易发生畜禽疫病、植株病虫害,从而影响种植养殖的后期生产。大量的降雨导致雨水淹没农作物,农作物难以进行新陈代谢。而降雨量越多、洪涝范围越大、浸泡时间越长,对农作物的危害越大。

2.1.4 强台风对农作物产量造成的影响

强台风会带来大风暴雨,兴起海潮,对水产养殖户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强台风会在短时间形成强降雨,进一步导致洪涝灾害,伴随着的大风会影响农作物授粉情况,同时使农作物大面积倒伏且难以恢复,而农作物折断而死亡。

2.2 农业自然灾害影响农民收入

自然灾害会直接、间接影响农民收入,打击农民生产的信心,从而影响农业经济发展,不利于农村市场的发展。

从直接影响来看,自然灾害会造成农作物减产,供应减少,需求基本维持不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上调价格,但是从价值规律的角度来看,无法与正常产量时的收入持平。一般来说,自然灾害会使减产而导致收入大幅度低于正常年份。

从间接影响来看,在灾害防御风险体系建设过程中,政府只承担部分资金,大部分资金由农民自身承担。在日常耕种期间农民需要花费自己的金钱与时间不断完善风险机制。而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作物,收入来源具有局限性,额外的风险体系建设资金投入会对其收入产生不利的影响。

3 减少农业气象灾害不利影响的措施

3.1 增强农业气象灾害的防护意识

气象部门应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对当地农业自然灾害的发生情况和受灾区域进行分析研究,根据遥感等高科技技术进行监测,精准预测灾情,为防灾抗灾提供准确数据;对于重点受灾地区,做好相关墒情监测,在关键农事生产时节详细了解灾害的发展趋势,提高灾害预警水平,为农业生产提供有效的气象服务[2],降低农业损失。气象部门应与其他部门配合,通过官方微信号、政府门户网站、官方电视频道等渠道开展农业气象灾害的科普工作,同时利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开展防御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农户对灾害天气的防范意识;定期开展预防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包括常用的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措施,抗灾抗险工具使用方法;不定期组织教育活动竞赛,可以通过在线答题、拍摄抗灾微电影和短视频等活动,增强基层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通过捐赠图书、观看防灾减灾教育片等活动提高农户遇险自救能力。

3.2 加强科技指导推进科学抗灾

农业相关部门应积极引进农业新技术,大力推广农业新模式,推动先进科学技术落地应用转化成农业的生产力;有效评估当地气候资源、合理规划风险等级,结合当地的环境积极引进新型的抗灾品种,推动农业生产结构升级,提高生产效率,保证农作物的质量与产量;组织科技人员深入乡村田间地头,了解农民在耕种时遭遇的困难,指导农民开展防灾抗灾工作,与农民交流培养经验,提高农民的抗风险能力;灾情过后迅速响应,及时召开专家会议制定灾后恢复方案,根据灾情等级划分进行分类指导,利用科技、产业力量,精准帮扶进行灾后保护与重建。

3.3 建立健全农业灾害保障体系

相关部门应构建农业灾害保障體系,建立健全农业灾害的保险制度,对当地容易发生的农业自然灾害加大救助保险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抗风险的能力;提高农户抗旱防洪救灾能力,及时缓解农户的经济压力,保障农户的经济利益。农业灾害防御工作难在灾害复杂多变,要准确研判,分区施策。各地要根据自身区域的灾害类型、发生时间、危害程度制定应对措施,做好农业防灾减灾保障体系建设,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分区域、分作物、分灾种、分环节,把情况摸清楚、把预案定出来、把工作落下去,细化应对措施,做好旱涝灾害、台风等重大灾害防御,开展统防统治、联防联控。

3.4 强化防灾减灾支持保障

各地农业农村部门要加强与气象、水利、应急等部门的沟通会商,加强苗情、墒情、灾情的监测,在关键农时和灾害多发期,组织有关专家对农作物生长情况和灾害影响进行会商研判,制定科学应对技术措施,发布预警信息,落实防御措施,减轻灾害损失;针对强台风等可能引发的气候性灾害,要及早准备部署,在生产关键期,组织农技人员深入一线,分类指导农民,因地制宜落实好各项防御措施,将把不利影响和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3.5 加强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强化农业基础的紧迫任务。只有加大投入力度,提高综合产能和使用效率,才能扭转农业基础设施长期薄弱的局面。

首先,加强耕地保护和用途管控。加强耕地占补平衡管理,确保补充的耕地数量相等、质量相当、产能不降,严格控制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3]。其次,按顺序明确用途管控机制,实施动态管理、动态监测,推进高标准农田新建。有效利用科学手段改良土壤、积极健全农田灌排设施基础设施的保障制度,统筹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健全长效管护机制[4]。同时,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建设大中型灌区,推进水利设施现代化改造,加强田间地头渠系与灌区骨干工程连接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最后,生态建设仍然是农业建设的重点,退耕还林仍是重中之重,继续推进天然林建设工作,不断落实水土保持、林地的保护工作,形成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4 江西地区主要农业自然灾害趋势分析

江西省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洪涝灾害、风雹灾害、台风灾害和冷冻灾害。据统计,近5年(2018—2022年)的6月,全省共发生18次自然灾害,其中洪涝灾害15次、风雹灾害3次。风雹灾害致灾性强、造成损失大,洪涝灾害波及范围广、灾害损失程度大。灾害造成江西省多个市县受灾,农作物受灾、绝收公顷面积大,造成较大的直接经济损失。江西地区的主要农业灾害的风险如下:

一是发生区域性洪涝灾害的概率较高。每年6月是江西省洪涝灾害高发期,6月中下旬降水过程较多,可能发生区域性洪涝,部分支流及中小河流可能发生超警戒自然灾害。

二是部分地区发生地质灾害的概率较高。每年6月赣南降雨偏多,赣南山区易发生强降雨诱发的滑坡、崩塌、山洪等地质灾害。

三是部分地区发生风雹灾害的概率较高。每年6月是雷电天气多发月份,易出现短时强降雨、雷雨大风、局地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四是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基于全省地震活动情况和地球物理场观测资料分析,江西省境内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综上所述,江西省高频、大面积影响的自然灾害为洪涝灾害、地质灾害和风雹灾害,其中洪涝灾害频率较高、危害较大。

5 解决江西地区主要农业灾害的措施

江西省目前受灾面积广、频率较高的是洪涝灾害,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下列解决措施:

第一,洪涝易造成水土流失,必须加快绿化造林步伐。各地居民和政府需要相互配合,加大植树造林的力度、保护当地的绿色草地,建设绿色的农业生产环境;在水利基础设施方面,需要疏通河道塘坝,新建适宜水利基础设施,翻新年久失修的水利基础设施,进行动态跟踪,及时解决问题;防治水土流失,及时改善排灌设施,提高调洪蓄洪能力。

第二,关注本地气候变化规律,做到及时预测防治。江西省洪涝灾害一般出现在5—6月,容易出现旱涝急转现象。由于前期的干旱影响流域内的植被、雨水下渗等条件,在同样的降雨总量下,旱涝急转更容易造成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需要根据江西省各市县地域分布、地形特征等,调整耕作制度、农作物布局,密切关注天气形势,滚动会商研判风险,加强短时预报和临灾预警,做好预警工作。对于山丘区、邻近河流以及偏远地区,要做到“最后一公里”预警,及时转移危险地区人员,避免人员伤亡。

第三,加强排洪抢险工作,最大限度减少损失。暴雨洪涝后,农作物损害程度与冲淹面积和被渍时间息息相关。洪涝消退后,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及时检查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及时扶正已经吹倒的农作物,对于存在缺苗的情况及时进行补种,清理农田的碎石和泥沙。此外,暴雨之后极易出现病虫害现象,应该及时施肥除虫,避免烂根的现象发生。

6 结束语

农业自然灾害会阻碍我国农业生产,对农业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威胁,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社会稳定,需要不断增强气象灾害的防护意识、加强科学技术指导,在建立健全农业灾害保障体系的同时,提供防灾减灾支持,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最大化降低农业灾害对农业经济的影响,有效提高农民收入。根据江西的农业灾害趋势,因地制宜制定策略,降低洪涝、干旱等农业灾害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成祥.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分析[J].农家参谋,2020(23):69.

[2] 宋素蕊.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范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7(3):215.

[3] 佚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J].中国食品,2023(4):146-151.

[4] 佚名.聚焦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J].新农业,2023(5):1.

猜你喜欢

自然灾害农业经济
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思考
我国农业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概述
依靠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
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具体方法
三年困难时期的背景原因分析与思考
海运平安险承保范围争议探析
自然灾害应急物流问题及对策研究
面对自然灾害我国应急物流管理运作体系的完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