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自残”怎么办

2024-04-21□学

家长 2024年7期
关键词:层面现象内心

□学 勇

青少年出现自残行为通常是因为当他们感到困倦、疲惫、缺乏方向甚至绝望时,没有信任的对象可倾诉并释放内在的压力,只好通过自残缓解内在焦虑。

龙年伊始,我接到来自江苏泰州家长的急切电话,希望能够约见,因为女儿的“自残”行为让他们感到后怕。大年初六的下午,我便在工作室等待他们的到来。

女孩小A,短发,戴眼镜,身高1.65 米,初三,重点中学学生,平时成绩排名年级前五。女孩初三之前比较活跃,初三出现厌学情绪,初三上学期的后半学期,开始不愿意上学,有自残行为。升初三后伴随出现失眠、头痛、胸闷等症状,小A 想要压下去,但压不住,听同学说可以用刺自己的方式缓解压力和痛苦,便无奈尝试。一开始她用手或用尺打自己,用圆规扎自己,后来用刀割自己,伤口从最初浅浅划破到现在鲜血淋漓,小A说唯有这样才能缓解内心莫名的压力。

小A自己描述:初一、初二分别有两段非常好的友谊,后来因故关系破裂,特别是第二段友谊的失去让她颇受打击,不再愿意交友,怕失败。到了初三,学习难度增加,学校排名压力大,而且没有朋友,她内心的烦恼与压力无处诉说。

自残现象应引起重视

小A 的求助让我想起了之前的“自残”案例,从中可以看出一些共性。14 岁的小B 说,同学告诉她割伤自己是一种解脱。15岁的小D告诉我,她从12岁就开始自残,目的是控制情绪,她还说自己最好的朋友也自残。16 岁的小E 因为失去亲人过度悲伤前来咨询,她觉得是自己的错导致亲人的离开,她的自责与内疚无法与同学诉说,所以通过自残来缓解内心的悲伤。

近些年,自残在青少年群体中似乎成了一种“流行病”。青少年时期正是自体心理发展的黄金期,同伴对自身的影响非常大,他们的行为往往容易受周围同伴“心理脚本”的强烈影响,表现出“模仿性”与“聚集性”。青少年出现自残行为通常是因为当他们感到困倦、疲惫、缺乏方向甚至绝望时,没有信任的对象可倾诉并释放内在的压力,只好通过自残缓解内在焦虑。

大众媒体的视角没有给青少年“自残”行为很好的引导,他们往往过分关注“解决办法”或“有什么缓解压力的特效方法”,而不是引导大家去思考青少年有什么压力需要释放?为什么他们把自残理解为缓解压力?这种压力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为什么是选择割伤自己,而不是其他破坏行为?为什么这种做法在青少年中如此“流行”?同时,尽管他们明确希望隐藏自残伤疤,但媒体仍然用不可思议的方式“揭露和展示”伤疤。无处不在的媒体强调自残的“羞耻”“孤立”和“隐私”,自残就这样成了一种表演和公共体验,在青少年中被广泛讨论,在朋友圈中被复制,这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还有,关于自残的影视作品、回忆录、心理自助书籍也越来越多。这让青少年熟悉治疗的预期,知道如何谈论自残。这恰好掩盖了青少年面临的微妙而复杂的困难。他们把“自残”描述为一种“应对机制”或一种“麻木的感觉”。

自残的根源探讨

自残是一种症状,而不是一种流行的应对处方。其本质是自残者的主体体验是“缺乏包容的”或“被情绪淹没的”。面对自残行为,父母可能会指责孩子“这样做是为了引起注意”或“受社交媒体、身边朋友的影响”,这增加了他们的痛苦,感觉自己被误解了。导致的结果是既触发了自我伤害,又维持了这种自我伤害。自残成为了青少年的一种“社会认同”,正所谓“白天不懂夜的黑”。

在两个世纪以前,有一股自杀潮席卷欧洲,自杀似乎成了一种“传染性疾病”。许多自杀者都接触过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书中的主人公最后选择了自杀。为了阻止不断上升的模仿自杀潮,这本书一度被禁售。回到当下,如今的自残现象似乎提供了一种完美的解决方案:有一个可命名的、具体的“疾病”,同时问题被置于一个安全的距离。一方面宣誓自己得病了,另一方面又不至于有生命之忧。这符合现代人关于理性选择和个人能力的表达,比如我们应该掌控自己、不断进步和成长、能够“继续我们的生活”的观点,但又局限于有限的空间来更诚实地探索那些我们无法控制的事情。

自残的青少年希望获得治疗,停止自残行为,然而他们身边的人(主要是父母)可能让他们感到无能为力,只能继续自残,在恶性循环中难以停止。有时候,自我伤害被强调得越多,越被社会重视,它就越会持续下去。因此,拒绝采取“专业”立场可能是有用的,不要提出其他的“应对策略”,但要密切地监控症状程度和风险。实际上,如果将视野打开,淡化和漠视自残行为,反而可以降低青少年自残现象的发生率。

自残的流行,似乎是服务于歇斯底里心理(癔症)的一种完美症状、一种理想的解决方案:在心理层面,它表达了内在冲突;在人际层面,它创造出“精神病患者”的形象,可以得到照顾;在文化层面,它表现为一种社会可以接受、容易识别和治疗的症状。精神分析的“去性化”越来越高,歇斯底里症与自残之间的联系往往被忽视,人们更广泛地回避了“性”的因素。自残的青年人有自己的故事要讲,而且这个故事可能涉及“性”,但是这个故事没有建立在社会上可获得的关于自我伤害的叙述之上,于是,真正发生的事情一直无法言说和被倾听。

正确看待自残现象

青少年中的自残现象,揭示了现代社会中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孩子们在学业、友情和家庭等多重压力下,感到无法承受,因此选择了将自残作为一种释放方式。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此归咎于孩子自身的脆弱,而是需要更深入地探讨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家庭环境的冷漠和沟通缺失,使得孩子在面对困境时,难以寻求有效的支持。对孩子的过高期望以及缺乏与孩子的有效沟通,可能导致孩子内心的孤独和绝望。媒体的过度渲染让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情感上释放和安慰的“处方”。

自残现象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体选择问题,而是反映了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和心理问题。我们需要从家庭、社会多个层面来应对这一问题,为孩子创造更加健康的成长环境。

猜你喜欢

层面现象内心
江阴市三个层面构建一体化治理重大事故隐患机制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做一个内心有光的人
原来占据你内心的不是我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高三化学复习的四个“层面”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
猜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