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2024-04-21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海澄中心小学甘亚枝

家长 2024年7期
关键词:趣味性数学能力

□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海澄中心小学 甘亚枝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形态与重点发生了创新与变革。在新课程改革的视域下,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得以强化,教师需要摒弃传统教学中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树立创新意识,运用科学策略,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发挥自主性,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度学习,最终促进核心素养的切实落实与综合能力的显著提升。要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既肩负着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义务,又有着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思维基础的责任。基于此,笔者围绕着“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一主题,详细论述了具体的意义、实践原则以及实践路径,以期推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新发展,为各位一线教师提供可供参考的教学经验。

一、引导小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意义

(一)顺应新课程改革要求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曾明确提出:“学生的学习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要求既强调了培养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又为数学课堂教学的构建点明了新方向。基于此,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符合当前的教育理念。在数学课堂中,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忌对学生所存在的问题与困境大包大揽,而应该基于学生充分的探索时间与探究空间,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学习活动中逐步提升,最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成果的提升,也推动学生在课后的个性化学习,将双减政策中所提出的减量、增质、提效真正落实到实处。

(二)为学生学习打下基础

数学学习是一条漫长的过程,既离不开教师的循循善诱、大手拉小手,又需要学生在必要时能够松开教师的手,独立前行。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经常听到这样的故事,有些学生在小学低中年级是数学学科的佼佼者,可是一旦步入高年级甚至初中,数学成绩就会一落千丈。这其实是因为小学低中年级的数学知识较为简单基础,学生只需要认真听讲就可以取得理想的成绩,但是数学学习之路靠的并不只是听讲,数学思维能力的建立与核心素养的落实才是学生能够走向长远的坚固基石。基于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查漏补缺,不再被动地等待教师的给予,而是独立自主的探索数学学习世界,在数学学习之路上不断充实、完善自我。

(三)优化数学教学的氛围

小学阶段,学生好奇心旺盛、精力充沛,这既是他们的优势,又是容易导致课堂纪律不佳,并出现教学效率低下、学习成果不理想等情况的原因。为应对这种情况,不少教师都习惯于打造“师为主、生为从”的数学课堂,教师态度严格,学生言听计从,课堂教学氛围沉闷,教室里落针可闻。这样的教学模式看似纪律良好,但实际上不仅打击了学生的探索欲望,还有可能让学生对数学学科形成无趣、枯燥的刻板印象,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而在数学教学中有效构建自主学习课堂,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这一现状,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数学课堂的主人翁,拉近师生、生生之间的距离与关系,让学生真正沉浸在学习活动中,改善传统教育模式中的显著弊端,让学生爱数学、爱思考,推动教学效率与成果的双重性提升。

二、引导小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实践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新课标理念提倡的自主学习,应以趣味性为前提,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自觉主动地安排学习活动、进行知识消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与驱动力也需要受到重视。小学阶段,学生的心智尚不成熟,对枯燥困难且抽象性较高的数学学科存在着抵触心理与畏难情绪,因此想要让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教师就需要先激发他们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扭转他们的刻板印象。基于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就需要遵循趣味性原则。这一原则不仅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的兴趣特点开展学习活动,还要求教师要尽可能挖掘数学教学内容中的趣味性因素,让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印象有所改观,真正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并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创新性原则

当前,不少小学阶段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其实与教师的教学方式不无关系。很多教师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桎梏,依然延续着“讲、学、练”的传统教学模式,对数学概念、原理及各种典型习题照本宣科地讲解,将学生落实与记住作为教学活动的唯一目标。这样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滋生出了“等、要、靠”的学习心理,自然难以在学习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基于此,教师就需要在教学设计中遵循创新性原则,对教学策略进行不断创新,引导学生逐步提高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意识,推动数学思维向更深处漫溯,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获取知识,也让小学数学课堂焕发新的生机与光彩。

(三)持续性原则

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持续长远的过程。基于此,教师就需要在教学设计中遵循持续性原则,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当作自己教学设计的任务之一,将这一能力培养延伸到学生数学学习的方方面面。持续性原则要求教师的目光不再局限于数学课堂这一单一性的空间,而是将这一能力作为自己对学生的一种要求,贯彻于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始终,让习惯成为自主学习持续的驱动力与重要支撑,为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引导小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策略探究

(一)提高教学设计趣味性,唤醒学生自主学习动力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持续开展学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小学阶段,学生精力充沛、活泼好动,这既是他们的优势,也容易导致他们出现干扰课堂纪律的问题。作为教师需要落实以学为本的教育理念,不能打压他们的天性,而应化劣势为优势,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唤醒学生自主学习动力。为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加强课堂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探索、合理推断、积极克服所遇到的问题,最终让学生学习的自主动力得到显著的发展与提升。

以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内容为例。在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不要急于开门见山地将知识点平铺直叙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而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他们创设出充满趣味性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在主动探索中调动求知欲、利用好奇心,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小学阶段,很多学生都对汽车标志感兴趣,不少学生家中也有汽车,因此教师就可以先通过多媒体设备呈现出学生生活中常见的车标,如别克、宝马、奥迪等等,然后教师可以整合其中属于轴对称图形的车标,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观察,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的教学设计既拉近了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又能够让学生利用自己的认知经验,从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出发进行主动探索,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也帮助学生明确自主学习能力在数学学习之路上的重要性,为后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显著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增强新知旧知联系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教师讲解典型例题时,学生看似已经掌握了所学知识,可在练习中一旦遇到题目变式,又不知道该如何解决问题。为什么在教师眼中换汤不换药的问题,在学生眼中却又是一个崭新的问题呢?这其实是因为,传统的讲学练教学模式让学生存在严重的“等、要、靠”心理,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当他们遇到新问题时,第一反应不是主动探索,而是等待教师的讲解。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知识点,更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需要增强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性,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预留下更为充分且自由的学习空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改变事事靠教师的学习状态,学会在数学学习之路上主动探索,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推断出未知的知识,构建出系统化、科学化的数学知识网。

以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多边形的面积》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学到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及梯形的面积公式,与其将公式的推导过程直接呈现给学生并且要求他们进行记忆与背诵,不如引导学生通过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联系性自己推导出公式。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接着学习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再进一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然后教学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通过渗透转化思想,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破除学生“等、要、靠”的消极被动心理,培养学生积极的自主学习意识,为未来的数学学习打下思维与习惯的双重基础。

(三)提高教学设计持续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系统工程。虽然当前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都意识到了自主学习习惯培养的重要性,也通过多样化的教学设计体现在教学实践中,但是究其根本这种培养计划始终缺乏持续性、科学性与计划性,导致教学实践呈现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状态,学生的学习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基于此,教师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将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贯彻落实到学生学习活动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推动自主学习习惯的落实。

例如,教师需要在作业设计中增设课前预习这一内容,并且提起足够的重视,既要做好课前预习的检查工作,又要通过教学引导让学生知道预习什么、怎样预习。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预习微课、学习资料、任务单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能够在预习工作中明确重点,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全面的了解,能够带着问题去听课。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做好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人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环节多设计一些问答、互动类活动,让学生将自主学习过程详细化、细节化,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分析与独立思考去解决问题。在课后,教师需要加强引导学生及时反思,循序渐进养成课后复习的习惯,善于梳理新知识、做好学习总结。同时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做好查漏补缺。只有当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贯穿学生的课前、课中、课下,践行于学生生活的每一天,学生才能够将这一习惯牢记于心,并落实在学习与生活中。

(四)促进小组学习合作性,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小组合作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更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强化与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与价值。尤其是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认知水平都有待提升,在自主学习方面难免会因为思维上的误区与学习能力上的不足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而小组合作则可以帮助学生集思广益、扬长避短,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基于此,教师在课堂设计中就要科学合理地进行分组,构建出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学习小组,让教学成果得以最大化实现。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中《统计》知识的教学为例。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布置一项课后小组活动,让学生以组为单位选择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调查与数据收集,并且运用合适的统计方式进行呈现,最终得出结论。如在《平均数的应用(综合练习)》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既锻炼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又能够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感受到数学学科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是为了不教”,这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习惯的精髓。在小学数学学习之路上,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将数学思想渗透在教学活动中,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切实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才能事半功倍。

猜你喜欢

趣味性数学能力
“揪”出音乐教学的趣味性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趣味性的实践探索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把握民生新闻趣味性的几点思考
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