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警惕“丛林法则”对教育的戕害

2024-04-16王福强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4年3期
关键词:弱者丛林竞争

王福强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提高一分,干掉千人”“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两眼一睁,开始竞争”这样的口号铺天盖地进入了校园,贴满了教室,甚至学生们被集体组织起来,声嘶力竭地呐喊。

这是我们的学校体系呈现“病态”的外在表征。

我曾经跟一所贴满这种标语的学校校长发生过一场争论,在他的理解中,这样的教育是再恰当不过了。

“这叫‘霸气侧漏。俗话说‘狭路相逢勇者胜,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没有这样的劲头怎么能战胜自己、考出好成绩?你没看到我们的学生,每天早晨口号一喊,个个像打了鸡血,激情无限。有这样的状态,什么奇迹创造不了?你说会不会有学生被逼入绝境,出现心理问题?怎么说呢?世界不就是这样吗?‘弱肉强食,物竞天择,不适应,扛不住压力,那就被淘汰吧。这没什么可惜的,谁让你是个弱者啊?剩下的才是精兵强将,你从我们每年辉煌的高考成绩就可以看出来。”

我想,如果给这位校长一个舞台发表演讲,恐怕会有不少教师和家长热泪盈眶地为他鼓掌。因为这样的逻辑,也在无数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所以,敲锣打鼓、口号震天的“百日誓师”活动才像病毒一般,在中国大地上蔓延。因为无数人深深信奉的“丛林法则”,在教育领域也同样适用。

何谓“丛林法则”?“丛林法则”最基本的特征是弱肉强食、优胜劣汰。在丛林里,强大威猛的狮子、老虎、狼等欺负并且吃掉鹿、羊、兔子等弱小动物。强者统治弱者,弱者无法反抗,靠自己的力量无法改变自己的生存状况,也无法获得外力的支持与保护。由此延伸到整个社会,人和动物之间、不同种族之间、人和人之间、国家和国家之间,也无时无刻不在上演着生物界这一铁的规律。

为什么这样一个法则会逐渐在教育界流行呢?我想这与严格的高考制度、优胜劣汰的机制分不开。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考核学校的标准是“升学率”,急功近利的家长信奉“黑猫白猫”论,凭成绩给学校“投票”。这种以升学率作为对学校、老师的唯一评价标准的做法,是导致教育事业“丛林化”的根源。

这种淘汰机制使得教育日渐偏离培养“德、智、体、美、劳” 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大方向。在一考定终身的氛围下,胜者为王,导致大多数失败者提前退出分数竞赛,许多人在刚进入初三或者高三毕业班的时候,就已经被老师“抛弃”。学校里优质的教育资源被成绩好的学生所占有,而所谓“差生”,除了极个别发愤图强之外,绝大多数在最后成绩揭晓之前,已经成了输家。

在“丛林法则”的理论指导下,基础教育界的怪现象屡见不鲜。

重点班成为普遍现象。在中国的高中,有几所学校没有“重点班”“火箭班”“奥赛班”“实验班”之类的特殊班级?不要打什么“因材施教”的幌子,因为这样的班级总是集中了学校最优秀的教师资源、办学条件,甚至享有政策的倾斜。不能给所有学生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这本身就不符合教育的根本意义。我曾见过一所学校公开宣称,由于每年考过录取分数线的人数不多,所以,学校的教学指导思想很明确,全心全意抓“尖子生”,至于那些过线无望的学生,任其自生自灭。这样冷血的教育,像凶残的野兽,无情地撕咬着许多活生生的灵魂。

夸张的奖励制度盛行。有媒体报道,某中学专门拿出十多间套房,免费提供给学校学习成绩靠前的十几名“尖子生”作为宿舍。每套房一室一厅,有30多平方米。房内的设备相比普通学生宿舍简直豪华得令人咋舌,不但有淋浴间、空调、洗衣机、微波炉,还为每人配备了手提电脑。校方认为,只有对好学生这样优待,他们才能安心学习,才有学习动力。这看似重视教育,实则不断强化着教育中的“丛林法则”。

体罚、变相体罚屡禁不止。上学迟到——罚站、罚跑,课堂上讲话——“滚出去”,课间嬉戏——写检讨,不交作业——重抄200遍,因一个小错而使班级扣分——叫家长来,考试成绩差——到“慢班”去。更有甚者,辱骂、打耳光、用戒尺打等手段也因施教者个人情绪的变化而不断升级。不得不说,这些极端情况,通常也是源于教师在“丛林法则”的重压下思想行为的严重变形。

学生身心健康状况持续恶化。不少学生体质下降,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一个信奉“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的学生,会有对弱者的同情心吗?胜者王侯败者寇,胜了,春风得意;可万一失败了呢?会不会万念俱灰,了无生念?居高不下的中小学生自杀率,不就在昭示这样的惨痛结局吗?

学生创造能力孱弱。用铁的纪律迫使渴望自由的少男少女加班加点,玩命地记忆、刷题,变成知识灌输的容器,变成擅长答题的智能機器人,结果呢?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却发现自理能力差,创造力不强,没有兴趣、梦想和追求,只好任由师长规划道路,亦步亦趋。有识之士感叹,大学毕业生都是抢饭碗的,却不会造饭碗。

我是坚决反对在学校提倡“丛林法则”的。有人质疑,难道竞争有错吗?我认为,“丛林法则”中的竞争与一般意义上的竞争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打个比方,一个儿童参加踢毽子比赛,他为了取得胜利,刻苦练习,付出了很多辛苦,最后在比赛中战胜了所有对手,赢得了冠军,他从竞争中得到了“快乐”。也就是说,“竞争”的确是能够给人带来快感的。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竞争,仅仅是满足一种精神需求,不是为了“生死存亡”而来争夺“物质资源”。对每个人而言,这种竞争是平等的,通过有“规则”约束的、文明的竞争,得到一种愉悦是无可厚非的,往往能够促进人自身素养的提升和社会文化的进步。但如果不顾自身条件,一味强化“竞争”,强调“争强好胜”,甚至上升到“你死我活”的境地,这种对精神愉悦的过度追求,很可能导致没有边界的“扩展”,偏狭嫉妒、无法包容、不善合作等这些人性的劣根就可能在一个人的心里蓬勃起来,甚至演变为对他人的“羞辱”,靠他人的痛苦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这就变成了非常可怕的事情。

一个初三班主任告诉我,临近中考的那段时间,她总是提心吊胆。几个尖子生的课本、笔记本、学习资料,总是莫名其妙地丢失,或者被人毁掉丢在垃圾桶里,影响很恶劣。不得已,她只能安排学生值班,防止再发生意外。这也是学校长期提倡“优胜劣汰”的结果。如果我提高不了“一分”,是不是也可以考虑“干掉千人”?动点小脑筋,把竞争对手打乱,这不也等于我的胜利吗?

多么可怕的思想萌芽!教育培养的这种人多了,未来的社会会不会由此埋下不安定的祸根?

其实,人类社会之所以不断进步,不断追求文明,一个最根本的标志,就是人类在一步一步消除“丛林法则”,抑制弱肉强食。人的社会,绝不是动物世界,绝不能让弱者像羔羊一样被强壮的老虎或狮子吃掉。否则,我们为什么还要花费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去搞“希望工程”?也就没有必要发放助学贷款,更没有必要追求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和无差别教育。我以为,一些人坚持把“丛林法则”引入基础教育领域,是因为他们缺乏对教育正确的理解,有些人甚至不配从事崇高的教育事业。事实上,现代社会真正需要的,恰恰是懂得守法、坚持正确价值观、善于与人合作的人。这与“丛林法则”的培育方向截然相反。

教育应该做的,并非提倡学生赤裸裸的竞争思想,相反,教育要适度抑制人竞争的“天性”,引导学生懂得规则,有厚道的品行,懂得容忍、谦让和示弱,懂得与人合作,这样的学校教育才能让更多人真正拥有立足于社会的资本。

猜你喜欢

弱者丛林竞争
强者和弱者
丛林之歌
弱者
感谢竞争
丛林大作战
跨省“人身安全保护令”,为弱者保驾护航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竞争
弱者生存
竞争等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