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幼儿园班本课程建设研究

2024-04-14古聪聪

关键词:班本节气幼儿园

古聪聪

摘 要:班级是幼儿园学习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阵地。近几年,随着有关部门一再强调中华传统文化重要性,幼儿园各班级都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幼儿能力素质在班本课程建设中巧妙融合传统文化,以确保幼儿群体在获取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能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成为一名文化践行者和传播者。本文主要对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幼儿园班本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课程定位和具体实施策略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幼儿园 中华传统文化 班本课程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2.059

在幼儿园班本课程建设中巧妙融合传统文化,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幼儿文化视野,也能将幼儿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鉴于此,在搭建班本课程过程中,教师需通过多种途径挖掘不同文化资源,使幼儿群体在多元文化熏陶下积累文化知识,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但是,教师若想真正彰显传统文化育人价值,仍需对如何使用文化元素构建班本课程进行探究。

一、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幼儿园班本课程建设价值取向与课程定位

班本课程建设指向幼儿园各班级可依据办学理念以及幼儿发展实际需求自行确定课程价值取向,自主开发课程内容,组织教学活动。明确课程价值取向以及课程定位是班本课程构建的主要前提条件。

(一)与幼儿文化背景相适切的班本课程

幼儿园需要重点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亲切感,因此,在建设班本课程时,教师也要以幼儿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作为出发点,贴近幼儿生活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传统节日、传统故事等因素,以此加强幼儿的学习体验感,培养其爱祖国、爱家乡的良好信念。基于该目标,教师要先对幼儿认知特征进行充分衡量,针对性开发出适用性较高的传统文化班本课程;也可以说,传统文化若想与学前教育深度融合,需要以尊重幼儿教育规律、幼儿心理发展特点与思维发展水平为前提,切记不可盲目灌输传统文化内容,教师只有让幼儿在自己喜爱的形式中接受感兴趣的文化内容,才能有效调动其学习动力,培养其民族归属感与认同感,这是传统文化与幼儿园班本课程融合的主要方向。

(二)与幼儿心灵特质相契合的班本课程

幼儿教育若是过度强调文化传承功能,容易使班本课程建设呈现成人立场的价值取向,并且也将会使传统文化教育和幼儿发展有所背离,这不仅会阻碍传统文化与幼儿教育融合,同时也会导致融合教育之路越走越窄。鉴于此,在利用传统文化构建班本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文化传承功能与幼儿个体发展的协调统一进行深层思考,这也是精准定位班本课程的一个关键前提。

在了解和认可幼儿是具备独特心灵特质的个体后,教师在建设班本课程时需要对其精神特质格外重视,同时也要结合其个性化发展给予相应回应。

首先,儿童文化具有明显的艺术性特征。在《本能的缪斯——激活潜在的艺术灵性》中,作者提出“儿童是一种以节奏、运动和韵律为表征的创造性力量及生存力量”,所以,对幼儿生活态度的全面掌握,可使教师在开发班本课程、创新教学内容时用艺术创造的活动、艺术语言和艺术思维来回应幼儿的发展需求。

其次,游戏化也是幼儿文化的一种特征,有荷兰学者表示“接受游戏时便是接受了心灵,也只有心灵冲破宇宙的控制,游戏才能成为可理解的东西”,对于幼儿来讲,游戏等同于生活,参与游戏可以体验生活。在建设班本课程时,游戏也是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直通幼儿心灵的有效方式。

最后,生态性特征。幼儿生来便具有这一特征,陶行知先生也提出“要解放幼儿创造力和成长空间,让其能深入接触和了解自然界中的树木、花草、与星辰”。总而言之,班本课程需贴合自然环境,确保幼儿能够以认识世界的方式来接受和体验传统文化,这样才能在学前教育中更好地培养其综合能力。

二、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幼儿园班本课程建设实施策略

(一)巧借民间活动,构建班本课程

很多中国民间传统游戏历史悠久,这些游戏活动历经数千年发展与弘扬,已经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为确保幼儿在学前教育中能够认识和了解更多传统文化,教师可深入挖掘民间游戏资源,将其引入班本课程中,因为游戏符合幼儿认知规律和成长需求,所以这样的班本课程也能更为有效地调动幼儿的参与兴趣。以岭南文化为例,广东一带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教师若能深入挖掘这些文化元素、非遗项目开设班本课程活动,能为幼儿群体带来不同的学习体验感。

1.斗门水上婚嫁活动

斗门水上婚嫁这项活动体现出浓重的水乡风情,整个活动中有着极为复杂多样和地域特色的礼仪程序,这与本地居民生活环境关系密切,其中最受当地群众喜爱的敬拜“海龙王”“船太公”和“花船迎亲”等内容均有“水”的特征。水上婚嫁这种习俗既是文化认同,也是维系港澳同胞与海外侨胞的一个重要精神纽带。幼儿园开设“斗门水上婚嫁”班本课程是对该民俗中与“家”文化相关元素的充分挖掘,从而使幼儿对“家文化”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同时也希望其能对不同民俗文化有所了解。该课程目标设定为:让幼儿了解婚嫁属于喜事,并且不同地区婚嫁的基本习俗也有一定差异。本次活动中可让幼儿扮演新郎、新娘、客人、轿夫和马夫等不同角色,来感受文化习俗和特色的婚嫁氛围。

2.乾务飘色活动

飘色属于一项综合性民间艺术,其中涉及服饰、雕刻、戏剧、音乐和文学等多个方面。而乾务飘色活动主要分布在广东珠海地区乾务镇中乾西、乾东和乾北几个村落,发展至今已有三百年。乾务飘色主要由八仙过海、喜鹊练梅、观音坐莲、白蛇传、闻鸡起舞、五鼠闹东京、顾桂英招亲等历史故事与民间传说组成,具有十分独特的文化和艺术价值。设置该课程活动是为让幼儿在观赏、参与和感受飘色活动中能更深入地体会传统文化价值。

3.三灶鹤舞活动

三灶鹤舞属于广东地区的一种民俗舞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该舞蹈是宋代三灶人民在生活与生产实践中通过观察丹顶鹤生活习性而形成的,在当地,三灶鹤舞经常被用来贺老拜寿和迎春接福,距今已有七百年历史。教师将该传统文化活动融入班本课程中,主要是希望幼兒能在了解非物质文化艺术特色时,认识更多传统节日,了解更多的节日风俗。

4.三灶编织活动

三灶编织活动起源于明朝时期,主要是对三灶镇以草、竹等为原料的手工编织技艺的一种统称,这是岭南地区最具特色的手工艺代表。在幼儿园美术班本课程中融合三灶编织,既能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幼儿参与兴趣,也能提升其专注力、锻炼手部灵活性,最重要的是该传统艺术的应用也能增强幼儿的文化认同感,使之真正认识到传统文化丰富多样。

(二)妙用二十四节气,构建班本课程

1.依据节气变化调整班级环境

环境建设是幼儿园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建设班本课程的第一步。结合二十四节气这一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班级环境的意义在于调动幼儿学习兴趣,可让幼儿在环境渲染下更深层思考节气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并且也更有助于幼儿在活动过后记忆所学知识。

基于该优势,教师要对如何依据二十四节气营造班级环境深入分析,同时也要认识到二十四节气与幼儿生活中所见所闻的很多内容都关联密切。教师认识到这一点后便可围绕节气变化在班级墙壁、班级走廊处或是空中建立与节气相关的文化氛围。

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实施:首先,在营造班级环境前,教师可在各个网络平台中搜集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一系列内容,如物候现象、气候特征、饮食文化、民间故事、传统习俗、谚语歌谣和耕种规律等。以生活生产为例,部分地區讲究“清明断雪种瓜豆”,也有地方表示“小雪收完莫要歇,冬翻冬种仍大忙”。关于饮食方面,各地也有吃应季美食的习惯:浙江温州地区白露时会用煨乌骨鸭子滋补身体,福州地区会吃龙眼。不仅如此,节气饮食文化中也涉及传统养生文化:如立春时饮食清淡可护肝;夏至适宜吃碱性食物;雨水来临少吃酸可护脾胃。

其次,教师以查阅的二十四节气资料为前提着手创设班级环境,这一过程中既可以用情景图表现不同节日传统习俗,也可用民俗手工来体现劳动人民的快乐与辛苦;或是各班级在得到幼儿园认可和帮助后,自行设置种植区,教师带领幼儿根据节气完成种植活动,从而使其加深对节气的认知,了解节气民俗。

2.将节气文化融入五大领域活动

借助传统文化构建班本课程时,教师应明确节气课程并非是脱离五大课程之外的,而是要将二十四节气文化中包含的自然、地理、文化、艺术和天文等知识与五大领域活动巧妙融合,这样不仅能为学前教育注入新鲜血液,提高课程活力,同时也能培养幼儿的实践探究与知识应用能力。鉴于此,在正式建设班本课程前,教师要对五大领域内容和节气文化全面了解,然后再依据五大领域目标,结合幼儿生活经验、个性化发展需求以及年龄特征重新编排出既有节气内容,又能彰显五大领域教学目标的班本课程。例如,在立夏时节,教师可根据“立夏蛋”这一习俗设计“制作蛋篓”和“为蛋穿衣”等艺术活动,或者参考大暑时节吃面条的风俗设计“制作面条”实践活动。通过深挖二十四节气风俗习惯,教师可在丰富和创新幼儿园教学时,深入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

3.依托诗文曲赋体现二十四节气

文学作品是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很多极为经典的唐诗、宋词、元曲至今仍被大家反复吟诵,这些文学内容有的诙谐含蓄,带有明显的哲理之思,阅读时经常令人深省;也有的清明晓畅,带有浓重的艰辛或情趣,读时鲜明可感。这些诗词中的很多内容均与二十四节气相关,所以,在建设班本课程时,教师也可依托诗文曲赋彰显节日文化。例如,白居易《观刈麦》、《诗经·七月》、弹词艺人马如飞《节气歌弹词》等内容皆与二十四节气有关,这些作品对仗工整、音韵优美,将其融合到班本课程中,既能让幼儿感受到二十四节气对生活生产的直接影响,同时也可使其对古代诗词意蕴产生更充分的感悟。

(三)活用传统节日,构建班本课程

传统节日是教师构建班本课程不可忽略的内容,节日文化中凝聚了广大人民群众智慧与情感,所以才使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长久不衰。在建设班本课程时教师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整合传统节日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众多,春节、重阳节、中秋节、清明节等都是群众极为重视的节日,若想将传统节日与学前教育间的实质联系加以体现,教师可对双方的契合点进行深入挖掘,同时也要以此为基础创新班本课程内容。以春节为例:班本课程设置可由多个模块构成:即搜集与春节由来和相应风俗有关的资料,记录描写春节的诗词内容,尝试画年画和制作春节美食。端午节:要求幼儿以询问家长或上网查询的形式搜集与该节日相关的内容,了解各地区端午节期间都有哪些不同的习俗,参与社区、幼儿园或家庭开展的划龙舟与包粽子活动。中秋节:了解和中秋节有关的人物故事,探究节日由来,在教师指导下为父母亲手制作一块月饼,向其表达感恩之情。

2.创新班本课程形式

除整合传统节日文化外,班本课程建设也要将活动落到实处,即教师可围绕不同节日特色组织实践教学活动,以此培养幼儿的主体能力和主体意识。例如,在端午节来临之际,教师可将本次主题活动确立为“弘扬端午文化,传递浓香粽情”,然后再围绕该主题布置一系列活动内容:本次活动可包含让幼儿在端午节氛围中介绍端午由来、端午传说、端午风俗、朗诵端午诗歌、表演端午节小品、演绎端午节舞蹈、展示自己包的粽子等多个部分。分析活动内容可发现,本次文化主题活动涉及音乐、美术、文学等多方面知识,该类活动不仅能为幼儿提供更多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同时对提升其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也具有超强助力作用。

(四)利用传统故事,构建班本课程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特别强调教育者需要重视挖掘和利用所有教育资源,并且也要利用这些资源为幼儿营造舒适、温馨、适切的教育环境,这样才能真正满足幼儿经验获取和个性化成长需求。结合《指南》要求,在利用传统文化构建班本课程时,教师可对传统故事资源有效运用,以此确保课程内容的丰富性与创新性。首先,教师要深度挖掘可利用的传统故事资源。在开发和建设班本课程中有意识融合传统故事,能够让幼儿接触更多民族文化内容,而这对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文化鉴赏力都极为有益。例如,教师在班级内部可设置图书角,在该角落中投放诸多与传统故事相关的绘本书籍,如《哪吒闹海》《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程门立雪》《孔融让梨》《卧冰求鲤》《岳母刺字》等传统美德故事。其次,应用传统故事资源,教师在班本课程建设中融合传统故事,除了要在班级内为幼儿提供有关资源外,也要借助多种活动应用这些资源。例如,绘本教学以这些故事内容为主,也可在教学结束后引导幼儿根据故事情境进行分角色演绎,或是在班级内组织故事分享活动,这样既能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也可将传统故事的育人作用充分彰显。

综上所述,中华传统文化多样、丰富,教师将其融入班本课程建设中,具有一定可操作性。教师可从传统民间活动、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和传统故事等几方面入手挖掘教育元素,设计班本课程活动,以此为幼儿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陈曦《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融入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与实施的研究》,《品位·经典》2023年第16期。

[2] 安倩、赵志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实践与反思——以岭南民间游戏课程为例》,《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2年第12期。

[3] 沈逸雯《资源巧开发  班本趣构建——基于传统故事资源的幼儿园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华夏教师》2022年第8期。

[4] 赵一锦《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实践途径——以商丘市实验幼儿园为例》,《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年第5期。

猜你喜欢

班本节气幼儿园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班本课程的实施
浅谈幼儿园班本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浅谈幼儿园班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熟悉的米,奇妙的稻——课程叙事:我们的班本课程“稻”
24节气
24节气
24节气一小满